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文中的“履”字及其演变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金文中所见到的“履”字 ,结合文献记载 ,说明履字的本来意义 ,并进一步指出许慎《说文解字》中关于“履”字说解的不妥。  相似文献   

2.
礼法系统起源问题是秦以降难题之一.历代《履》卦词等训释的检讨未能解答此问题.《易本命》孔子易虎论的训释揭示,星象三垣中紫微垣勾陈的数术基础是天数之纲.《山海经》三文献训释表明,“神陆吾”即“申履”,肩吾、连叔、陆吾出自一名递变,都谓尸教宣讲“履”卦.卦词亦陈述易象、历算的碓定性.尸未得,将牺牲.不从礼法的世俗邦君也不得救赎.虎象征着《履》所含礼法的至高威望.考古资料证实,华夏礼法起源于仰韶文化早期.  相似文献   

3.
萧琛是“竟陵八友”的成员之一,在齐梁文学与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在齐代,萧琛进入竟陵王萧子良府邸,与西邸文人广泛交游,以文学擅名当时。萧衍建梁后,萧琛颇受重用,出任宣城太守、荆州长史等地方大吏,后升任左民尚书、度支尚书等。受这样的身份影响,萧琛的文学创作多以应用文为主,比较有特色的是送别诗、咏物诗和骈文,文字优美,声律和谐,实为新体诗的代表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在其一生中,坚持用廉政理念治政、治军、治吏、治家,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死后,穆宗皇帝震悼,追赠太傅,赏银三千两治丧,赐祭一坛,谥曰文正。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经济主体的非公性,民主政治的多元主体、多种途径的参与性,市民社会的培育形成与利益诉求主体的多元化,文化建设的包容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等方面进行本质的探索,得出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合理内核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一致,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结论。同时认为将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通盘考虑,将民主实践与法治践履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代世界是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既有基于个人的爱好而产生的价值基准;也有基于社会体制产生的价值基准,还有根据“对生命的敬畏”而产生的价值基准;池田主张以“生命作为价值取向的基准”.池田以生命为价值的根本基准,他认为“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这本身就是尊严.”在人类诸多的差异性中,生命是唯一的人类的共性,生命具有不可让渡的性质,“至高无上的价值”.而生命的范畴绝不仅指人的生命或生物的生命,它也包括宇宙生命.人类生命尊严的本体地位源自人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的客观事实.所以,创造价值亦是维护生命的尊严,从而实现人的生命同宇宙生命或“终极之存在”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创造价值之过程就是以慈悲精神为指导的“利他”实践.  相似文献   

7.
李晓英 《南都学坛》2001,21(1):14-19
在立体多层的孔子道德思想体系中,道德践履是其核心和精髓。孔子以为仁由已、笃实躬行的道德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经世之行,定位于道德践履的人物评价标准,构筑起重视践履、强调事功的道德论体系。从而表明道德践履才是孔子的终极关怀,是孔子道德论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通过统计宋代吏部尚书任职前的仕履状况,发现宋代吏部尚书中将近9成官员在任吏部尚书之前的仕履中曾有过吏部或者相关部门的历练,而且许多吏部尚书之前曾担任过吏部多种相关职务,尤其是担任吏部副贰/吏部侍郎的比例高于前代。宋代吏部尚书之前曾经担任过吏部相关职务者稍多于唐代,这正是吏部尚书这一官职经过唐、五代十国后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完善、人选要求越来越严格的结果。官员任吏部尚书前是否曾经担任过吏部的相关职位,是其能否胜任吏部尚书一职的重要依据,也是皇帝和宰辅集团挑选吏部尚书人选的重要参考标准。通过对没有吏部相关仕履的吏部尚书的考察,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朝廷的股肱大臣,虽无吏部仕履,但均具有担任吏部尚书的能力。宋代任命吏部尚书的首要原则是任人唯贤,其选任标准是相对公平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最后 1 0年 ,中国大陆出版了三种“钟嵘年表” ,它们代表了钟嵘行事研究的最新成就。但是 ,三家年表所存疑义还有不少。仅就钟嵘仕履而言 ,即有 :在齐代起家为王国侍郎 ,迁抚军行参军 ,出为安国令 ,除司徒行参军 ;在梁代为宁朔记室 ,征远记室参军等问题 ,须要作进一步考析。本文对钟嵘仕履中的上述疑义进行了初步考析 ,认为 :王国侍郎的“主王”是萧子琳 ,抚军行参军的“主公”是萧遥光 ,安国令当作安固令 ,司徒行参军的“主公”是萧宝义 ;任宁朔记室在天监七年而非六年 ,征远记室亦是钟嵘的一次任职 ,“主公”是明山宾 ,时间在天监 1 5年至 1 7年  相似文献   

10.
心理教育思想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阳明毕其一生完成了他的心育思想的理论构建,同时,以其践履"成圣"的人生经历,对他自己创立的心育理论作出了生动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刘敏中历仕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乃元前期知名文臣之一,被时人称为"四朝良佐,一代真儒",诗、文、词兼善。刘敏中曾历任要职,但平生身不怀币,口不论钱,以时事为忧,有较强的"民本"思想,其世代从儒的家庭背景对其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各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如何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要求,是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践履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探讨北宋中期思想家李觏的人生观及其人生践履,认为:1.李觏由易论而建构了生存智慧的学说;2.李觏又由礼论提出了许多人生的准则;3.李觏有其独特的人生践履方式。  相似文献   

14.
虞集文集中所见的“刘伯温”,显然不是明初爵称“诚意伯”的青田人刘基,而是生活在元中后期的张掖人刘沙剌班。考究后者的生平,其出生在唐兀亦西夏人的官宦家庭,少年入国子监就学,成年后中进士,先后任甘肃行省检校官,四川行省员外郎、西台御史,山南、河东道廉访司签事、内台御史,山北道廉访副使,江浙行省郎中、秘书卿,江西、河南道廉访使、西台侍御史,甘肃行省参政,等,多有善政和文会。其个性的突出点:一生孜孜不倦于问学、修学、劝学、礼学。鉴于河西原是个“多武勇,而少文理”的国度,以“张掖”之刘氏而言,其入元的两代,由入值卫士至入读国子,始武继文,可以说是十分深刻而典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净明道主张德心和德行兼修,倡导“惩忿窒欲,明理不昧”“恶念萌初,和根划却”等道德修养方法,尤其注重顺应人性、顺应自然,把个体对身体健康的关怀、对生命无限性的向往以及主体精神的提升与个体对于道德规范的真践实履紧密结合起来,主张度人度己、内外兼修。这种道德修养方法是对传统的闭门修养方式的超越,它对今天的道德培育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合法性理论,以合法性缺口为视角,采用ESG因素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代理变量,以沪深A股300指数成分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内的责任治理、履责表现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只有实质性的社会责任治理才能改善企业在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履责表现,进而提升企业绩效。换句话说,企业的履责表现在社会责任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由此提出,中国企业应建立实质性的社会责任治理机制,将履责与日常经营整合起来,进一步改善ESG综合绩效。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是从本土西去求法高僧的典型,达摩则是从印度东来传法的代表。有趣的是,佛教文学对二者圣僧形象的塑造,都着力于表现其"行脚僧"的本色,并且都有"还乡"主题及相关故事的文学书写。其中,预示玄奘东归的故事是"摩顶松",而表现达摩西回的是"只履西归"。两者都注重回归过程的神奇叙事,但其宗教意蕴却有"空""有"之别。  相似文献   

18.
对“我在”及其根基的论证是哲学对世界的终极关怀的集中体现和根本标志。“我思故我在”、“我欲故我在”、“我在故我在”、“我做故我在”等是西方哲学家对“我在”之根基的不同解答。其中,“我做故我在”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它科学地说明了“我在”及其根基,为我们进一步求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思维原点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康有为的形象从戊戌变法被视为引领历史潮流的人物,到越来越“保守”,乃至逐渐“落后”于时代,经历了一个日益褪色的过程。对于康有为,若不对其个性特质全面缜量,便不能理解其中的真原因。《戊戌履霜录》是近代著名传统派史学家胡思敬的代表作之一。尽管胡氏思想保守,但在传统史学理念的指导下,他也会如实揭示出一些主要的历史真相。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康有为以一介布衣书生,积极奔走,反复呼号,虽一再受挫,却不遗余力,义无反顾。然而,辩证地看,他的个性、才能对维新变法运动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这绝非低估康有为对维新变法的历史贡献。一个有缺陷的康有为比一个在可能世界里正确完美的康有为意味深长得多,站在有缺陷的康有为背后,能给人以更多的震撼与教益。戊戌政变最终激化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这个腐朽王朝的崩溃。注意到这个客观效果,才能对康有为的历史功过做出更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揭示了思维是人的本质属性,强调了人在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他的"我思"直接启发了康德,成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主题,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笛卡尔的怀疑思辨哲学无疑是刺破中世纪黑夜的理性之光,他的"我思故我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价值。然而他的理论缺陷也恰恰在于他的"思"与"在"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