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害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和“重在改造”的精神实质 ,即剖析国民性弱点、挖掘国民劣根性病根、表现理想国民性格  相似文献   

4.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学术界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分期、评价、现实意义以及鲁迅所塑造的中国国民性的典型形象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鲁迅思想的研究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国民性批判是鲁迅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既源于鲁迅对其所处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不断揭示现实人生弊病的使命的理解,也源于鲁迅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他将犀利而刻毒的批判锋芒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以挖掘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引起人们对民族思想救疗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国民性"是鲁迅一生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都在不倦地剖析着国民的弱点,在不息地寻求着改造国民性的途径。站在新世纪的边缘审视我们的社会,鲁迅当年提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命题的现实因素,仍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当代中国作家、知识分子的精神资源;当代社会的客观社会环境;当代社会主体思想实际三个方面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意义进行了当代解读。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关注更多的是从中国国民性批判的角度来进行的,他的日本认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国民性改造过程中的一个参照物的日本,他过多地强调日本民族的优点而少谈日本民族的缺点,就在于他是以日本民族的优点作为救治本民族缺点的“药”,日本民族的优点的选择是出于本民族现实需要的目的;二是作为独立民族文化的日本,他摆脱了中日冲突背景下的激进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冷静的态度进行中日文化的交流,以期促成民族间的理解和友好.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奠基人,国民性批判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其早期的人生经历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鲁迅青少年时期的家道中落、南京矿务学堂求学、进化论学说以及日本仙台学习医学等人生轨迹,都对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使其最终选择这一思想成为他毕生致力完成的历史责任与文学使命,代表着现代启蒙知识分子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终止后的精神状态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集大成者。他在《阿Q正传》等小说和杂文中,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中国国民的主奴根性、狭隘散慢、自欺欺人、虚伪巧滑等国民性弱点,并剖析了封建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摧残。他是一位辩证法大师,既研究中国人的阴暗面,又清醒地看到中国人的光明面。他呼唤着人的觉醒和解放,呼唤着特立独行的人出现。  相似文献   

10.
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民族性格的认识与解剖上,鲁迅的这一思想显示了惊人的准确性、深刻性,它无疑是鲁迅对20世纪中国最为宝贵和杰出的精神奉献  相似文献   

11.
国民性批判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枢要,这一思想的萌发和形成机制是长期积累使然。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写的五篇文章中蕴含着他对国民性批判的系统追寻,初步建构了其独特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基本框架。具体而言,《斯巴达之魂》寄托了鲁迅将"精神""魂"与国民性改造之间联结的希冀;在《人之历史》中,鲁迅论述了其时盛行的进化论热潮,从生物学维度解构了国民性这一思想命题;通过《科学史教篇》,鲁迅绘制了其独特的思想脉络,在赞颂科学主义的同时又对知识和物质颇多微词;而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全盘超越了启蒙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藩篱,"个人""此在""主观意识"构成了国民性内在批判的衡器;最后,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高扬摩罗诗人和浪漫主义文化哲学的大旗,并将其作为抵御甚至救赎19世纪文明,催生20世纪新文明脱胎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12.
国民性理论的形象学反思--从明恩溥到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象学角度分析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国民性理论中固有的矛盾性,描述自明恩溥至鲁迅的国民性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形象学内涵的演变,并以此对"国民性神话论"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3.
鲁迅毕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伟大实践。在挖掘、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鲁迅诠释了新型国民性的内涵,提出了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途径与方法。这启迪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改造国民性、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坚持破立结合、重在建设,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国外塑造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毛泽东改造国民性思想渊源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毛泽东是改造民族灵魂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部分.两位世纪伟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既有生长的共同时代背景、思想基础,也存在着家庭背景、求学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遗留下来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他从事文学活动之时,就将“立人”与“国民性”改造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思想先驱者,鲁迅以大文化的角度,反思整个民族从历史到现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探索如何改造和重塑民族文化心理,强化民族精神。鲁迅对国民灵魂的剖析,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精神历程。鲁迅正是以这种清醒的批判精神,去寻找民族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国民性"词源学的追溯困境、"国民性"的存在困境、"国民性"的评估困境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鲁迅"国民性"理论研究的困境,指出"国民性"理论本身滋生的难题,以及突破这些困境所需改变的思维方式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民性改造是20世纪思想家们关注的重大课题。梁启超、陈独秀、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颇具典型意义。三位先哲的相同点是家世与个人际遇使他们同时拥有传统与现代两个头脑;济世报国的情怀使他们同唱一首歌由立人而立国;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艰难徘徊。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对人物心理尤其是变态心理作了令人惊叹的剖析。本文从独特的视角分析了鲁迅小说人物变态心理的类型和特点,试图阐释其形成原因、独特意义和审美价值。文章指出,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作家个性心理和审美追求是小说人物变态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它的意义在于对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层次探讨,从而具有一种悲壮的崇高美和和谐的变态美。  相似文献   

19.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祖国的危亡而提出的一个观点,它成为贯穿鲁迅一生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源起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建立在对国民性的深刻探讨的基础上.它的产生既有一定的个人基础,又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既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又有坚实的思想基础.立人思想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国民是指拥有一国国籍、一定数量的个人财产和个人意志自由的生命个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隐藏在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之表象背后,对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确立、民族心理的形成和民族普遍行为方式的选择起支配甚至决定作用的相对稳定的隐性文化场。国民素质是指由该民族具有的特质所规定的活动能力及其状态。国民性改造是由国民性批判、理想国民目标模式的设计以及国民的国民性改造途径三大部分所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