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幼樵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59-164
光绪二年刊行的《书目答问》是《四库提要》之后最重要的目录书,影响极大.各地翻刻重印版本甚多,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校勘的贵阳刻本就是一个很好的重刻本,王秉恩对本书进行了大量的"补"和"正",改动原书达四百余处,纠正了原书的许多错误,补充了大量的材料,惜其流传不广.1931年印行的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对《书目答问》作了全面的"补"、"正"工作,影响最大.然而范氏未能广聚众本校勘.特别是没有看到贵阳刻本,未能利用王秉恩的成果,诚为研究《书目答问》之一大憾事.且王秉恩学术水平、目录学眼光,均超过范希曾.王秉恩及其校刻之书,均有很大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书目提要是目录学著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现代古籍整理工作必须加强的一项工作。本文准备从历史和形态两个方面研究其建构,并阐述书目提要作为目录学著作的几个典型特征,力求对今人从事古籍整理编纂书目提要有所帮助。一、传统书目提要的历史建构古代目录学的内容很丰富,目录学著作形式多种多样。在众多的目录学著作中,虽然书目提要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在历代目录学家的一致努力下,书目提要一直是目录学的主体。(一)书目提要创始于汉刘氏父子。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文献典籍,撰写《七略》和《别录》。这两部书早亡于唐末五代之乱,现…  相似文献   

3.
《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在体例、书目的选择与分类、著述思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这些不同反映了同光时期的学术体系相对于乾嘉时期而言已经出现了某种突破和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学术转型意义。透过《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比较,能够清晰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4.
<正> 柴德赓先生在论述陈援庵(垣)先生的史字研究时,一开始就说:“目录学是搞学问的门径,是掌握书目、书的内容、版本以及相关的书目的一门学问。一个人要搞学问,必须掌握目录学。”(《励耘书屋问学记》第26页)邓广铭先生和白寿彝先生论述史学研究的方法时,也都举目录学为首要的功课。目录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一本账单、一个清单。它让你一目了然,在某个特定范围之内,到底有多少“家底”。当然,不搞清楚家底,什么事  相似文献   

5.
汉唐时期,史书数量和门类增多,史学范围逐步拓展,图书分类问题就凸显出来。史部成为独立的部类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从汉代的《别录》、《七略》到魏晋的《中经新簿》、《晋元帝四部书目》,从南朝的《七志》、《七录》到唐代的《隋书.经籍志》,史部逐步从其他图书门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类。这反映了史部书目在目录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重视,体现出史学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的趋势。文章试图从对汉唐目录学经典著作的阐述,分析这一时期史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应予肯定。近年来海内外一些学者对它作了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评价,认为是对《四库》分类法的突破。本文对此提出异议:(一)《书目》对《四库》分类法有所修正,设立“丛部”变四部法为五部法,别加附录,但缺乏科学分类法,实际上仍是对《四库》的继承,没有摆脱《四库》的混乱和钦定禁区。(二)该著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七略》以来目录著作的独尊儒家的思想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哲学思想,它无法真实地反映那时代文献领域的客观实际,对开拓中国目录学缺乏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涛 《学术界》2007,(2):293-30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资产阶级目录学的启蒙者,他的《西学书目表》确立了近代目录学的三大分类架构,标志着中国近代图书分类法体系的诞生,在政治方面对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传播和思想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垣(1880~1971) ,现代著名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字援庵,号圆庵,广东新会人。早年业医,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教育部次长兼京师图书馆馆长、辅仁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氏治学从目录学入手,幼岁尝读《书目答问》,并按此访书、读书。其后研究《四库简明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苦读文津阁《四库全书》十年,对其逐架逐卷调研,取得累累硕果。余就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尝于馆藏宣统元年刊傅以礼著《华延年室题跋》卷上《钦定四库全书考证》条中见夹有陈垣先生学术札记一纸,对傅氏撰《钦…  相似文献   

9.
东嘎·洛桑赤列系著名藏学家、西藏大学教授及西藏社科院名誉院长。他开创了中国 现代藏文目录学之先河。在继承本民族古典文献目录学的基础上,发展了本民族前辈的目 录学传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目录学体系。他和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驱者——章学诚 (1738—1801),在目录学思想上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可以说是在继承本民族文化遗 产的基础上又科学地创立和完善了各自的目录学体系。东嘎·洛桑赤列的目录学思想极 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藏文目录学的理论。他的《藏文文献目录学》,是现代藏文目录学 的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著作,也是对中国目录学的一大贡献,很值得学习和钻研。本文先 概述藏汉目录学之历史发展,然后试就近、现代这两位不同民族的大学者之目录学思 想,进行比较分析,以此作为中国比较目录学研究的抛砖引玉之作。  相似文献   

10.
杜泽逊 《文史哲》2011,(5):55-59
王绍曾先生一生从事的学术工作有若干方面,成果丰富,主要成就是目录学,而无论是在目录学,还是在版本学、校勘学领域,先生的成果都主要在史部。王先生1930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随张元济先生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1932年至无锡国专图书馆后作《二十四史版本沿革考》,理清了"正史"版本源流,1963年经高亨先生推荐调入山东大学图书馆,1978年编出《山东大学古籍善本书目初稿》。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先生焕发了学术青春,相继出版了《山东文献书目》、《近代出版家张元济》等专著,而《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最能代表先生的目录学成果,堪称史志目录编纂史和清代文献目录编纂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以“儒臣”名世,以“有学”自负,终其一生,不仅励精图治,政绩斐然,而且亲治文书,勤于笔耕。他生前已有多种论著刊行,辞世后,其家人、门生及学者一再编辑遗作,出版文集。著述勤奋,兼之刊印及时,遂使张之洞以近五百万言垂世,成为晚清名臣中留下文字较多的一位。张之洞生前出版的著作,影响较大者是《书目答问》、《(车酉)轩语》、《劝学篇》,此外还有《张香涛学使学究语》、《广雅碎金》、《广雅堂诗集》等。《书目答问》(不分卷) 完成于光绪元年  相似文献   

12.
(一) 降大任同志致作者的信袁行云同志: 1979年第1期发表大作《(书目答问>和范希曾的<补正>》一文,读后颇多启益。文中第四部分列举的订譌和补充等项,查1963年中华书局《书目答问补正》重印本,发现个别地方有些问题:一、书名错误云:“经  相似文献   

13.
《书目答问》(以下简称《答问》)是近百年来流传很广的一部指引治学门径的目录。研究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和流传过程,对于研究中国古籍的目录版本,以及将来另编一部适合我们社会主义时代所需要的古籍举要目录,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颜元的人学思想,大致不脱出宋明理学的典日,而与王门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独特处,在通过对《孟子》的诠释,否定来明儒以至汉儒对孟子性善论的补充和发展,而将先秦德家经典中的上帝和鬼神观念揉人其中。他的弟子标榜他“力行为今世第一人,而倡明圣学,则素后第一人”(中华书局1987年6月版《颜元集)第795页,以下只注灭数),未免过警,但他在维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并使之旮及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方面确实付出了终生不渝的努力。试述如下:一、颜元的人学思想是“理学别传”“理学别传”是张之洞在《书目答问》里为颜元学…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0,(5)
余嘉锡先生的《古书通例》对于古书形成中的许多问题,有很好的研究。近年出土的简帛,证实了余先生的许多研究结论。不过余先生写作《古书通例》时,所面对的主要是疑伪书思潮,他并未见到大批的出土古籍,其书也尚未最后完成;而今天不少学者在称赞余先生此书的价值时,多赞颂其预见性,虽有所补充,但是少有就《古书通例》本身做进一步研究者。因此,《古书通例》还有必要借助新出简帛文献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录学是反映目录工作实践活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学所研究的内容就目前说大致有三方面:(1)研究目录学原理。(2)关于书目工作及目录学历史和现状的研究。(3)关于文献利用的研究。简言之,就是研究怎样编制和使用书目索引之类二次文献,重点在怎样编制上。 目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魏征在《隋书·经籍志》记载说:“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由此可见,目录的产生是由于纲纪群  相似文献   

17.
钟肇鹏 《学术界》2003,(4):268-275
《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系严灵峰编著。原书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一至五卷。 1 993年又由中华书局印行 ,并新增第六卷。这部书是作者经历二十余年 ,阅览了万卷书编著而成的。它的印行为治中国哲学、诸子学、中国目录学者提供了方便 ,在整理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上是有贡献的。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启动中国基本古籍光盘工程 ,已经数年。这项工程要选录辛亥 ( 1 91 1年 )以前的基本古籍一万余种。前岁一再恳邀要我负责哲学类选目 ,不便固辞 ,为选中国哲学书目一千一百九十五种。因工作关系顺便检阅《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总的看来 ,此书是有…  相似文献   

18.
地方文献书目之内涵 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报导有关某地区自然和社会方面的文献信息而编制的书目,能提供一地的全面材料,反映一地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及民族宗教的历史及现状,以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服务。 我国记载地方著作的书目始于北齐、北周之间,据唐人刘知几《史通·书志篇》记载:“近来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校仇之司,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近代目录学家姚明达在《中国目录学史》一书中认为:《坟籍志》一书兼传记方志之体制,然专录一方人士之著作,实开后世方志著录书目之风气。 隋唐时期成书的地纪及图经,多纪一地舆地、四至道里、物产及风土,很少著录艺文。宋代纂修方志,借鉴“正史”始有“艺文”之著录,如施宿的(嘉泰)《会稽志》、范成大之(绍定)《吴郡志》通过“杂记”录整篇诗文,但无书目。南宋嘉定七年(1214)高似孙撰《剡录》,卷五有书有文,既列戴逵、阮裕、王羲之、谢玄等十四人著作及阮、王、谢三氏家谱共43部,又移抄谢安戴逵等人有关剡(浙江嵊县)的单篇文章若干篇,实开地方志著录文献图书之风气。 专录一书以述一地著作,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记载,始于明万历年间山阴人祁承(火业)的《两浙著作考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代中国史学界对《山海经》是否可以用为可信的史料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将其运用到古史研究之中是民初“思想解放”的结果 ,其实此书在晚清学者常备的《书目答问》之中已属史部 ,且已较多为清季学人使用。本文通过考察这一旧籍在近代中国学统里的沉浮 ,探讨民国新旧史料观的错位、传统观念怎样在“现代”学术里通过转换表现形式而延续、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断与更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据《大公报》刊载的《中国史学会成立》一则通讯,对照相关史料,确认近代学术界第一次大联合的北京中国史学会,其具体成立时间为1929年1月13日,地点在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与会人数超过一百人。参加会议的六所高校并非都有史学会的组织,只有北平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四所学校有史学会组织,而且燕京大学历史学会是1928年秋刚刚重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