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高阳在台湾是享有盛誉的作家,同时又是个红学家和史学家;论其成就,尤以历史小说为最,以至一旦提及历史小说,则无不以高阳为此中翘楚。迄今为止,高阳已有七十多部历史小说问世。他的清宫系列小说尤其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其中《乾隆韵事》曾高踞1984年台湾十大畅销书的榜首。“高阳历史小说”在台湾几乎代表了雅俗共赏的一种文化现象。近十年来,高阳的历史小说在大陆也拥有数量可观的读者群,并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然而,批评界对高阳作品的介绍还未相应跟上。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就高阳历史小说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新历史小说,而且对传统型历史小说写作也构成了强劲影响,这点尤其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武则天题材历史小说写作中:不仅从其与此前同类题材作品比较中可以发现新历史主义历史观、“文化诗学”及商业协商的影响迹象,而且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历史小说艺术审美的多样化探索方面。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现代历史小说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与观念发展的结果,“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的定义与区分,影响到鲁迅和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对历史小说的理解,他们分别创作出“新编体”历史小说和纯主观的“历史的小说”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开创了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历史小说的比喻结构与动机林明80年代的文坛有众多的变革潮流,它相继促发了“先锋文学”和“新写实小说”的浩大声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史小说。这批历史小说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被称作“新历史小说”。但实际上,要试图说明“新历史小说”的内涵不是一件容...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眼睛在这里格外明亮─—新历史小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眼睛在这里格外明亮─—新历史小说略论欧阳明时至今日,在新写实小说多少有些落潮的背景上,新历史小说由潜而显,蔚为壮观,著名或因此而著名的作家有余华、格非、乔良、周梅森,叶兆言、李晓、苏童等,可以列出一大串明星作家名单。因此,对新历史小说的关注与归...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发展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时期的历史小说,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需求。建国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作家们的创作理念和历史观不断改变,中国当代各时期的历史小说的创作,出现了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文化历史小说以及架空历史小说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在题材选择、创作方法和美学风貌上各有不同。通过对这几种历史小说形态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出在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背景下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尹慧慧 《北方论丛》2001,18(3):100-104
《故事新编》作为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样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立于历史小说之林。它是现代历史小说创立与成熟的标志,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丰碑。它超越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辉煌,而独点现代艺术殿堂。在东西历史小说创作观念的缝中,鲁迅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最佳方式,来表达他的现代意识,创造他的现代文本,实现历史小说新的转变,并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历史小说,通常是指以历史生活作为取材领域,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基本内容和描写对象的小说。用郁达夫的话来说,就是“指由我们一般所承认的历史中取出题材来,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和人物为骨子,而配以历史背景的一类小说而言”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历史观、文学观的变化,有人开始把文本叙述中只有“虚”的历史形态而无“实”的史实依据的虚构性作品也包容进来,并以此与传统的历史小说范畴相区别,称之为“新历史小说’”。为了论述的全面和方便,本文从题材的涵盖角度出发,将这种新历史小说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统称为历史…  相似文献   

9.
英雄缘何不近色豪杰怎得总无情──论小说类型对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妇女观的规定性刘书成纵观古代历史小说的演进,始终未能脱出“英雄不近色”的既定模式。《三国演义》、《水浒传》作为历史小说的开端和顶峰,奠定了“英雄不近色”的道德基调。刘备关于“兄弟如手足,妻子...  相似文献   

10.
如何界定历史小说?郁达夫认为“历史小说是指由我们一般所承认的历史中取出题材,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和人物为骨子,而配以历史背景的一类小说而言”。对历史小说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选用的是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挖掘的是历史内涵、历史意识和历史审美;另一方面作品是以小说的艺术手段布局谋篇,运用艺术想象的创造力,营构历史世界的完整性和生动性。一、新时期历史小说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以来,文学热点不断变化,小说创作领域流派纷呈,思潮涌跃,各显神通,显现出一种繁荣热闹的局面。相对而言,历史小说家们似乎并没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新历史小说与以往历史小说的比较,在对大量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个人化、普通化的叙事角度是新历史小说诸种“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认为新历史小说接近历史的方式,更切近文学本体的内在意味  相似文献   

12.
王鸿儒的历史小说创作已逾十载,迄今已出版“大唐系列”小说六部,即“大唐之秋”系列──《盛唐遗恨》、《大唐歌妓》和《日落长安》人;“唐风晚唱系列──《风尘豪门女》、《风雪陵园妾》和《风流女道士》。这些小说出版以后,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深受唐文化影响并对唐文化仍有浓厚兴趣的日本,有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台湾出版了由《盛唐遗恨》更名的《天宝遗恨》;国内发表了数十篇相关的评论文章。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基地上构建新的艺术世界》及《大唐悲歌的现代吟唱》。前者认为,《盛唐遗恨》一书较好地揭示了李隆基…  相似文献   

13.
解构历史:新历史小说与穿越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历史小说在我国文坛出现后,历史的叙事开始由重实写嬗变为模糊化。穿越小说是21世纪初继玄幻小说、轻松历史读物、盗墓小说之后又一种文学样式。新历史小说和穿越小说的出现。使旧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变成平民叙事,由以前历史小说努力再现和还原历史变为解构历史。但在解构历史的过程中,它们在对历史真实性的态度、叙事角度、时空观念等方面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9):83-88
历史小说生产机制有着特定的结构形态与运行规律,它决定了历史小说的生成方式与艺术风格。当代历史小说生产机制变革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印刷媒介语境中的体制内创作;二是影视霸权冲击下的历史小说改编;三是网络媒介时代的产业化生产。当代历史小说生产全方位转型,呈现出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精英化到大众化、体制化到产业化的变革趋势,改变了历史小说的文学生态,重构了历史小说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15.
闫立飞 《江淮论坛》2008,(2):135-139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写作中,冯至有着特殊的意义.不同于现代历史小说的"战斗性"传统,冯至在西方现代诗的启迪下,通过对存在主义的借鉴,创造了一种表现存在体验和生命沉思的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他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提供了全新的书写经验和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台湾高阳和大陆二月河乃两岸历史小说的标识性作家,均成就斐然,但二者话语立场和写作出发点却迥然有别,相似的历史素材在二者笔下演绎出了异质的文本,相同的历史人物有着悖逆的塑形。本文通过对相类文本的梳理、辨析,试图揭示出作家的写作视角和立场的差异,诠释作家内在创作思维机制对创作的影响,探索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理念,并通过背景文化造成的创作价值观差异研究,对文学与文化理念关系的某些本质进行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17.
台湾曾凭借代工模式,铸就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代工产业微利时代已经到来,面临品牌升级的高风险,台湾代工企业将如何突破困局,顺利转型,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依托台湾产业代工涉及的相关理论,分析台湾代工模式演变的几个阶段,并在研究台湾代工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影响代工企业品牌升级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台湾企业自创品牌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化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在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中有着不同的命运.在革命历史小说中,存在于民间的"小传统"被抽空,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出现在小说中的民间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教化过的、选择过的,而在新历史小说中则更强调对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的全面认同和宣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没有的,但现代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品种却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1922年鲁迅的《补天》便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一篇发轫之作.自此以后,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王统照等也先后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到了三十年代,茅盾也秉笔创作历史小说,鲁迅则在这个时期又连续写下了五篇历史小说.除鲁迅、茅盾而外,郭沫若、巴金、郑振铎、严敦易、施蛰存、宋云彬等均有历史小  相似文献   

20.
赵黎波 《晋阳学刊》2006,(4):105-109
先锋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真正体现了新的叙事手法和历史观念。先锋历史小说的内在精神更多地与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相通,而且“元历史”理论的弊端——认为历史是文本,否认历史客观真实的存在,同样是先锋历史小说的不足所在。先锋历史小说创作存在着自身的矛盾:在解构历史的同时质疑着历史真实的存在,却又企图在自己的叙述中重新结构历史的真实。可以说,先锋历史小说的创作仍然没有摆脱“真实”的缠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