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文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传统的文学模式还在,但由泛文学、畅销书和网络文学组成的新的写作正在成为新文学的主流,它们在本质上是与传统文学惯例相对立的,是反文学的。如何从理论上言说它们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的兴盛与传统文学的沉寂相比,网络文学成为文学时代发展的显性大势。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消费性的时代特征,网络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网络文学的阅读和网络文学存在的依据都是以消费者的感官享乐为目的。网络文学的创造与传统文学不同,它是作者与读者两个主体之间平等交流与对话的结果,这一间性主体有意认同大众的身份,坚守大众立场,使网络文学呈现出复调狂欢的色彩。交互性是网络文学直接的表现形式,消费性是网络文学的本质,它体现了文学的社会性与时代性的特征,是网络文学交互性特征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3.
贺绍俊 《东岳论丛》2011,32(2):5-11
网络文学是新世纪文学中最具新意的文学因素。网络文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在审美形态上、语言思维上形成了一套与传统文学迥异的系统,从本质上说体现为后现代性。网络文学采取功能提纯的方式重新分配文学的功能承担,从而具有小说的娱乐化、诗歌的率性化、散文的载道化的特点。网络文学在新世纪对传统文学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主要指网上文学 ,它与传统纸质文学没有本质区别。超文本不属于文学。网络带不来文学自由。文学 ,包括网络文学已无向前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1):94-100
文学经典是代表文学标高的典范,文学的发展必须走经典化的道路,无论是纸质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概莫能外,网络文学经典化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文学经典观念、网络文学经典范式、网络文学经典化途径等问题,认为传统经典观念与当代新经典观念相辅相成、互补与融合,二者可以兼收并蓄;只有既体现网络媒体自由开放风格,又具有较大思想深度、文化蕴涵和较高艺术水准、审美品位的网络文学作品,才能成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途径涉及网络文学的主体建构、精品诉求和生态优化等。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第四媒体为介质的网络文学骤然跃马文坛,面对源远流长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积淀,网络文学是否会随波而逝?诸多疑问,将在以网络文学的含义为切入点,蕴概网络文学的特质。发展巩固及存在缺陷等方面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以便探求,以备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学网站的产业化与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文学网站逐步跨进产业化的进程,通过整合传统文学制度因素形成新型的文学制度模式,为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产业化可能给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带来诸多陷阱,使之失去文学发展的内在自律性,从而错过网络文学的实验性机遇,因此建立产业化与网络文学发展的良性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是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晓华 《人文杂志》2002,(1):107-111
要恰如其分地评价网络文学 ,就必须首先追问 :网络文学是什么 ?先前的大多数研究者直截了当地将网络文学理解为网络上的文学 ,但由于任何文学样式都可以在网络上存在 ,因此 ,此定义无法概括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根本特征。网络文学只能被如其所是地理解为其特质仅属于网络的文学。这种文学样式有两个特征 :1、社区性 ;2、多元互生性。所以网络文学是 :1、独特的社区文学 ;2、多元互生性文学。网络文学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欠缺都蕴涵于其特性中 ,这是我们评价网络文学时必须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解构的文本--简析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学是今天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新的文学载体赋予了网络文学新的文学特质 ,而超文本性是其中鲜明而突出的代表。超文本链接技术的应用 ,使得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文学作品 ,也使得网络文学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性的改造 ,成为解构主义思想的不可多得的生动“例示”。而这既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和宝贵机遇 ,同时也体现出网络文学自身潜存的深层矛盾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学作者以网络文学语言为媒介,来塑造网络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且进行网络传播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自身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而且越发呈现出缺乏自觉的无序、不正常状态。网络文学欲实现自觉还需要多种因素的积淀和准备:首先,有待于计算机的普及、上网人数的增多以及大众文学修养的提高;其次,要注意保持与传统纸质文学的适当关系;第三,理论界亟需开展对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与争鸣。  相似文献   

11.
网络与文学的结合,催生出一个新的产物:网络文学.随着近几年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这个新型事物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赛博空间中自由而为、率真而发的精神更是人们在技术世界里难以寻觅的,网络文学从诞生开始就注定要颠覆传统的美学观念,甚至对以往传统的文学观也进行了一次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潮流,网络文学在引起轰动后,却在时尚的光环下渐显疲态,遭遇到现实的困惑与尴尬,呈现出后劲不足的态势。本文从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中力图探求网络文学敞开自己的视域,追求与传统文学视域的融合,提高文学品质,开创新的文化品格的途径,同时,建构一种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成为必要和现实也为网络文学重新建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6):78-83
中国网络文学在商业化运作下,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商业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文学性特征受到削弱。但网络文学本质依然是文学,与传统文学具有相融相通的一面。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已经确立了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双重身份,未来发展将走精品化路线,从而获得文学性与商业性的平衡,获得艺术与市场的双重成功。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研究对象大概是在2000年前后。十年来,研究者从网络文学的内涵、特征、文体、价值、传播以及网络文学与网络技术的关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对网络文学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很好地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对网络文学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当然,其问题也不容回避,诸如研究与创作严重隔膜、研究深度有待提升、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等,都是日后的网络文学研究所必须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文学的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给文学带来巨大影响.网络文学一方面和传统文学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它扩张了文学的话语权,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创新了文学的题材体裁,客观上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共享空间,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其特立独行的"非主流"创作状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创作追求,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集中出现的两大趋势,是网络文学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对传统的有意识的逆反和消解.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世界日益成为文学生产新的场域,网络文学生产者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作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文学生产者的身份更加自由,网络交流平台的即时性与互动性使网络文学生产者的交互性特征尤为突出;网络文学生产者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多元化写作实践,并以网络文学为核心IP来源逐渐进行产业化生产;网络文学生产者被重构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组件,超文本互动写作方式使其主体性逐渐被主体间性所取代,而其应有的主体精神与人文关怀逐步隐退。"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产者不应满足于作为简单的艺术生产者,而应有成为艺术家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民主、自由的特征 ,赋予它以民间审美意识品格 ,高贵的文学进一步平民化。它在文学的存在方式、创作模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都给传统纸媒文学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同时 ,网络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 ,具有明显不足 ,需要正确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的特点及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文学并不是"网络技术+文学作品",传统纸面作家认为它就是"将文学搬上网络",仅是文学传播介质不同,这些观点都没有认识到网络文学的实质,随着I T业的发展,VR技术的成熟,网络文学在生产、流通、阅读和接受方面几乎完全是异质性的.  相似文献   

19.
师会敏 《天府新论》2004,(Z2):259-260
网络文学民主、自由的特征,赋予它以民间审美意识品格,高贵的文学进一步平民化.它在文学的存在方式、创作模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都给传统纸媒文学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同时,网络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具有明显不足,需要正确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文学的新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学是伴随电脑网络而生、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映网络社会生态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的文学现象 ,它在表现方法、表现内容、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与传统文学有显著的差异 ,显示出新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与网络的存在机制密切相联。网络文学扩大了文学的领域 ,也是文学的新变迁 ,就其发展趋势而言 ,必将成为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形式和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