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随着化学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因此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将来他们在工作和生产中能够具备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往往被很多数理化教师所忽视。他们片面地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德育教育工作应该是班队课、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等课程的事,与化学、物理等理科学科没有多大联系。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德育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往往被很多数理化教师所忽视.他们片面地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德育教育工作应该是班队课、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等课程的事,与化学、物理等理科学科没有多大联系. 相似文献
4.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是贯彻执行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全民的重要任务。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诸多因素中,化学因素占80%,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技术中有80%以上是依据化学原理。因而作为一名化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应承担起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6.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环境污染由点源污染到区域性污染,再发展到现在的全球性污染;人类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20世纪60年代低估它的危害性和复杂性到90年代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新认识和大声呼吁,各国政府也在积极探讨发展与环境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也遭受了重大的破坏。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 相似文献
8.
9.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做好实验必须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化学用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生命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命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之中,政治课堂教学是其主要途径。政治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创新意识、生命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设计研究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少的环境负作用,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怎样发挥德育的作用,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的特性,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融入体育之中,以此时刻对学生进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 相似文献
13.
14.
化学实验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本文论证了化学实验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化学实验指导中的具体事例,阐述了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节奏的加快,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能够改变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提高实验教学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其观察、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该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教师注意: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科学探究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实行了大规模改革,高考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也不断地修改,学习方式由以前被动式、接受式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如何根据这些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