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一、农产品价格改革是成功的 农产品价格的调整,实质上是调整国家和农民的经济关系,通过价格政策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民生产出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农副产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国家对农产品价格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并逐步地下放了价格管理权限,过去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正在逐步改善,过去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少麻烦和矛盾。突出地表现在农副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波动加剧,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农副产品价格急剧波动的现实,要求担负农村市场购销重任的供销社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控制这种剧烈的波动呢?我认为,开展农副产品期货贸易,是稳定农副产品价格波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调节控制机制和重要的经济手段。它应该引起各级供销社的重视,并把它作为自身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试行推开。  相似文献   

3.
<正> 上海是个大工业城市,又是农副产品集散之地。由于大城市、小郊县,长期来农副产品进城,主要靠全国各地对上海大力支持,既有工业部门生产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又有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用、住、烧等方面消费品,上海仅供销社系统经营的农副产品,每年购销总额达十几亿元。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农副产品购销政策的放开,组织农副产品进城,支持农村商品生产,满足城市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这是我们作为农民代表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的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育与全国一样都是从农村开始启动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农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自1979年起连续五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的内容都是关于农村改革的,相继推出了实行联产承包计酬责任制、大包干,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改粮棉统购统销为收购合同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许多重大政策,从而确立了农民家庭作为独立生产经营者  相似文献   

5.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阻碍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及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努力优化品种 ,提高质量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农业经济的思想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它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走科教兴农之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这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农产品,另一方面也使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要求城镇开放农副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及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从1984年开始,我国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改革是从两方面着手的:一是改革作为“小社会”的国有企业,二是从体制外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的改革先后采取过放权让利、利改、承包制(小型国有企业还实行过租赁、…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国家统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现有管理体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982年,河北省率先打破国家包揽的格局,在全省范围的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被称为"河北模式"。对这一改革的缘起、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发展过程以及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影响进行全面爬梳,并对其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最大问题。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改革与发展,整个农村经济体系已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并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副产品产量增长迅速,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绝大部分农民均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然而近…………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三农"思想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若干思想主要包括: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确立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跨世纪目标;提出了建立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的重要思想;明确了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明确了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明确了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明确提出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这些思想对于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来,伴随农村经济政策的井放,农产品价格管理逐步走上了改革的道路。继一九七九年较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后,相继恢复实行了超购加价、议价、固定比例作价和集市贸易价格,打破了过去单一的计划价格形式,管理上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实行,农产品价格管理又有新的突破。价  相似文献   

12.
1987年,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南海县(现已改为市,以下简称南海)作为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的课题是: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农副产品出口基地。1989年,南海分析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发现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已经碰到一些新矛盾,这就是农村现代化同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矛盾。南海针对这  相似文献   

13.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如何适应新形势,深化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按照中央要求,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和水平,尤其是要尽快搞好为基层和农民的信息服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是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要求。信息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基本条件之一。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是引导产销,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大多数农副产品已经…  相似文献   

14.
交叉的相对价格中国政府改革价格体系的第一步是提高农业产品收购价。首次提价是1979年,除了农产品收购价提高以外还有其他一些产品也提了价。到1985年国家对农副产品总的提价达67%。同期在农村销售的工业产品零售价指数仅上升11%。累计的数字掩盖了在这一期间发生的一些逆转情况。其中有一次逆转情况特别严重。由于1984年粮食收购价比1978年提高了89%,而投入价格仅上涨18%,因此极大地刺激了粮食生产.但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和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失衡,加剧了农副产品消费需求和产出供给的矛盾,产生价格上涨压力。基于“缺口-价格”模型的实证研究显示,负向农业产出缺口对农副产品价格具有滞后1-3期的直接正效应,18个省份分地区面板回归验证了直接价格效应的存在且滞后期为3-4期;工农业产出缺口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两者的影响弹性不显著。由此可知,农业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治理通胀要从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协调工农业生产和畅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入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深化供销社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文/朱华民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转轨,仍然蒙着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以“国营农村商业”角色自居的供销社越来越步履维艰。以1984年农副产品国家统派购制度的取消为分水线,供销社的业务日趋萎缩,效益日下,往...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民间组织的建立和农村社会发展与村委会职能改革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使国家在农村的权力因素日益密集,但农村“组织真空”状态依然存在;政府对村委会的需求趋于无限,但村委会自身资源及能力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在改革时,村委会必须要进行职能减负,但考虑乡镇改革的需求,实践中已难以增加乡镇政府的职能;农村社会正面临阶级分化,但农民仅透过村委会不能完满实现利益表达。在上述矛盾中,国家运用建构性努力促进民间组织建立的目的之一是配合村委会职能改革,整合城乡发展,而不仅是体现农民的结社自由。  相似文献   

18.
重庆开埠,川江行轮,为四川的区域经济带来了很大发展.在农村,大量工业品的进口和农副产品的出口,使四川农村的生产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农村扩大了相应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副业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速四川农村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后,由于家庭经营地位的确立,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有了很大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再加上国家较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等多种因素作用,使农民收入结束了长期迟滞增长的状态,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的时期。收入的增长不仅对农民的消费结构、积累行为产生了积  相似文献   

20.
价格改革虽然为不断提高的农产品商品率的实现创造了外部条件,但如何使农产品由生产领域迅速地转向消费领域,则是流通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调查了辽宁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些情况,现仅对生猪,蔬菜等大宗农副产品流通改革的得失作些分析,以期从中寻找进一步改革的思路和对策。一、转轨中初步形成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