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人学者对斯基泰人有狭义和广义之说。在古典作家眼中,斯基泰人只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代称,其族群范围随记载者主观视野而变化。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发现斯基泰人并非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族群,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式的政治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作者的田野和相关文献资料对日本惟一少数民族"爱努/阿依努"人的传统文化、母语,及其民族"问题"的由采,进行了系统明晰地描写和叙述;从人类学、历史学视野追述了"问题"的过程;联系当前世界性"非遗"保护的现实背景,为国人展示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母语等保护实践的一个域外"个案",以为"他山之石"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跨洲际的人口流动成为常态。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关于社会文化适应性及其策略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焦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韩两国建交及经贸往来不断深入,大量韩国人选择来华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中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韩国侨民聚居社区。当拥有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发生持续性频繁接触时,客居的异文化群体便会面临社会文化适应性问题。本文以广州远景路韩国人聚居社区为调查地,通过实地调查与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试图分析在华韩国人社会文化适应的困境及其适应性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彦龙 《民族论坛》2022,(2):109-116
“托茂人”与“家西番”是青海湖东北部民族交错地带的两类跨文化复合群体。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出发,对两类跨文化复合群体的文化特征和变迁路径进行梳理和探讨,是认识和理解交错地带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方法。民族互嵌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多维度的文化互动搭建了平台,宗教信仰、民族认同、现实需求等因素对文化变迁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动态性都发挥着作用。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部分文化逐渐改变了特定的民族归属,生成了区域内群体之间的共享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型文化的普及使得群体之间的共享文化进一步扩充。  相似文献   

5.
概念是理论的基石、思想的出口和“公诸众人的意义参照”。“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新概念,已在新时代演化为中国学术、政治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研究发现,这个概念的提出、传播及政治化,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结果。政治化使其从最初仅在学术领域使用的描述性概念,发展为在学术、新闻、教育、政治领域同时使用,兼具描述性、规范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概念。相比“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等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既能把由我国各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含义和价值导向更为清晰地表达出来,也能把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结构之国家民族的含义,和“一体”对“多元”的统摄性、“多元”对“一体”的支撑性表达出来。它蕴含的思想、实践引导动能的释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要以其作为核心概念、理论基石重构关于中国民族的知识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18,9(1):19-24, 102-106
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两县境内的扎巴人(Zhaba People)与川滇交界处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Mosuo People)一样,至今被称作“走婚部落”。扎巴人族源也与古代羌人有关,其分布区域、地理环境与摩梭人亦相似,这是至今仍存在“走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根据进一步查阅文献及调查,扎巴人、摩梭人“走婚”能世代延续还有一需要注意的重要原因,即长期坚守虽不成文但约定俗成的为“走婚”明确范围、界限的规矩,其中最关键的是严禁血缘婚。在扎巴人、摩梭人传统文化保护中,这些传统规矩要注意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