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娼妓·渔妇·观音菩萨--试论鱼篮观音形象的形成与衍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篮观音形象的形成经历了从娼妓到烈妇的转变,反映了"以色设缘"的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观音手中的鱼篮,本来是菩萨以性作为方便法门的标志,但民间信仰赋予它新的功能,使它成为了降魔伏妖的法器.这种由娼妓而菩萨的过程,体现了鱼篮观音形象在中土文化影响下的不断衍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这个具体而特殊的文化现象 ,通过观音身世、境界、地位、心境和神通等方面来考察中国道教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之间的对话。认为 ,这一对话不但促成了中国民间观音信仰形态的诞生 ,而且因其所体现的和平、开放、互补、渐进、多向等文化对话特征 ,也向整个人类展示出一个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相互对话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3.
与马郎妇相关的佛教故事的流传与改写,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它其实还与观世音菩萨的中国化关系密切。马郎妇故事的不断被改写,无论在宗教、文学还是文化上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在接受观音信仰过程中对其形象解读的分歧是马郎妇故事不断被改写和形象演变的深层原因。中国僧人的主动适应对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使得佛教文化更加广泛传播且具有民间信仰特征。  相似文献   

4.
敷衍妙善修行而成为观音菩萨的《观音得道》,是粤剧史上不断编排演出的重要剧目.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编,该剧逐渐发展为以妙善、韦陀爱情发展为线索的叙事模式,而且故事内容也愈加世俗化.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早期粤剧的编排体制,符合粤剧总体的发展进程,更与岭南文化所具有的世俗化、通达性相一致.而如此世俗化的观音本生故事戏的演出,也很好地寄予了人们虔诚的观音信仰.  相似文献   

5.
敷衍妙善修行而成为观音菩萨的<观音得道>,是粤剧史上不断编排演出的重要剧目.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编,该剧逐渐发展为以妙善、韦陀爱情发展为线索的叙事模式,而且故事内容也愈加世俗化.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早期粤剧的编排体制,符合粤剧总体的发展进程,更与岭南文化所具有的世俗化、通达性相一致.而如此世俗化的观音本生故事戏的演出,也很好地寄予了人们虔诚的观音信仰.  相似文献   

6.
(-)观音信仰是北传大乘佛教诸神信仰中传播最广、信徒最多、法事最盛、持行最为普遍的一种佛教信仰形式,尤其是在中国汉族地区,观音菩萨成为传统宗教信仰的三大神(还有关公、吕祖)之一,几乎达到了“户户拜观音”、“念念不离心”的地步。这种独具特色的宗教现象,不但对中国宗教,而且对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均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在中国,观音信仰平已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作为一种十分普遍的宗教文化现象,经过近两千年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世俗社会的广泛流传,业已形成具有丰富内容、相对完整、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体系,我们可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观音应验传说、孝道理论与美德故事、佛教淫祀化的考察,论证民间信仰之“双翼结构”同样适用于解释制度宗教的世俗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论观音信仰的中国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和勇 《学术界》2006,(4):178-182
观音文化是一种民间信仰文化,经过长期的社会传承,其核心内涵底蕴深厚,它蕴含着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初原性文化内涵,有着人类共通的生命性心理意识,并已成为集体性表象,具有较大的拓展生成力。  相似文献   

9.
菩萨信仰在辽朝极为流行。尽管八大菩萨的形象经常组合出现,但在辽朝的菩萨信仰体系中,以观音、弥勒、普贤、文殊和地藏五位菩萨为主。诸菩萨信仰的流行程度,与其本身的宗教意涵、佛教信徒的精神追求以及部分佛教经典的流布情况关系密切。而由于密教兴盛,辽朝菩萨信仰还体现出明显的密教化倾向。菩萨信仰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辽朝佛教义学的发展,并在信徒间形成了践行“菩萨道”的风气。  相似文献   

10.
度母信仰在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中占有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度母信仰传入西藏地区的历史背景的梳理,认为度母这一起源于晚期印度佛教的女性神祗信仰,于松赞干布时期传入,在阿底峡时期真正开始普遍流行,结合"转轮圣王"及"上师崇拜"观念的影响和推动,将历史人物与佛教菩萨信仰结合而形成"观音—度母"的联合信仰模式,并经过阿底峡的大力推行而最终成为藏传佛教中最为普及的女性神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