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社的“方向转换”,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个案,同时也构成了中国现代上具有特别意义的文化现象。本文认为:创造社的“方向转换”从客观条件看与当时的内外政治、文化发展动向的导引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们一贯奉行的理想主义(在文学创作上是浪漫主义)作为他们文化品格中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构成了他们实现方向转换,走向后期辉煌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2.
日本群雄纷争的“内乱”,为当时西方文化传播者进入日本,营造了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西学东渐”的态势,西方文化传播者自身的特征或条件,以及日本传统文化意识等内外因素的有机契合,使“南蛮学”最终得以形成。“南蛮学”广被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一脉相承的日本“西学”历程的始基。  相似文献   

3.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的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对历史的价值判断上主要表现为他审意识和自审意识。在具体诗歌中主要体现为主控诉主题和寻找主题的不同;而使命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差异则是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外语教学中要逐步提高培养“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对加强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要求入手,讨论了语言意识的内涵和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交际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与内地“新疆高中班”迥异的是,内地高校“新疆班”学生数量相对偏少,但思想却异常活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在“疆俗楼兰文化”的浸润和牵引下,构建起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交际圈”,族群“自我辨识”意识凸显。如何才能打破地域文化的局限,增强“新疆班”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他们尽快融入内地高校学习、生活环境,是值得慎思的议题。文章通过对安徽高校“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适应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从加强教学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对汉语的全面反恩是“言文一致”的现实起点。前者还是在旧有的规范中创作,后者却创立了现代白话;“文学”观念的革新是“言文一致”的实际成果。前者推进了文学观念的转型,但后者才经由现代汉语建立起现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7.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研究”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  相似文献   

8.
“物哀”这一审美意识已经渗入到日本人的感情世界,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章以川端康成的《雪国》为研究对象,从中看川端康成对“物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进而探究“物哀”在日本民族各个方面的表现,同时也分析“物哀”意识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  相似文献   

10.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勇敢善战的民族,他们崇尚英雄,对祖国怀有羞涩而深沉的爱,且其民族性格具有极强的韧性和硬度。俄罗斯人固有的“大地崇拜”思维逐步转化为“神圣罗斯”的理念,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又蜕变为民族主义的思想,上述思想都与俄罗斯的弥赛亚学说紧密联系。“帝国意识”也随着上述思想从萌发走向成熟,乃至得到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存在一个隐性的俄罗斯(НевидимаяРоссия)。可以说,由“土地崇拜”演化而来的,在“神圣罗斯”理念与“弥赛亚”意识表象下的“帝国意识”是贯穿俄罗斯文学的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帮”在文化领域中拥有“文化产业家”与“文化事业家”两种身份,虽然在表现方式上他们对“利”、“心”、“义”这三种因素的关注重心有所不同,但在超越功利、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这一人生目标上却有明显的共通点。这种追求精神使他们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最高水平的代表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效果历史意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与历史传统密切相关的意识,强调的是历史与诠释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效果,“诗言志”作为一个诗学命题,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遭遇多种阐释。在诗论的历史的长河中,“诗言志”即闪烁着理性思维的光彩,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融注着中国美学的体验传统。由此,“诗言志”的诗论命题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意象,解读这一文化意象,对理解当下的美学现象与思潮会有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4.
“普通国家化”是冷战结束后日本政治变化的主题。“普通国家”的深层内核是对“自主性”、“平等化”与“大国化”的追求。这一战略目标与目标实现手段的确定深受对等级制度的追求、集团主义文化意识与危机意识等日本文化特点的影响。对日本“普通国家化”前景的预测必须考虑日本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狂人以现代独立人格意识戳穿了充满“瞒与骗”的中国历史的本质。“吃人”意象的内涵则是一个大的范畴:文化心态、生存意识、文化积淀及潜意识的变形与扭曲,导致人性的异化与消解,“吃”与“被吃”成为生存状态中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对于“红色”一词有着悠久的情结,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尚红”意识;在中国古代社会,官方将“红色”定义为尊贵、忠勇道德、刑罚的象征,民问将“红色”内涵运用在表现女子、婚姻、喜庆吉祥、平安辟邪、禁忌等方面;近代以来,除了对古代“红色”文化内涵的继承外,还赋予了“红色”特别的含义,即“红色”与革命文化相联系.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休克”一词是社会学家借“休克”这一医学名词 ,把由于物质、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引起对人的心理的冲击与震动称为“文化休克”( culure shock)。随着来华专家人数的不断增加 ,长期专家的“文化休克”现象越来越突出 ,成为高校外事接待与管理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此 ,应该把“交流”作为帮助他们克服“文化休克”现象的核心 ,使来华长期专家在心理上逐步适应不断发展的中国社会及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多余人”是矛盾复杂的。构成其性格矛盾的深层原因 ,是俄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以及社会历史生活状况。细言之 ,即文化的冲突 (包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底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性与现代文化中的先进性的冲突 )、先进意识与阶级地位的冲突、历史使命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着重从文化冲突上探讨形成“多余人”二重性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华夷之辨”是儒家文化核心观念,有种族之分和文化德性之分。清末满汉对立思潮崛起,强调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辛亥鼎革后,清遗民一方面反对这种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从文化德性之分的角度强调清朝统治的正统性,并且从金、元等历史资源中寻求支撑;另一方面,他们强调“君臣大义”的绝对性。与此同时,他们将民国后国内外的混乱皆归咎于西学,认为让世界久安之道必然还是“莫备于周孔”的中学,至此在他们视野中,中西夷夏地位逆转。清遗民的“华夷之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君主制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合二为一的道德主义论述,虽然其与具体的历史语境已然“错置”,但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还是对后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文本流传”的解释学探讨中,“原本中心论”一向是个重要话题。中国古代的“圣作贤述”观念就体现了一种“神圣原本”的意识。在该意识支配下,“作”与“述”、“经”与“传”之间显示出强烈的等级差异。这种“等级差异”构成了通常所说的“文献传统”的体制性特征。因此,谈论不同文化传统的相遇,就是在谈论不同“经-传”体制的相遇。对此问题的探讨,是希望将中国传统思想纳入到当代解释学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