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地区因存在大量盐碱地而具有特殊性,棉花作为盐碱地的先锋作物,利用其自身的耐盐耐碱性,在盐碱地种植棉花,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又会带来可观的生态效益。本文运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等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花种植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棉田每年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为1923×104元,维持养分循环功能的价值是1026×104元,固氮释氧总价值是47000×104元,净化大气价值为816×104元,改良盐碱地生态价值是31×108元,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是10800×104元,总计37.2×108元。其中,改良盐碱地所产生的生态价值最大,约占总价值的83%。盐碱地种植棉花所产生的巨大生态经济价值,值得人们重视并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做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条例》的立法工作,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态立法的制度现状,认真反思区域生态立法的制度实践,更新生态立法指导理念,梳理区域生态立法文本,细化生态立法内容,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区域生态立法资源、建立完善生态鉴定制度,强化生态破坏的违法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3.
介绍黄河三角洲的区域概况,并对生态占用研究方法进行描述。应用此方法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08年的生态占用和生态容量进行量化分析和计算。利用生态占用计算结果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区位熵、均匀度和优势度基本原理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并结合土地利用率、垦殖率、森林覆盖率三个指标对土地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财源拓展问题,认为除了依靠联合国、中国政府、山东省政府的拨款优惠政策扶植外,还需要量身打造与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财源途径与对策。指出鉴于其处于黄河入海口的地理优势,财源拓展的着力点应该面向大海;其高效生态发展规划内容定位,应该把生态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把清洁环保循环的新兴产业作为主力军,并将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园区与旅游业相聚合,实现旅游业与经济文化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党和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认识和实践以及黄三角的客观条件,从确保实现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和转变黄三角经济发展方式的层面来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符合高效化和生态化的经济形式,非常符合黄三角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努力探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更好地实现资源高效、永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生态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总体功能定位。在传统的模式下,高效与生态在概念、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矛盾,而从生产技术、消费心理和经济政策等方面,两者又能够统一起来。只有把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结合起来,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多种手段,高效生态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变得愈加重要。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各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看出,各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应当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提高高新产业的综合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的价值生态是建立在对生态之理性综合认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可以展开为三态和谐,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人态和谐、人自身的心态和谐。三态和谐作为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赋予了人本理念新的理解。它吸取了物本理念的合理内核,在重视"人"的同时也重视"物",光大了原有人本理念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将人不仅视为责任主体,而且看做创新主体、享用主体。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是协调经济运行并使之和谐发展的部门法,它的综合协调功能使其具有生态价值属性,一定程度而言, 生态是经济的基础和表现,是经济法的主要调整对象。经济法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生态正义、效率、安全、平等与自由等方面,它的实现是一个层次性、系统性和反馈性的过程,是法的价值实现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已在农业、资源开发、河流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东营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生态环境存在较多问题,保护和建设资金匮乏,急需构建运行合理、兼顾多方效益的生态补偿机制。根据东营市的生态环境情况,应本着"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重点在油气资源开发、湿地保护和林地建设等领域,依据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进行生态补偿。可通过争取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税费方式向破坏主体和受益主体征收、市场化融资等方式筹措补偿资金。  相似文献   

12.
自然事物有价值意义,自然价值不仅是“为人”的价值,更在于“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态审美促生生命的价值,自然价值对生态审美价值生成的意义有三:天然存在的自然事物的价值;以自然事物为参照而生成的人工自然价值;由“法自然”的本体论推演出来的“无为自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态道德是一种新型的德育范畴,它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生态德育是伴随着生态危机而产生的,并且成为当今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生态德育的价值意蕴:第一,生态道德的价值内涵在于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资源,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生态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从整体主义原则出发来维护生态平衡,从和谐发展理念的角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道主义的原则来审视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时代主题之一的生态问题,面临价值多元化的局面,多样化的生态价值观念带有各自的生态立场与诉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可通约性和不可兼容性。面对生态价值观念的多元性,自由民主制度的偏好聚合模式存在缺陷,需要寻求另一种以偏好转换为核心的公共协商形式,协商民主在理论讨论和制度设计上有利于保护多元性的价值观念和提升生态敏感性。生态政治与民主政治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在宪法权利和公民社会两个领域对民主的绿化,将有效地提升民主制度对合理生态价值观念的关注度,并为与环境决策相关的公共协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从而对环境的改善和民主质量的提升产生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提出、实施和推进,是在教育理念特别是教育价值理念转变的条件下进行的.不难看出,作为有目标的素质教育,有其内在的生产价值和外部的生态价值,教育的生态价值是建立在教育的生产价值基础之上的,素质教育就应该将生产价值与其生态价值协调起来,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经济学中,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自然观与价值观的关系.生态经济伦理观的存在论基础是人的关系性,其道德诉求是中道原则;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上坚持延伸的利他主义,其基本原则是利他的利己主义.生态经济学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上遵循对立统一原则,其终极目标和根本动力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其基本规范是节制、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系统整体性、有机性、多样性,不仅提供了一幅和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迥然不同的世界图景,而且在这种生态世界观的内部孕育了一种强调生态的工具与内在价值同在的价值观。生态哲学与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已经证明,生态学是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现代生态思维为传统的价值内涵进行实质重建和拓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近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生态危机。摆脱这种危机,需要改变工业化时代人类的实践活动方式及其价值主体意识。这一价值主体意识过于强化人的权利和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宰地位,而忽略了人类应该担当的生态责任。正是这种生态责任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当前的生态困境。要解决生态困境、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加强价值主体的生态责任意识,建立落实价值主体生态责任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由于黄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入海方位和冲淤范围的不同 ,学术界将黄河三角洲界定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现代黄河三角洲。从地质、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对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成陆过程进行考证分析 ,对于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现代黄河三角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学是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学形态。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反思型文学,生态文学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些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抒写伤感警世的文明哀歌、激发回归自然的生态情怀、歌颂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呼唤利乐众生的生命意识和展现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景五个方面。生态文学的审美价值,使它超越了现代性美学的审美局限,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