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读书二三事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读书,总是有很多的溢美之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书的好,数不胜数.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读书,是否是看中了书中的“金如意”,也不知道别人从书中获得了什么,有多少?我只知道我在书中获得最多的是快乐!说来我也算一个爱拿书的人吧,读书时常常如五柳先生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似文献   

2.
话说读书     
书是用文字记载人生和人类社会经验的载体,它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的老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的一生,因为只能在有限的社会范围内经验生活,所以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大部分是从书本上来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此功归于书也。 读书,是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进步而进行的一种文化活动,是对人的经验的继承,是人的一种高尚情趣。 有人说,读书有三种境界,是谓“为知、为己、为人”,十分精辟。 读书,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修炼人格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自然,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成了人们关切的话题。 关于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3.
读书如登山     
深秋登黔灵山“瞰筑亭”,天高云淡,凉风习习,眼底尽收筑城美景,顿觉“山高人为峰”,慨叹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由是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岂不如登山?山脚、山腰、山顶风景各异,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登顶的毅力,饱览无限风光。
  读书之初,如登山上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上大学第一堂写作课,老师就出题:《书》。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到“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从“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到“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如意欲前往名山大川的激动,读书的理念深深刻在了脑海里,伴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凭兴趣读书转向了自觉读书。  相似文献   

4.
成锡锋 《决策探索》2009,(17):80-80
最初的读书兴趣源于好奇,因为书可以满足好奇心。而后来则更多了自觉的因素,因为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谆谆告诫,让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列宁“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话,更进一步激发了读书的兴趣。于是,工作多年我读书不辍,书给我以营养,哺育着我成长。  相似文献   

5.
“对人如读书”这句老话,从“读书如对人”中演绎而来。书是人写的,必然体现作者的人格、精神和气质,故所谓“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其实,领导也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他们的德、能、勤、绩。这本“书”究竟如何,它的“读者”最清楚。  相似文献   

6.
读书苦味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则成为人们汲取知识走出蒙昧的必修功课。在科技含量日益加大的今天,在知识经济深入人心的年代,激烈的竞争和知识的更新更促使人们不断学习,在书的海洋里找寻希望的宝藏,用知识的力量为生命壮行。不过,既然能够称之为读书,一种纯粹的求知活动,根本没有莺歌燕舞般的浪漫,也不是那种蜻蜓点水般的消遣。  相似文献   

7.
《决策与信息》2010,(6):10-10
那些抱怨抽不出时间读书的同志,说到底是没有将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精神追求。我认为领导干部要做到“五学”:  相似文献   

8.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就像乌儿没有翅膀。书,如同人们吸取的空气、水分、阳光一样重要。”这是我早年读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录下的一段名言。没想到这段话后来竞成了我人生择业的重要标准。大学毕业后,面对社会种种职业,我选择了汇百家文书于一库的档案文书这个职业。  相似文献   

9.
古有“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鸡”等勤勉读书的事例,今有伟人毛泽东熟读诗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范.读书是人一生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读书也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尤其是新时代的中学生.当今物质文化日益丰富,很多人仅仅把读书停留在学生时代,一旦跨入社会,就很少读书.而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就在浩瀚的书籍当中,我们就是希望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0.
筱陈 《领导文萃》2009,(12):143-144
书,精神食粮也。既是食粮,当常“食”之,以防饥饿。物质食粮匮乏,影响身体健康,精神食粮匮乏,则影响身心健康。书常读,以弥补知识之不足、心智之缺陷。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书”是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既是食粮,就要讲究食物结构之平衡。书有不同类别,其功能也有所不同。有的“食”之以长“智”。有的“食”之以养“气”,有的“食”之以明“理”,有的“食”之以长“技”,读书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末期,美国著名学者戴维·埃伦费尔德发表了《人道主义的僭妄》一书,他以有力的论述动摇了在思想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人道主义”神话,第一次指出了人道主义神话对人类生活造成的有害后果。这一震聋发聩的声音使人们有理由对“人道主义”的“力量假设”产生怀疑。长期以来,人们对人道主义的神话深信不疑。这是因为“人道主义在气质上包括下面这一点,即人应该相信人自己,相信人的无限可能性。当然,这种相信应该与对人类无限制的现实认识结合起来,应该与对人的‘为  相似文献   

12.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个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稍显陌生的节日,已经悄然走过了20年的历程。
  近日,多家机构的阅读调查已经显示,电子书正在逐渐取代纸质书,成为人们阅读的最主要途径。在这个数字化阅读、碎片式阅读蔚然成风的时代,中国人的阅读现状究竟如何?和以往捧一本纸书安静阅读相比,现在的人如何读书?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究竟有着怎样的读书习惯?而已经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全民阅读”,又在经历着怎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荷兰哲学家E.舒尔曼在《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一书中就指出:“技术正在变成全球的力量。”如今,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已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人类迈入了新技术时代。虽然技术是人创造的,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学校管理如何变革,依我看,至少应有几个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许多领导干部在工作之余又拿起了久违的书本,这自然是好事.但问题在于,读同样多的书,未必能得到同样的收获÷同人类其他社会实践一样,读书也有一个质量和效益的问题.那么,领导干部如何把读书所获转化为素质和能力,并助推自己成长和成熟呢?这里我谈谈自已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5.
决策者说     
《决策》2006,(10):7-7
访欧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接受了欧洲五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泰晤士报》记者问“你在晚上睡觉之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掩卷之后,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温家宝说,你实际上在问我关于读书和思考的问题。让我引用中外名家的诗词著作.可以形象地告诉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经常读哪些书,在思考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我认为,作为学校管理的内涵,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数学素质的高低是人的素质高低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比如数学可以训练人们观察判断事物的敏锐性与广阔性,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和严谨性,处理问题的条理性和灵活性.“胸中有数”不仅包含事物的数量方面还包含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等方面.因此,数学教育,在培养和发展人的方面具有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数学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作一概要阐述,并就如何在数学教育中促进人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豪 《领导文萃》2010,(5):127-131
从毛泽东书盈四壁的中南海“菊香书屋”到西方出版界推崇的“总统书单”,人们一再被提醒:管理国家,可以在执政者的读书中寻找线索。  相似文献   

19.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即“世界读书日”。向那些为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进步作出贡献的人表达敬意,同时鼓励人们去发现阅读的快乐,是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读书才能做有作为的领导者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曾坦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今天我要对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正确选择个人爱好——读书,读一本好书。不读书必定会落伍,只有读书才能做有作为的领导者。领导干部根本没有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