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思维方式是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希望进一步明确我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从当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要明确这种关系,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一、如何理解思维方式才能正确地把握它的本质?二、如何理解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诸因素的关系?三、如何评价我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曾认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何以能使一个民族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呢?如果说站在科学的最高峰的唯一可靠的途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那么,理论思维就是通过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使一个民族屹立在科学的最高峰。满足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的需要,这是  相似文献   

3.
善的形上学追问——孟子善恶观的道德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是什么?善何以可能?善的终极根据是什么?通过对善的不断追问,孟子为善建构了形上学的根据。“可欲之谓善”是孟子德性论的道德立场的体现。孟子通过对善的伦理追问、人性追问和天道追问,为善建构了一个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各种人伦规范正是可欲之善的现实存在;性善论是善何以可能的内在根据;天道观则是善的超越根据。孟子以性善说人性,以天道说性善的思维理路,成为儒家后学道德形上学建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知即善”是戴震哲学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命题。戴震提出这一命题,旨在为性善说寻找理性论的根据,以对抗程朱理学以“理”说善的观点。知何以是善?知何以能使人为善?这是戴震“知即善”性善说的中心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5.
“多元化”是中国当代批评领域中的常用词。在今天,“多元化”不仅引领着批评的话语时尚,还形成了能激发批评创造力的“话语场”。应该说,多元化观念的流行给中国当代批评的思想及其解析问题的方法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有效促进了中国当代批评的蓬勃发展。然而,在多元化观念的流行中,一些与批评相关的词语概念,如“立场”、“原则”、“观念”,如“阵营”、“研究”、“论辩”,如“问题”、“本质”、“现象”,如“内容”、“形式”、“标准”,如“艺术”、“理念”、“批评”等等,正在多元化的“话语场”中逐渐分化、模糊。它们的原有内涵因“多元化”而被扩充甚至置换,它们的原定外延因“多元化”而被扩张、变形以至无界。而多元化中许多批评用之以陈述、论说、阐释的词语的降解,许多批评曾以之为灵魂、为筋骨、为血肉的概念的消解,多元化中批评的词语能指那更趋向偶然、可能、变化个性与其固有所指间关系的松懈,都常常迫使批评的命题无奈地演绎成伪命题。而批评“失语”的结果,是批评话语的瘫痪。于是,在众多概念遭遇消解的多元化语境中,批评将何以立言?何以立“身”?何以立名?批评在丧失以往直面艺术的从容与自信,正逐渐陷入某种危机之中。这一切在提醒人们,在今天,批评的问题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被归结为语言的问题、词语概念的问题。那么,今天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批评呢?这恐怕需要今天的批评者真正地去关注和更为深入地去研究。  相似文献   

6.
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们经常用“反思”来表述哲学思维的特性,然而,究竟何谓哲学反思?哲学思维为何是反思?哲学反思的根据、对象、方式、特性与功能到底是什么?是否或能否存在非反思的哲学?现代哲学是否改变了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这些关乎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特性的重大问题,是需要深入讨论的。一、反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反思,在其最直接的意义上,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对思想的思想”。这表明,反思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所构成的“思想”作为“问题”而进行“反思”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独创的一门学问,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的,并且将继续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呢?时至今日尚无一个统一而确切的料学定义内涵,人们对其的理解,仅仅局限在“模糊”的状态。但它扭曲了的外延却被不少人从“骨髓里”所接受了,即:左的形象、斗的方法、整的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佼佼者们,在力图改变人们的印象问题上,几乎到了竭尽全力的地步,但收效甚微。究  相似文献   

8.
“感觉结构”是英国新左派理论家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该概念是对“个体-社会”二元对立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的一种理论回应,但也同样体现出它自身作为一个现代性框架之下的解决方案的固有困难.换言之,威廉斯试图用感觉结构来回答启蒙叙事的一个核心问题:人何以自由以及基于其上的人之交流何以可能?然而,现代性的叙事使他无法真正摆脱“个体-社会”视野.从而,感觉结构力图建立的共同体只能是威廉斯的一种调解性的理想构型.  相似文献   

9.
模糊词语的表义功能张琳,道尔吉“反映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可以称作模糊概念)。”①词语是概念的语言表示形式,因此用来表达模糊概念的词语,亦可称为模糊词语。语言表达思维,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要反映客观事物,要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0.
王娟 《江汉论坛》2023,(4):43-50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基于事实与逻辑提出的极具辨识度和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深入阐明一系列涉及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彰显出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思想内涵看,它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必然”“何以呈现”“何以规定”“何以保障”“何以重要”等基本问题。从哲学意蕴看,它反映了“现实”的辩证运动,贯穿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展现了“时代”的问题视域。从现实意义看,它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聚合了思想富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引领人类文明多元共生标注了前行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说到何以使哲学走向生活,何以让人们分享其治疗意义,恐怕大多数哲学家都要反思。医疗的“临终关怀”即呼唤着“意义治疗学”,呼唤着哲学作为人生展示生命意义的终极智慧之大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死的真相又是如何?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厌世?什么才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的生死及意义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悬疑。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  相似文献   

12.
古贤圣哲的“民本”思想,到了近代,一跃而为郑应观等人所总结的君民共主思想:“盖五大洲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再一跃,又为梁启超头脑中缩小了的“民权”思想。然“流质多变”的梁启超何以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捕捉到“民权”一物呢?之后,又给予“民权”思想以何种新的内涵呢?在今天,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意义。 184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凭藉船坚炮利,纷纷染指中国,中华民族危机加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何在?在这个问题上,提及“西化”一词,总会引起人们本能的反感,成为人们思想和论述中的一大忌讳,一块禁区,唯恐避之不及。“西化”概念究竟是什么涵义?它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又有什么意义?本文所要探究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一 首先,我们来简要地探讨一下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思想,以弄清“西化”概念的源流,澄清它的本来涵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生活空前活跃的具体条件下,由于忽视宏观控制而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失控”现象,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在搞活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宏观经济控制问题。现在,差不多每一个关心经济问题的人都在谈论“宏观控制”。但是,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宏观控制?为什么要进行宏观控制?怎样进行宏观控制?则必须做一番认真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洛克的财产正义论思想可归结为一个命题:无财产,不正义。它包含了三个维度的问题:财产权的确立何以正义?财产权的分配何以正义?财产权的保障何以正义?洛克认为,财产权是个人劳动的结果,由劳动带来的排他性财产权是正当的。劳动占有财产有两个限制性条件:“留有足够的同样好的东西给其他人所共有”与“不能取得超过他所能够享用的份额的公有物”。人们缔结契约,组成社会,建立国家和政府,是为了解决财产权的纠纷,对财产权加以保障。财产权利是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基础,政治权力不能被滥用到去侵害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6.
发展年轻一代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面向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大课题。发展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或称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究竟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冈素构成的?这已经成为教育实践中受到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拟从哲学认识论和心理科学的结合上对创造思维的构成因素问题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创造思维的构成有以下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逻辑学的民本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学界关于民本思维问题的讨论很有意义。何谓民本思维?我个人理解,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而是指以民本思想或民本精神为内容的一种思维模式。我作为一个逻辑工作者近来反复考虑了一个问题:民本思维与逻辑学有何关系?在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如何贯彻与体现民本思维的要求?本文拟就此粗略地谈一些想法。一、逻辑学离不开民本思维正当我在思考逻辑学与民本思维的关系问题时,从第七次中国逻辑大会的《论文摘要》上看到一篇题为《逻辑的现代化与大众化》的文章。文中说:现在的逻辑学“与人们的日常思维活动距离越来越远,能够读得懂逻…  相似文献   

18.
<正> 柳青在回答《文艺学习》编辑部所提出的“你每次写作,感觉最困难的是在什么地方”的问题时,明确说过:“最困难的是结构,或者说组织矛盾。”何以言之?他接下去又有一段精妙的议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思想政治工作“一言堂”的坍塌和“左”倾“樊篱”的洞开,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逆反心理”的存在依然是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逆反心理”不同于人们说的“反向思维”。。反向思维”是指不为常规定论所羁,敢于突破旧框框而从多角度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其显著特点是善于质疑,人们往往因此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它是一种应该肯定、值得提倡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而“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0.
把增强 《学术界》2012,(8):236-242,263
《文化、权力与国家》系杜赞奇的经典之作.该书之所以能引起广大读者关注成为经典,主要有三方面因由:一是所运用资料的主体与多元并存;二是对所提理论与观点的凝练表达及与他人理论与观点的交流和争锋;三是对农村问题的深刻体悟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在该书中,杜赞奇独具特色地建构了“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理论,而且杜氏的概念建构并非自话自说,而是融会了解构分析和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成分,吸收了西方学术界有关文化研究的思想结晶,并有着超越现代化思想狭隘之处的理论动机.此外,杜氏的研究给我们理解中国革命何以发生并取得成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视角.然而,对于中国革命,杜氏仅仅是将之作为探讨国家政权内卷化时的“附属品”而一笔带过,并无深入的实证分析.由此着眼,摆脱传统制约,从杜氏的思维方式入手来探讨中国革命何以发生并取得成功是突破中国革命传统研究范式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