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从语法分析的句法、语用平面考察了"是……的"格式中"的"的隐现情况,初步给出了影响"的"隐现的句法、语用条件.  相似文献   

3.
关于"NP+的+VP"结构的性质,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问题的症结在于,它在功能上表现为名词性,但中心语却是谓词,这就与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相悖.因此,有学者提出"NP+的+VP"结构不是偏正结构而是"的"字结构的观点.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把"NP+的+VP"结构归为"的"字结构是牵强的.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分为:感官的"狂喜"和理智的"狂喜".感官的"狂喜"是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感受到的,是那种用"脊椎骨"所感受到的震颤;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狂欢化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诙谐灵动的语言等.理智的"狂喜"衍生于纳博科夫对蝴蝶"摹拟之谜"的研究,它是一种需要用大脑来思考、顿悟而产生的"狂喜";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戏仿的结构、对细节的编织以及叙事的技巧等.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不仅赋予小说文本超凡脱俗的艺术性,而且还使得小说创作成为一场充满"审美的狂喜"的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5.
<殽之战>是<大学语文>中的重要篇目.本文试就其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数句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专家同好商讨.  相似文献   

6.
"界限"的政治——论《使女的故事》中的"界限"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的获奖作品《使女的故事》是一部批判社会现实的反乌托邦小说。小说中描述了各种各样的"界限":阶级界限、性别界限、地理界限、身体界限、心理界限、感情界限等,这些"界限"在小说的不同部分反复出现。基列国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围绕着"界限"的政治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包括"界限"的确立、维护、遵守和颠覆等。对"界限"的政治的敏锐洞察力使作家成功地塑造了反乌托邦基列国和它的受难者,表现了她对人类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立了独特的"大我"观,这一观念是他融会东西方文化因素及自己崇尚个性的思想形成的.它是郭沫若"五四"时期"人"的观念的核心,不仅在"五四"文坛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人"的观念的建设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好"诗"与坏"译"--评Kenneth Rexroth的英译宋词《钗头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饯钟书在诗歌翻译评论中曾提到好"诗"与坏"译"这一现象.他说"好'诗'是指一个译本以诗而论,也许不失为好'诗'.但是,从原诗的复制角度来说,它又终不免是坏'译'."本文以美国现代诗人Kenneth Rexrorh的英译宋词《钗头凤》为例,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以探讨"好'诗'坏'译'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天"说     
"天"的观念对于中国上自君王下及黎民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全方位、多层次地探讨古人对"天"的阐述,力图以全新的科学哲学概念对现代"天"的本质属性作新的概括,开拓对于"天"及"天人合一"社会结构探索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主流话语规训下,"十七年"文学的上海书写几度变形:上海被赋予道德外衣而恶魔化了,作为腐蚀革命意志的渊薮,成了"恶之花"和城市恐惧症的替罪羊;改造的上海遵循主流话语的规训和召唤,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红色转身";上海的小资式的华丽与精致的"狐步舞"同时又在红色的外衣下悄然现形。在共和国革命语境中,上海始终无法言说自己,尴尬地成了失语的"大他者"。[1]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人”的价值被普遍抹煞的社会,以解决自身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参加革命的农民阿Q,顽强地表现了“人”的价值。虽然他的革命带着浓厚的个人特点,但如果用革命家的标准去衡量其革命的“含金量”,去否定其革命的价值,这对阿Q及其类们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14.
认为李贽对当时"理学"意识形态的批判,虽为中国前现代思想运动的理论产物,从中却体现了一种不无前卫的"后现代式"的之于权力化的知识话语的解构策略.在李贽那里,这种解构策略也即其所谓"解则不执一定"之说的推出.为此,他要求从形而上的意识回到形而下的身体,他主张从思想的同一性回到事物的复杂性,并且他坚持不是以永恒的规律,而是以时间中的历史为人类最终的理论归依.显而易见,对李贽学说中的这一解构主义的揭示,无论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来说,还是对于当代人类哲学来说都是有着不容低估的理论和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中"一"字在实际运用中其声调的读音比较复杂,而且至今尚无统一的规范可循.本文试图对"一"的实际读法作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旨在为确定普通话"一"字的读音规范提供一些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到"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到"的三种语法化现象:(1)"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周全"义的形容词,(2)"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往";(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结果补语,并尝试探讨其语法化的特定语境及虚化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定名间"的"字的结构规律研究主要有结构松紧说、语义关系松紧说、音节数调剂说等.本文通过单个名、形、区别词作名词的定语现象的分析,认定名词组合间有无标记"的"取决于定名在语义上是否匹配语义组合自然的,定名间通常不出现"的"字;反之则需要"的"字来作标识.  相似文献   

18.
英语广播新闻习惯上都标明消息来源.新闻来源一般分两类:有来历的和没有来历的.在指明消息来源时,新闻中常常会用到"say"(说)这个词以及与"say"词义相近的词汇.  相似文献   

19.
20.
古代世界的"欧洲"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欧洲一体化运动的思想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欧洲"观念的产生.而这一观念的产生与欧洲认同密不可分.随着神话概念(对过去的认同),地理概念(对空间的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阶段的演进,欧洲认同逐渐加强,"欧洲"观念逐步形成,最早的欧洲一体思想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