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经历了乡政并立、政社合一和乡政村治三个阶段,与此同时,国家权力在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中也基本经历了一个下沉、全面渗透和向上回抽的过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主要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尊重农民的创造,是党在农村领导方式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农村社会治理的成效取决于农民利益的实现程度。当前,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实现国家权力与农村民主自治的有机结合是农村治理应当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球化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全球性问题的与日俱增与现有政治实体治理能力的相对滞后之间矛盾的凸显 ,它给公共管理增添了新的内容并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治理反映了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与国际规制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全球治理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是“民主的赤字”问题  相似文献   

3.
沈伟  李况然 《江淮论坛》2022,(6):150-158
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形势和新问题,解决全球性问题有赖于全球治理体系。但是随着逆全球化的抬头,非正式造法、非正式机制、非国际组织等的国际治理新范式逐渐抬头,以国际法治为核心的传统国际治理机制也随之弱化,全球治理赤字加重。理解全球治理赤字,分析其中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把握当今国际治理的发展动向,探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不同身份和进路。  相似文献   

4.
5.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95-202
随着全球治理的纵深发展,国际金融与劳工、环境、健康、教育等问题表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这意味着公众应该与传统的治理主体一起参与国际金融立法。然而,实践中公众参与路径不能满足公众的利益诉求和基本的权利维护。因此,必须顺应全球金融治理的发展趋势,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公众参与立法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公众参与立法的稳定性;确保公众参与立法的有序性;提高公众问责的可行性。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一方面培育高素质的公众团体,提高它们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降低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公众团体准入门槛,构建完备的准入后管理体系,从而提升国际金融立法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中国需要一种区别于西方主流全球治理理论的特殊理论视角 ,即国内层面的全球治理 ,它是指 :1 把全球治理内化为本土的跨国合作 ;2 把全球治理锁定于全球问题的治理 ;3 把全球治理植根于本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基层民主的建设。中国正实践这种全球治理 ,并为世界提供着新鲜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1 多主体、多部门合作制度是实施全球治理的基本形式与有效机制 ;2 政府在全球治理中仍起主导作用 ,但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权力与管理观念正日益更新 ;3 全球意识与全球价值在全球治理中有所体现 ,但与全球变革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4 公共精神和公民共同体的建设是全球治理造就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8.
吴太行  汲立立 《南方论刊》2021,(6):45-47,109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应对以传染病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开展有效的防疫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各国对外政策的焦点.常态化疫情防控亟需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继续发挥政策协调作用.本文分析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中国倡导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的理念和行动,提出如何利用有效的合作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治理协作,破解疫情防控国际合...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下,传统金融治理体系的弊端不断暴露,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囿于国内外现实条件,中国需从"存量"和"增量"两个层面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一方面积极推进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监管框架的改革,另一方面推动建立区域多边金融机构,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优化中资银行海外布局。面临发达国家牢牢控制国际金融机构话语权、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稳固、新型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深受内外双重压力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等诸多障碍,中国须夯实国内经济基础、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与开放发展,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构建符合国际社会总体利益的新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甘锋 《兰州学刊》2012,(10):203-205
在全球治理的诸多行为体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缺乏传统的政治力、经济力和军事力,如何有效地参与全球治理并发挥作用?在全球治理实践中,国际非政府组织主要运用"一个工具,两种策略"发挥作用。"一个工具"即国际非政府组织影响全球治理主要是借助信息工具。"两种策略"即国际非政府组织影响全球治理主要采用"内部人"和"局外人"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国际非政府组织虽然缺乏政治力、军事力、经济力,但是在全球治理的各个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来解读这个“谜”?文章以国际非政府组织为研究单元,以全球治理理论和信息理论为分析框架,尝试从信息的视角阐释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全新性、可信性和可用性信息为工具,以政策解决方案和专家建议为内容,将技术信息转化为政治话语来影响政治进程和政治结果,并以此参与国际制度安排,致力于缓解现实世界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生态上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在国际政治实践中有效推动全球治理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动、全球贸易治理规则遭到破坏的背景下,中国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合作体现出南南合作的韧性以及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贸易治理观。中国和拉美国家在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支撑下,积极开展自由贸易谈判,充分利用服务贸易、产能合作、数字贸易等新模式维持合作基础,共同推进互利共赢的多边议程。面对新一轮的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压力,中国和拉美国家应摒弃带倾向性的多边合作,强化发展中国家身份认同,维护多边规则,促进自由贸易制度这一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3.
语言国际推广:全球公共产品和国家公共产品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继鸣 《文史哲》2008,(3):125-130
语言国际推广最早是为国家的殖民扩张服务的,表现为国家公共产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与冲突进一步加剧,维护语言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选择,在语言国际推广的国家公共产品属性进一步加强的同时,其全球公共产品的属性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梦想的实现需要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努力。从国际层面讲,提升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将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指导下,中国转变角色,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取得了有益的成效;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正是不懈践行中国梦的表现。国际层面的努力与国内发展相得益彰,中国梦终将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加速发展以及全球问题不断涌现,呼吁全球治理,但在治理主张上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就基欧汉的全球治理思想进行文本解读,了解其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治理路径选择以及全球治理的制度设计.虽然其全球治理思想独具特色,但同样存在一定缺陷.  相似文献   

17.
全球治理模式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全球问题的突现,从而催生了全球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兴起,不同的学派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仅对其中的治理模式作些梳理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与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的现实和全球秩序的变革密切相关.全球治理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颇存争议的概念,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等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进行理论解读,但它们都只是提供了一个理解的方面.目前,全球治理模式主要分为国家中心治理模式、有限领域治理模式、网络治理模式、国内-国外边疆治理模式以及欧盟"合作性世界秩序"治理模式,这些模式同样不具有普遍性,在适用范围和解释力上存在各自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全球治理语境下的国际行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全球公共问题也日渐凸显,全球治理应运而生。但是全球治理也带来一系列从规则层面到实践的难题。一个层次、主体非常繁杂的多维度国际行政空间已经逐渐成型,作为一个独立法域的国际行政法日趋凸现。历史上中外众多的学者从自己的立场和研究视角来看国际行政法问题,但基本很少认为国际行政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在全球治理的宏观背景下,国际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论基础,包括调整对象、主体、法律渊源等。但是还有一系列具体、微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推究。  相似文献   

20.
李俊久 《社会科学》2022,(4):120-132
全球金融治理本质上是全球性公共产品,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分割性特征。其演进和变迁的动力源自私人金融力量的兴起及引发的金融风险以及大国权力格局的变化和重组。作为全球经济治理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应用和体现,当前的全球金融治理存在着包容赤字、监管俘获、制度非中性、议题泛化、霸权治理、碎片化、集体行动困境、软行为约束等内在缺陷,这些构成了国际金融稳定、市场有效运行、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实质性障碍。站在中国的立场,全球金融治理机制的变革应遵循时间、空间、思维、行为四个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