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批判否定旧中国企业剥削制度和借鉴苏联劳动纪律规制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劳动纪律体系。作为国企单位现代制度体系建立的重要内容,新的劳动纪律体系构建,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为原则,强调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提倡劳动光荣,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劳动文化。但国企管理体制中权力与责任的分离,终身雇佣制度的实施,导致企业违纪惩戒执行体系走向弱化。通过对单位制形成早期国企劳动纪律的制度来源、文本创制及实施过程展开拓展性研究,并对其影响展开评价,可以深化对单位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毅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
如果我们把建国以来单位体制在全国城市社会范围内的普遍确立,视为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巨大的"空间重组"。就会发现在普遍、同一的"单位模式"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不同单位类型的存在。因东北地域在1948年率先解放,加之"一五"期间重工业基地建设特殊的历史契机,遂使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超大型"工业社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典型单位制",为单位制建立及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提供了"典型示范",对东北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
单位制形成早期,国企单位在继承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群众典型动员经验的基础上,展开了以班组动员、青年动员、女性动员为代表的典型动员。此时期的典型动员既具有革命战争年代军事动员的色彩,又有工业主义话语下追求技术创新和高效生产的效率诉求;既是传统社会政治挂帅的产物,更充满现代企业发展所必需的经济、技术、创新、情感等元素,是具有极其复杂面相的社会过程。 相似文献
4.
张君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4):47-48
作为一种制度,单位制在当今社会仍然起着某种作用。本文以特殊的企业——国有煤矿为例,在单位制理论的基础上,就两个方面对国有煤矿的单位制进行研究:国有煤矿继续选择单位制的原因;国有煤矿选择单位制的必然结果——结构性依附。 相似文献
5.
“单位制”的变迁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路路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11-14
"单位制"曾经被认为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城镇地区最具特色的组织制度。相对于农村地区的"人民公社",所谓"单位",是改革开放前在城镇地区,基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组织,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承担着包括政治控制、专业分工和生活保障等多种功能;其典型形态是城市社会中的党和政府机 相似文献
6.
“典型单位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社区发展的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毅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最具现实意义的推进方略,应包括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和以社区发展为核心的社会重建两项核心内容。建国以来,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超大型工业社区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典型单位制,表现为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和封闭性,社会资源的单位垄断制以及浓郁的单位氛围和国营惯习,导致社区对企业的高度依附从属,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区建设存在着推力不足,资源匮乏,社会公共空间形成缓慢等现象。由此,社区发展便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大难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7.
8.
社会主义改造和集中动员型体制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迁.由于社会动员的导入和强化,致使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出现非均衡性发展,并使原本有序的社会变迁从开始阶段的引导型渐进性变革转向速度导向下的压力型强制性变革,进而中断了社会经济的组织性进程,给社会主义改造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历史遗憾.反过来,社会主义改造出乎意料地完成,强化了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对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社会动员的迷信和依赖,刺激了对政治动员的制度性诉求,并最终导致以政治推动为特征的集中动员型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医疗保险领域存在广泛的道德风险。如何把握这种带有个人色彩,又有制度特征的社会现象?应将道德风险与单位制联系起来。道德风险作为一种行为模式,与当前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密切相关。因此,从单位的角度来分析道德风险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在国民政府国营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学理层面,他们阐述了在现代中国发展国营企业的历史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在制度层面,总结了历史教训,研究了国外的经营管理模式,讨论和设计了其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问题.同时,他们还是实践层面上的基本支撑力量,其主导下的国营事业,经营方向与宗旨得到初步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营效率有程度不同的提高,与传统的官营事业有着很大的不同.简言之,知识分子在国营事业领域是核心的而不是边缘的. 相似文献
11.
"准社会化动员"是体制外公益组织适应"后总体性社会"的产物,其精髓是"倚靠体制,面向社会",其特点是:借用体制因素、以社会资源为目标、采用社会化手段和社会取向。"准社会化动员"显示了"后总体性社会"中,公益组织体制外出生,自下而上,走向与体制良性互动、合作发展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12.
13.
选举权的村庄意义——来自单位制视角的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是建国后所实行的社会单位化管理体制在农村的延续,它既是村民居住的地域性社区单位,又是集体所有制在村庄的承载体。这种性质决定了,村民在村委会选举中的选举权不是一般的居民对社区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利关系所能涵括的,它具有更为丰富的、来自中国单位制的意义:一方面,村民的选举权是民主国家中公民对公共权力的基本权利在最基层社区的实现,具有民主的一般意义;另一方面,它是村集体中所有者经济权益的政治表达,是产权关系的另一种形式。村委会选举权的这种双重性,既是单位制下村委会性质的反映和要求,也是造成目前村民选举权行使出现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随着目前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越来越需要对公共危机的动员,然而由于政府传统动员机制的惯性、媒体宣传的过度动员和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不足等原因,常常有"冗余力量"产生且容易被忽视。这类力量是在公共危机发生后,不依赖于正式动员机制而通过自发行为进入公共危机事件中试图展开救助行为的不合格组织及志愿者。有效处理"冗余力量"依赖于政府、媒体、非营利组织和公众等多元力量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5.
16.
刘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13-21
单位制时期的义务除雪,通常是在集体主义的道德行动和单位制的社会控制的逻辑上被解释,却忽略了社会学主义道德分析的前提——分工与社会组织功能的基础。以分工为分析工具,探讨单位制组织结构的生成及其市场化改革以后的存续形态和演变前景,可为认知中国社会和反映中国社会转型提供新的视角。不论在什么样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程度上,城市社会的公共事务都不能依靠单独的技术分工或专业化市场服务,这就为探讨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和广泛的公共事务参与留下了必要的想象空间。社会分工既可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策略和手段,又可作为认知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分析的工具,而后者的意义长期以来已被冷战和意识形态话语所遮蔽。 相似文献
17.
"单位制"变革与城市社会成员的贫富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社会普遍实行的一种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完全的单位体制下,城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受到了国家的严格控制,整体呈现出一种平均主义的特征.随着改革的深入,一方面,单位组织在分配国家资源方面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单位组织的利益型特征逐渐突出.单位组织自身的状况(内生性因素)以及其与社会的联系(外生性因素)成为影响城市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重要因素.在单位制变革的过程中应当控制过高的贫富差距,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后单位时代传统单位制社区重建问题新解——基于山东济南某国有企业单位社区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开始了从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型,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工程便是"社区建设".这一工程的实施是建立在传统单位制社区业已解体且不具备城市社会职能的理论预设之上的.但实际上,部分单位制社区并没有随单位体制的瓦解而骤然消解,而是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之后仍然继续作为城市微观生活组织的社会空间基本单位,因此,单位制社区不应被简单地排除在社区建设的规划之外,而是应从其发展的现实和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出发,实现对这一社区的改造和重建.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抗日救国教育、报刊媒体、节日纪念等社会动员方式,唤醒儿童抗战意识,使儿童不仅仅是直面国破家亡等现实苦难的“小国民”“小难民”,更成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小战士”。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儿童以多种形式响应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号召。他们在战火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增强了国族意识和自我意识,为全民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危机动员在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事件是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政府都不可避免的。由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使得资源配置出现了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体共同参与的时代特征。这也使得危机管理动员具有政府主导性、非政府组织主动性、公民参与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