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而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2.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还要求小学生在1至6年级中课外阅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结合课文学习,延伸阅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阅读学习,才能获取新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可以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阅读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的读物。1、由节选看全篇,由改写读原作。有些课文是从某首诗或某篇文章中节选…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需要协作型、学习型和创新型人才.而中职生普遍缺乏主动性、毅力和文化底蕴.学校德育“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过程”,使学校德育显得苍白无力.“乱以尚武制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好书是哺乳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见多识广,博学多智.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升学生精神文明,以“智育”促“德育”.让“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这就是精神文明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小学思想品德课,我觉得可以采取“引、听、说、评、做”五个步骤进行.一、引“引”,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上《与邻居和睦相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老师这儿也要贴对联,说着出示上联,“远水难救近火”,下联呢?  相似文献   

5.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还要求小学生在1至6年级中课外阅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文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在此,笔者就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书是知识的宝藏,给予人类无尽的财富;书是灵魂的钥匙,打开人类探索的大门. 自古以来,人们对读书就非常重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我出生的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上小学,80年代上中学和大学.我要感谢我生活的时代,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电视,甚至连收音机都没有,人们的精神生活非常贫乏.在我的学生时代,为了丰富我的精神生活,在课余时间我爱上了阅读.  相似文献   

8.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好书”这个范畴里,好的教材对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和成熟所起的启蒙及教化作用无疑更为突出,其表现形式也更为独特。在此过程中,教材作者所处的位置无疑非常重要,因为他正是那个引领读者与学养深厚的前辈对话并力求渐入佳境的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陈共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中国财经高等教育界著名的“领路人”,他主编的《财政学》教材第一版与读者见面的时间已逾20载。多年来,已数不清究竟有多少学子是从捧读这本《财政学》开始,踏入财经科学殿堂,最终逐步成长为在财经理论及实务界卓有建树的人才的,而这本教材经过数次修订,至今依然是莘莘学子不可或缺的财经理论知识读本。  相似文献   

9.
江总书记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艺术同样需要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人的本质体现 ,而因循守旧是人性的迷途 ,一个人在黑暗的房间生活惯了 ,在书案上临摹成性 ,就怕到阳光下晒太阳 ,更怕到海滨去写生。即便说年青美术家的作品有“颓废”、“性觉醒”、“个人主义”、“为艺术而艺术” ,无非是“个体意识”的反映 ,其实在社会上那一处不是个体意识的释放 ,一个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社会实质就是个体意识的混合物。存在就有反映的价值。而任何个体意识都毫不例外地属于“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0.
曾永霞 《科学咨询》2009,(22):43-43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文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在此,笔者就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充实。近年来,营造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成为教育改革重点。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时代正是读书的黄金时间,在童年时代为他们铺设一条经由阅读而成功学习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为成就学生书香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2.
蒋世曜 《科学咨询》2009,(15):92-92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蕈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说自己"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美国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可见阅读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3.
如何指导才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呢? 笔者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认为教师应该在“新”字上作文章, “活”字上下功夫,“实”字上谋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没有感受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课外阅读量小并且缺乏阅读兴趣.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是农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无数个高尚的人谈话。科学的求真、文学的向善、艺术的求美,无一不给人深深的震撼。读者在书籍中寻找自己理想中的榜样,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读书不仅能提高个人修养,而且与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因此,让学生沐浴书香,拥抱、亲近大量的书籍,必然能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对九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发现仅有10%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俗话说:“语文阅读,功在课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但是由于学生对语文学习观念的误解,认为语文学与不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再加上应试教育等诸多原因,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数理化的题海战术中,同时部分教师、家长对语文课外阅读缺乏正确的认识,故此,有人指出:“当前,国内中学生的最大缺陷,可能就是习题做得太多,文化底蕴不足,这是会影响终身发展的。”所以,增强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之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学会处世,培养良好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  相似文献   

18.
作家高尔基曾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心理研究表明人是爱表现的动物.恩格斯说:“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由此,作为对学生的表扬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在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中提到:“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从事多年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最大的感悟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和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外阅读方面,强调“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现代有些人与社会育部门对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理解与执行存在的误区.现代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抛弃”应试教育,不是为了表明素质教育的立场而对应试教育的一切敬而远之.而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