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李白诗文十六处提及司马相如,李白作赋时也常把司马相如作为学习和赶超的对象。不仅如此,李白同时代人也常常拿他跟司马相如相比。益州长史苏翅曾称赞青年李白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待诏翰林、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以  相似文献   

2.
整个南朝时代都公认《长门赋》是司马相如所作.宋代从讨论《长门赋》赋序的不实开始,最终发展为对赋本身真伪的怀疑,但宋以后对《长门赋》的这些疑问大都是捕风捉影,并无确凿的依据.此赋当作于司马相如为孝文园令之后,以陈皇后为蓝本,抒发离宫宫人之忧.赋文内容不违背西汉史实,构思朴拙,文辞古奥,押韵也合乎西汉和司马相如文章辞赋押韵规律,现有论据不足以否定司马相著作权.  相似文献   

3.
《天子游猎赋》是西汉司马相如的天才之作,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遗憾的是,《天子游猎赋》几乎不为文学史研究者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子虚赋》和《上林赋》。一般认为,是《昭明文选》把游猎赋分成《子虚》《上林》二赋,其实这个错误从魏晋之际就开始了。如潘岳《关中记》所载:“泾渭灞浐丰镐涝潏,上林赋所谓‘八川分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引)左思的《三都赋序》说:“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庐橘夏熟’。”晋灼于“庐橘夏熟”一段注云:“此虽赋上林,博引异方珍奇。”郭璞注也割裂为二篇。萧统《文选》沿其误,题为《子虚赋》、《上林赋》,分属二卷。李善于《子虚赋》题下引《汉书》本传,也未明言这是误分之篇,非相如前作的《子虚赋》。此后,这一错误似乎成了定论,无人怀疑。《贞观政要》记载唐玄宗对房玄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4,(1)
中国赋论史上的"赋心"、"赋迹"理论不大可能由司马相如提出。此理论的本义不关理义,仅作为一种文学的审美批评存在,但在后人的阐释中,却逐渐将其中的"一经一纬"与《诗经》学的"三经三纬"说相比附,将"一宫一商"与《风》、《雅》遗音相对接,从而以"诗迹"量"赋迹",认为"赋心"即"经术之心","诗为赋心"。赋以风雅为宗,据此引入诗教观点来审视赋体发展,将《诗经》学的"正变"学说置于赋体衍变程序中,赋体、赋风因此有了"正"、"变"之区分。"赋心"、"赋迹"理论的变奏,体现的是赋体之教化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融汇。  相似文献   

5.
远在两千一百年前,在我国的西南边陲——蜀郡成都,曾经出现过一个著名的赋家司马相如。他的赋的问世,标志着汉赋这种文体创造的成熟。他是汉赋的奠基者。他的赋影响了两汉整个赋坛,成为人们仿效的对象。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相如共有赋二十九篇。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却只有《史记》所载的《天子游猎赋》(《文选》误分为《子虚赋》与《上林赋》两篇)、《大人赋》、《哀二世赋》和《文选》所载的《长门赋》、《古文苑》所载的《美人赋》等五篇。而在这五篇中,《天子游猎赋》最负盛名,它奠定了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赋的“讽谏”说汉代人从一开始就把赋和讽谏相连,赋应当具有讽谏功能是最流行的看法。在迄今为止最早评论汉赋的文字中,司马迁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史记·司马相如传》云:“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雅何异。”即把赋的价值与讽谏等同起来。后来汉宣帝的观点也与此相差无几:“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谕。”这种把赋与讽谏相连的理论根基是建立在《诗》学的基础之上,当时对于《诗经》的批评,其极端的例子是树诗》当谏书使用,所谓“以三百五篇当谏书”①。由于把《诗》当做经,所以…  相似文献   

7.
<正> 一赋就在它彬彬大盛的时期,枚皋的“自悔类倡”,已让人从中感受到几分秋的凉意。百年之后,扬雄的“悔其少作”,更让人从赋的方兴未艾中,看到了它内在的危机。表面看来,枚皋与杨雄的心理失落并不一致。枚皋参照当时备受重用的经学家和政治家而自觉类倡;扬雄参照“立德”兼“立言”的圣人而自惭形秽。但有一点相同,他们都无法摆脱角色意识的困扰。古代文人的生存价值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中,最富于诱惑性和现实性的是入仕以立事功,枚皋“不得比严助等为尊官”的叹息,实缘此而发。扬雄却不同。他到了后期,突发异想,要追踪“立德”兼“立言”的圣人。他仿《论语》作《法言》,仿《老子》作《太玄》,辞赋自然被他视作童子的雕虫篆刻。显然,枚皋与扬雄从各自的角色意识出发,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辞赋并非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到了东汉的班固,赋的尴尬处境愈益突出。当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的时候,他是一个为赋辩护的文学家;当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宋玉、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竞为侈丽宏衍之辞,没其讽谕之义”的时候,他是一个服膺于官方的文章家和史学  相似文献   

8.
龙文玲 《江汉论坛》2007,(2):98-101
关于司马相如<上林赋>与<大人赋>的作年,学术界众说纷纭.通过对<史记>、<汉书>及司马相如赋作等文本进行考辨,认为<上林赋>作于建元六年五月到元光元年五月之间,<大人赋>作于元狩五年武帝因"病鼎湖"而沉迷神仙方术之后、相如病免家居之前.  相似文献   

9.
孙晶 《齐鲁学刊》2004,(3):110-114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象征思维框架对汉代骚体赋的空间建构影响很大。它不仅为骚体赋提供了一种建构想象空间的可能性,而且还提供了一系列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关联的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场面,这就使得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建构空间世界的骚体作品如司马相如《大人赋》和张衡《思玄赋》等具有一种可与散体大赋并驾齐驱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大人赋》与《远游》俱在追求“太一之境(神)”,以北极为皈依。但就《离骚》言之,以西极为圣地,而《东皇太一》又将“太一神”立在东方,因此《远游》与屈原作品之追求扞格不通,绝非屈原作。《大人赋》的产生正与武帝时代的信仰变革相关,符合“太一”以北斗为车舆即“斗为帝车”的运行模式,而《远游》不合,因此《大人赋》早于《远游》产生,为司马相如原创。作者为劝说武帝放弃对“太一神”的痴狂与迷信,以“北斗拱极”图式构建《大人赋》的文本结构,让“大人”按照“太一”巡天模式环游太空,逼真展示太一之境的枯寂与荒诞。然在方士鼓吹之下已然放弃人伦的汉武帝不以为忤,甚至愈加向往,于是本“欲讽”而“反劝”。《大人赋》分前后两稿,初稿是抒发自己的愤懑与抱负,表达对“太一之道”的向往;经修改献给武帝的文本转而对“太一之神”加以贬斥,结合其临终前所作之《封禅文》来看,寄寓了作者要求驱逐方士,以儒家之道治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柑颂     
贾傅祠柑树,见纪《水经注》引《湘中记》云:太傅手种。昔唐虞苞贡橘柚,而黄柑不可包。致言柑者,东方朔、司马相如,年代皆在贾后,则柑树故实莫先于此。自前汉及北魏,斯树犹存,比之邵棠有余寿矣。隋唐以来,未闻遗蘖。按察夏公既新祠宇,于佩秋亭下种柑二株,以寄怀贤访古之迹。窃寻宗炳、胡济之、王升之、谢惠连并有《柑赋》,全文久佚;乃仿《橘颂》,作赞一篇。其词曰:神禹奠衡,楚材桢兮;嘉树珍果,充苞名兮。淮江橘柚,致远实兮;唯此黄柑,美不可马日兮。剡枝重叶,冬荣雪兮;柔肤丽色,世色说兮。孕露含醴,解民愠兮;连类骈…  相似文献   

12.
《文选》旧注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衡《思玄赋》;"彼无合而何伤兮,患众伪之冒真。"李善注:"冒,覆也。"按:冒为嫉妒之义。亦作"。《尚书·泰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礼记·大学》所引"冒"作"字,郑玄注:",妒也。"冒作"嫉妒"为常见义,如《吕氏春秋·明理》:"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高诱注:"冒,嫉。"可参。司马相如《上林赋》:"振溪通各,蹇产淘读。"李善注:"张揖曰:'振,技也。'善日:"言山石收敛溪水而不分泄。"'《文选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拔作收。何云下言收敛溪,当从收。今案,《汉书注》、《史记索隐》引皆作拔。"按:…  相似文献   

13.
司马相如作为西汉文坛重要赋家,对屈原的继承既有题材内容,又有艺术形式,更有在此基础上对辞赋创作的发展,因而也成就了其在辞赋史上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司马相如作为西汉文坛重要赋家,对屈原的继承既有题材内容,又有艺术形式.更有在此基础上对辞赋创作的发展,因而也成就了其在辞赋史上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东汉张衡《归田赋》云 :……於是仲春令月 ,时和气清。原隰郁茂 ,百草滋荣。王雎鼓翼 ,仓庚哀鸣 ;交颈颉颃 ,关关嘤嘤。於焉逍遥 ,聊以娱情。……张震泽先生说 :“此赋是短小明畅的小赋 ,一洗过去繁重凝滞的大赋旧规 ,开辟了抒情小赋的新境界 ,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衡诗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为此各古代文学史专著、古代文学作品选本也大都引用。关于此赋的主旨 ,《文选》李善注云 :“《归田赋》者 ,张衡仕不得志 ,欲归於田 ,因作此赋。”上引一段 ,作者用清新的语言 ,描写了春日的自然美景 ,抒发出自己归田后恬…  相似文献   

16.
<正> 汉赋在其发展过程中,虽有不少弊病(如形式主义),但从梦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考察,它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汉赋写梦,较有成就者为《李夫人赋》、《长门赋》、《通幽赋》、《思玄赋》、《检逸赋》等,最有成就者为《梦赋》。它是中国最早专门写梦的名作,是一篇形象化的梦理论,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梦理论价值。《梦赋》的作者王延寿,是汉楚辞注家王逸之子。《后汉书·王逸传》载:“(王逸)子延寿,字文考。有俊才。少游鲁国作《灵光殿赋》。后蔡邕亦造此赋,未成,及见延寿所为,甚奇之,遂辍翰而已。曾有异梦,意恶之,乃作《梦赋》以自厉。后溺水死,时年二十余。”注:“张华《博物志》曰:‘王子山与父叔师(王逸之字)到泰山从鲍子真学算,到  相似文献   

17.
许结 《江海学刊》2022,(1):221-232
汉赋创作不仅有“铺采摛文”的词章价值,更有“体物写志”的思想意义,其中“建德”观的形成尤为重要。汉赋建德的根源在建汉统,又因汉统继周统,所以赋家追奉“周德”以构建“汉德”,并在思想上取效《诗》《书》经义,特别是以扬雄《长杨赋》为代表的创作对周代文本的拟效,改变了汉初司马相如的创作形态而构成新模式,并对东汉班、张京都大赋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考察《诗》《书》入赋及“扬·班模式”的成型,又与缘饰儒术与师保制度相关,喻示了一代赋学观的变迁。唐宋以后围绕“无逸图”“豳风图”而创制的《无逸图赋》《豳风图赋》以及其并合呈现,不仅彰显了汉赋德教观的历史传统,而且形成《诗》《书》呈像于赋体的经典化,表现了赋体致用的主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山毓《赋略》及其赋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略》是一部将选赋、论赋与辑录赋学资料相结合的赋学专著。该书陈氏自序是一篇精粹的赋学论文,从裁、轴、气、情、神五个方面来探讨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绪言》辑录历代的赋论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分成五个部分来加以编排,藉以表达著者的赋学思想;《列传》专门辑录历代赋家的传记资料,内容丰富,颇便读者;正篇与外篇选录先秦至明代的著名赋作,兼及七体、颂体、楚辞体,偶作评点,颇有识见。在明代未年的学术著作中,《赋略》对赋文学进行了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其编纂体例及学术观点都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9.
前汉梁王刘武以好客养士知名,投其门下的羊胜、公孙诡、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公孙乘、路乔如等赋家,形成了蜚声赋史的“梁园”作家群。严忌约生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卒年不详;邹阳约生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卒年不详;枚乘约生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司马相如生于汉文帝刘恒后元二年(前173),卒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公孙诡、羊胜生年不详,二人同于汉景帝刘启中元二年(前148)受命自杀。公孙乘、路乔如二人生卒不详,仅有赋作传世。以上梁园诸赋家可以考出之行迹、作品,均编年系之。  相似文献   

20.
<正> 龚克昌同志著《汉赋研究》,新近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二十余年来有关汉赋研究的心血结晶。尤可珍视的是,这也是建国以来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论述汉赋的专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对汉赋毁誉不一。在汉赋风靡文坛的当时,踵武司马相如的大赋家扬雄就反戈一击,把作赋挖苦成“壮夫不为”的“童子雕虫篆刻”。此后汉赋命途多舛,对它的研究,既显冷落,又观点岐异,比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