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谈及俳优之时 ,多从文献记载来探讨其表演是否戏剧 ,而结果则多猜测。根据临淄东古墓葬中发现的俳优戏俑可以得知 ,战国时期俳优的正式职能尚非对君王进行讽谏 ,而更多的是进行杂戏表演、为人提供娱乐服务。  相似文献   

2.
清戏,具有“九腔十三板”和高腔戏的特色,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清戏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湖北一带,通过古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传入边地云南省腾冲县,存留于丝绸之路旁的佤族村寨—甘蔗寨佤族群众之中,一直传唱至今。而发源地湖北,清戏已绝迹于艺术舞台,腾冲佤族村寨附近的汉族也不会演唱清戏。这种边地少数民族保存内地汉族文化的现象,是中国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3.
史料记载的元明三国杂剧有40种,其中"关公戏"有近20种,目前留存的"关公戏"剧本有11部。11部留存的"关公戏"剧本,都保持着分折的结构特色,部分剧本折与折之间还加楔子予以补充。剧本的题目正名既概括剧本描述事件、勾勒情节发展变化,也起着交代事件发展起因、提示剧中精彩内容以及彰显作者褒贬立场的作用。其通常都是用仙吕、南吕、中吕、正宫、双调、越调等六个宫调,并有着对应的情感表达,遵循着北曲杂剧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例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俗,但因其并非戏曲表演的主体,学界一直对其缺乏关注。分析了20世纪以来我国“例戏”研究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前期,随着西方学术思想、学术理念的输入,有部分学者开始考察“例戏”,但在30、40年代,人们尚只关注几部常见“例戏”的剧目考证、历史源流梳理;在50至70年代,“例戏”的演出和研究均陷于空白;80年代以来,在横向和纵向研究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但仍显得较为肤浅;进入21世纪后,“例戏”这一文化现象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相关考察和研究较之前期也都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5.
唐宋以降,弄孔侮圣优戏多有敷演,明清以后优戏弄孔则广涉多种重大社会问题.因其牵动诸多敏感神经,屡为官方挟制、禁绝.明清弄孔优戏的禁与演,是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一种缩影,反映出戏剧活动与时代文化对峙与渗透的关系,我们应还其戏剧史生成活态基因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6.
民间戏和文人戏在创作力量、审美品格、主要功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二者又相互联系,形成共生互动的关系。民间戏俗化文人戏即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文章认为,民间戏在改编文人戏时呈现出取材平民化、人物性格鲜明简单化,情节单一化,语言通俗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图像化生存”时代,电视文艺的文化地位无可回避,近期电视剧创作中的两大热点“帝王戏”与“平民戏”,在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某种时代情绪、意识与社会心理趋向的同时,也暴露出其严重的文化困惑与迷误,其浓厚的封建性是一种惊人的倒退,对此必须作出深刻的批判性反思,并接续前人业已提出和开始了的文化改革进程,只有这样,才可望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抵达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拉魂腔”是流布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的地方性剧种、声腔。作为这一地区较有代表性并别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声腔,“拉魂腔”在区域性的地理范围内还是引起了戏曲界、学术界的兴趣和关注,因而,相继出版了一些相关的学术专著及研究成果。本文对其诸多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并给予思考后的认识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戏曲构成要素中,与动作有关的戏、与曲唱有关的乐是重要的因子,而前者无疑是最重要的因子。关于戏之发生,前辈学人多有考述,然诸说皆有局限。笔者从古人造字之法来探求"戏"字本原,考证"戏"字本义为"军事号令",作为"军事号令"的"戏",与后世戏曲之戏有极深的渊源;"游戏(演戏)"原指"军事号令的演练","游戏"演化为优人扮演的"优戏","戏"之内涵发生变化,标志戏曲之戏真正发生。因与军事及战争有关,"游戏(演戏)""戏"的出现当不晚于国家的建立。与军事有关的"游戏(演戏)""戏",从其产生起便与乐相关联,后来演化为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再与其他元素综合,最终演进为成熟的戏曲。  相似文献   

10.
最早的“滑稽”职业演员可以追溯到古代俳优 ,而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就是艺术滑稽的主要存储体。在漫长的演进历史中 ,原始的艺术滑稽经历了它存储载体的频繁更迭 ,才在 2 0世纪前叶 ,成为了一种独立而独特的表演艺术样式———滑稽戏剧  相似文献   

11.
介绍安顺地戏的历史源流及生存现状,进而从地域分布、艺术形态、审美观方面分析汉族地戏对布依族地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传播学的理论知识,着眼于地戏的传播主体,从传播主体的存介形式、文化身份、动机与活动方式等方面探究汉族地戏在布依族地区成功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古典戏曲剧本不仅是研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依据,其中的点滴信息也反映出舞台艺术、演出形态等演剧特征,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对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研究和戏曲语言与戏曲文学的考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视戏曲剧本文献价值的研究方法叫"以戏证戏",是学界前辈自觉运用的方法,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以戏曲脚色研究为例可以看出,运用这一方法,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将会获得新的文献材料,得到新的创获。  相似文献   

13.
《无声戏》作为清初著名作家李渔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具有独立探讨的价值。以文本实际作为研究原点 ,对小说集名称“无声戏”三字的涵义提出异议 ,并通过探讨上述问题 ,追寻其主题 ,考察其得失。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中出现了一批以展现唐将尉迟恭的形象为题材的剧目。剧作家在史实基础上提炼升华,并运用多种手段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传奇形象。由于尉迟戏的广为流传,尉迟恭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含山县含弓戏为全国稀有剧种,其含弓戏剧团在成立三十年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分析和总结合弓戏唱腔的特色、剧团的发展阶段、剧团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因,以期客观地展示含弓戏及其剧团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6.
角抵戏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戏剧样式,<东海黄公>是汉代角抵戏的代表性剧目.该文考察了该剧目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嘲讽方士巫师的喜剧内涵,指出它实际上是对汉武帝时期迷信方士巫师行为的反讽;该文还探讨黄公禹步"怪三步"的来由,以及作为古老的泛宗教文化形态的咒语"粤祝"产生的地域背景与历史渊源,附论咒语在现代社会存在的某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申凤梅》是小说与传记的结合,艺术与纪实的统一。就形式而言,它引入了戏曲舞台上"场"的概念,以"场"的组合结构情节。就内容而言,它以"戏"为魂,统领全书。"戏"在全书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娱乐形式,而是一个生存密码,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以"戏"谈人,以人演"戏",作家在史的叙述中彰显了人的品格,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 ,戏曲起源于游戏。然而 ,对戏曲中游戏的性质、游戏与娱乐之间的关系 ,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游戏是人的本质之一 ,人游戏是为了娱乐。戏曲是从上古“戏礼”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审美游戏形式。在戏曲中 ,游戏与娱乐共在 ,游戏为“戏之事” ,娱乐为“戏之意”。娱乐既是戏曲的功能 ,又是戏曲的目的 ,因而 ,“戏乐”是戏曲的本质。戏曲要摆脱当代所面临的困境 ,根本的出路是在学理上真正认识戏曲的“戏乐”本质 ,重新摆正其大众性的俗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9.
博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从经济和法理的角度考察,博戏与赌博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博戏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博戏的发展和文化变迁,勾勒出了我国古代休闲精神萌芽和发展的轨迹。中国当代百姓的休闲思想受西方休闲理论的影响,但其核心休闲精神根植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表现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海戏开展传承保护工作以来的实际情况,阐述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如何围绕基层代表性传承点、传承人工作,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