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上海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对上海市域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事业迫在眉睫。对目前上海老年护理院的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上海在发展老年护理院方面存在若干瓶颈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形成原因加以剖析,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提出发展上海老年护理院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韩世雄 《中国扶贫》2016,(15):20-23
从地理版图上看,上海与云南相距足有2000多公里。如果将上海与云南看作两位挚友,那他们在这条路上已“走动”了20年。  相似文献   

3.
据最新统计,目前上海60岁以上老人达230万,已占上海总人口的17%以上,在人口密度较高的静安、卢湾、南市等区,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人口总数的20%。老年人口基数较大,有困难需要社会帮助、关心的多。据市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目前全市有全护理、痴呆老人、半护理老人约20万,按照50%的老人要进敬老院计算,需要10万张床位。而上海共有床位1200O余张,占上海老人总数的0.52%,约占需要入院老人总数的12%。由于供需矛盾差距较大,目前各街道敬老院有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位老人登记排队要求入院。上海人口老龄化的上升趋势不仅超过了…  相似文献   

4.
原告:王坚,男,1945年1月28日出生 原告:王冰,女,1976年3月19日出生 原告:王慧,女,1971年9月21日出生 被告:上海翠明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天益实业公司 原告王坚、王冰、王慧诉称:2003年9月20日,原告王坚和妻曹林秀参加南被告上海天益实业公司(以下简称天益公司)组织,并南其与被告上海翠明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翠明旅行社)签订旅游协议后进行的四晚五天港澳游。  相似文献   

5.
《中外书摘》2014,(12):56-58
一2007年11月11日,上海初冬太阳暖暖的一天。我来到张浩波先生的寓所。八十高龄的张浩波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20世纪60年代,我在上海市团委任书记。”张浩波打开话匣子。有一天,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曹荻秋找张浩波,他从北京开会回来。他说,周总理和农垦部王震部长给上海一个任务,希望上海每年动员、组织两三万知识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相似文献   

6.
大上海因何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上海开始拥有高82米、号称“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高层建筑增至40幢;20世纪80年代,增建高楼650幢;20世纪90年代,2000多幢高楼崛起;2003年统计显示,上海市8层以上高楼已达4916幢。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导刊》2012,(33):13-17
20年,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社会工作而言.不是一段短暂的时光。在内地.能用20年时间去度量社会工作发展的城市只有一个———上海。1993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探索之路正式开启。把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导入民政领域、公共政策和社会服务领域应该是上海的一项重要贡献。多年来.上海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安置帮教、禁毒戒毒、信访维稳、应急处置等领域开展社工服务。社会工作与传统工作得以共生共进。  相似文献   

8.
2003年9月20日,上海有152名律师成为“为被拆迁人提供法律服务律师志愿团”的首批成员,这意味着居住改造正被逐渐引入法制化的轨道,而法律的使用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为对此有一番详细的了解,我们走访了上海联合律师事务所寿如林律师,他是152位志愿者之一。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2006,(1):62-63
11月20日,上海市社会学学会2005年年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隆重开幕。本次年会由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具体承办。来自上海社会学学会、上海市高校、上海市政府部门、上海市民间社会团体的领导、研究人员、实际工作者等相关人士共120多人出席了本次盛会。  相似文献   

10.
《老年世界》2006,(15):40-40
上海以高速发展和高度现代化的都市而闻名,充满着青春和活力。但这种表象遮蔽了一个并不那么明显的事实:上海有着中国最老的人口,而且正急速地变得越来越老。根据上海社科院的一项研究,这座城市20%的人至少60岁——普通中国人退休的年龄,退休人员是人口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2008年3月16日,是上海市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明确“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5周年的纪念日,在掌声中,上海社会工作者确定以后每年的3月16日为“上海社工日”。 为记录上海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上海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风采,上海市社会工作协会以举办“3·16上海社工日”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社会工作十佳案例评选活动。全市共有196个社会工作案例参赛。“社工日”当日,20例入围的社会工作者分别演示了各自的案例,并作现场答辩,最后叶雄《她从生命的悬崖边走回来》、武卫强《二十八年第一次叫姆妈》等晋级十佳,另有黄芳芳《误解的爱》等9个案例荣获优秀案例奖,《关爱生命、守望相互》荣获特别服务奖。本刊对部分获奖作者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2.
1936年9月下旬,暑热刚过,已到中秋,鲁迅先生大病初愈,又开始写作。后半夜,他读着9月20日上海《大公报》上关于辱华影片《上海快车》的评论,又看到21日报上所载北平丰台中日两军摩擦的电报,不禁百感交集,爱国之心炽热烧,执笔写下了《“立此存照”(三)》,结尾语重心长地说道:  相似文献   

13.
田晓虹 《社会学》2004,(4):28-31
家政服务是建立在家庭需求基础之上的服务性行业。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近年来,它在上海等一些大、中型城市发展迅速。据上海市统计局调查,目前上海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约有20万,今后一年内,本市需要聘请家政服务员的家庭约新增25万户。从预期需求看,本市家政服务员每年将递增7万人。  相似文献   

14.
《中外书摘》2014,(12):92-93
1935年3月7日凌晨,一代巨星阮玲玉在位于上海新闸路沁园村的寓所内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次日在医院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留下“人言可畏”四字作为遗书。阮玲玉自杀轰动海内外,出殡时全上海有几十万民众相送,当年《纽约时报》驻沪记者还专门为阮玲玉自杀写专题报道,将她的去世比作“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哀礼”。25岁的阮玲玉就这样匆匆走完她的人生,而她把这25年人生的最后几个小时留给了扬子饭店,陪她的情人、上海滩大亨唐季珊在扬子饭店的舞池里跳完属于他们的最后一舞……扬子饭店在哪里?为什么她会成为阮玲玉的最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素有“东方巴黎”美誉,市中心各国租界相交,加上上海和外国通商和文化交流的增进,早在20年代后期,上海就已俨然成为当年亚洲高级酒店集中度最高的城市,但其中大多数豪华饭店都由洋人投资经营,如坐落在外滩(the bund)的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astor house hotel)、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peace hotel)、大华饭店、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北楼)等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前叶的上海已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重镇,来自四方的文化人在这里经营打造、开拓发展,有的异军突起,有的一蹶不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汇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众生相。这里撮其三例,以展其姿。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家茶座》2006,(3):156-157
多维网最近刊发记者陈湘的编译报道,认为中国的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文章引用《纽约时报》记者Howard W.French的报道说,上海,是个以生活节奏快、超现代化闻名于世的大都市,充满年轻和活力。但是,一个少有人知道的事实是:上海人口的平均年龄是全中国最高的,而且正在迅速老化。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资料,这个城市人口的20%至少在60岁以上,这在中国通常是男性的退休年龄。而且,由于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正以每年新增10万人的速度发展,退休人口成了上海人口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大家,一生富有传奇色彩,而传奇之一是在晚年高龄阶段仍保留着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思想生产力。20世纪末先生对上海的社区建设产生兴趣,几乎每年都要到上海来几次,下基层去看看、听听。我因为研究社区的缘故,在陪同先生、汇报研究体会之时得到了多次教益,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的学术生命力,走出社区,走出乡土,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8.
动态     
《职业》2016,(16):44-45
人社部:2016年G20就业工作组召开第二次会议
  【本刊讯】近日,2016年G20就业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人社部副部长孔昌生,上海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常州巾新文综合加工厂现任厂长卜顺娣,女,今年90岁,在她的带领下,该厂每年上交利润20万元。能相信吗?新春假日期间,记者在熟人的陪同下,来到位于常州巾文化宫旁的县学街25号新文综合加工厂,只见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正在车间指导员工如何做油画镜框,原来她就是今年90岁高龄的常州市新文综合加工厂厂长卜顺弟。这着实今记者大吃一惊。卜顺娣见有上海的记者来采访,热情得很,还试着用上海话与记者交谈。原来,卜顺娣为了拓展业务,每年都要来上海。记者问她第一次到上海是什么时候?她说,是抗战初期,去上海为新四军买布匹。药…  相似文献   

20.
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石库门建筑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 占据了当时上海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它曾孕育了上海的中产阶层精神,可以说石库门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库门是大上海过去的影子,要想真正了解上海就要懂得石库门,要想真实地感怀上海的沧桑,就要先重温上海的石库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