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眼,即文章之眼,以眼睛来比喻散文中的精警语句。它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对全文的题旨进行的高度概括与反复炼意,是立意的灵魂和炼意的升华。这正是陆机所云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中的起“警策”全文作用的、“居要”的“片言”。许多散文名篇中都有意设置文眼,巧用文眼会收到以下的效果:一、巧设文眼,可使文章结构严密《陈情表》中李密立足一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孝”字来陈情;《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围绕“熟知赋敛之毒有胜是蛇者乎”的“毒”字来立意;《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则紧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相似文献   

2.
释“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以上所引是柳宗元《捕蛇者说》一文的开头两句。对于其中的“以”字,注家颇多分歧,仅手边能见到的即有下列几条: ①以啮人:以(这样的蛇)来咬人。(《唐宋文学作品选讲》,浙江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②以啮人:以(这种蛇)咬人。(《古代散文选》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来信     
编辑同志: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柳宗元《捕蛇者说》(见吉林省中学试用课本第五册,1977年7月版)。我对其中的“苛政猛于虎也”的注释(见第213页),有不同看法。注释中说:“……这是孔丘站在奴隶主立场上,对新兴的封建制的一种攻击。”我觉得这样解释是不够妥当的。因为这与《捕蛇者说》的中心思想相矛盾。“熟知赋敛之  相似文献   

4.
“岁赋其二”之争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岁赋其二”有两解。多数派认为“岁赋其二”表示一年缴蛇两次,少数派认为是表示  相似文献   

5.
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早已脍炙人口。末句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对“人风”二字,教材和诸家历来注释为:应作“民风”,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写作“人”.这种避讳的说法是大可榷商的.其一,请看下列句子:  相似文献   

6.
《捕蛇者说》一文共用了十六个“而”字,而且用法很灵活,值得注意。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四”把“而”所表示的关系分为并列、修饰、顺承、转折,我们按照这一要求,将课文中用“而”字的句子摘录出来,谈谈肤浅的认识、 ①黑质而白章。 这句话的主语“蛇”省略了,“黑质而白章”是复杂联合词组充当句子的谓语,这里的“而”表示并列关系,不能译成现代汉语。全句可译为:“(蛇)黑质的底子,白色的花纹。”  相似文献   

7.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文忽然者为断,变化之谓也,如敛笔后忽放笔是;复然者为续,贯注之谓也,如前已敛笔,中放笔,后复敛笔以应前是。”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一文中说:“如果要使心灵持续在痛苦的感受上面,就必须把这种感受非常聪明地隔一  相似文献   

8.
《童区寄传》为唐代柳宗元所作.在杜甫长辞人间三年之后,七七三年柳宗元诞生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唐王朝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与柳宗元同时代的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揭露了唐王朝的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柳宗元他不仅在《捕蛇者说》中鞭挞了唐王朝毒于蛇的赋税,而且在《童区寄传》中揭露了抢劫、贩卖人口的罪恶行径.这一幅幅悲  相似文献   

9.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目必),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矿彼淮夷’之矿。”《毛诗》“泌”作“毖”,“(禾广)”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  相似文献   

10.
1921年6月,闻一多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里说: 我想温飞卿、李义山这派人底思想根本上已经受毒了,所以他所见所闻的无往而非“章台舞絮,陌巷飞花”,这便是俗语讲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这种诗家究竟是时代底畸形的产物。有人说义山底作品是“美人香草”之遗音,未免污辱屈原的人格罢。对李商隐持否定的态度,把他看成有“毒”的“堕落的诗家”,嘲笑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但过了一年,即1922年11月26日,他在《给梁实秋的信》里说: 我想我们主张以美为艺术之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西方之济慈了。他又极力推崇李商隐,把他与西方一流诗人济慈相提并论了。但21年以后,他在《诗与批评》一文里说: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说”胡甲林中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录了七篇“说”。它们是:《师说》、《马说》(韩愈),《捕蛇者说》(柳宗元),《爱莲说》(周敦颐),《黄生借书说》(袁枚》,《问说》(刘开),《少年中国说》(梁启超)。都是名家名篇,文质俱佳。内容涉及治国...  相似文献   

12.
被称之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过一篇著名的《捕蛇者说》,该文被选入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六册,文中有“岁赋其二”句。课本上注释为:岁、每年;赋、征收。译为每年征收两次蛇。而其它诸多古文选读本也与此相同。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每按注释上意思问泽,总觉得似乎欠妥。笔者认为“岁问其二”中的“二”应该译为两条才对.现报出以下理由,供同行参考。一、译为“两次”不符合习惯用语。文章一开头,介绍了“异蛇”的凶害,药用的价值,和官征集“异蛇”的故事背景,接下来捕蛇者说自己的家世和民间的疾苦.最后得出结论:“苛…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说文》在对所收正篆的字义作说解之后,有时还缀以另一种说解,并冠以“一曰”、“又曰”、“一名”、“一说”、“或说”、“或曰”等字样。其中冠以“一曰”者最多。据笔者对大徐本所作统计,《说文》9353个正篆中,661个正篆下有“一曰”715个。也就是说,《说文》7.6%的正篆下附有“一曰”。附有“一曰”的正篆下,大多只附一个“一曰”,少数的附有二个、三个,甚至四个。(如《说文·水部》:“潛,涉水者。一曰藏也。一曰汉水为潛。”《木部》:“械,桎梏也。一曰器之总名。一曰持也。一曰有盛为械,无盛为  相似文献   

14.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在“例言”中说,他对二稿《舞霓裳》进行修改的原因,是因为“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所以他便在三稿《长生殿》中“专写钗合情缘”了。《长生殿》第一出“传概”说得更明确:“先帝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这里作者一再表明,《长生殿》是部“言情”之作。除作者声明外,时人也把这部作品视为“言情”之  相似文献   

15.
屈原《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王逸注:“鸩,运日也。羽有毒,可杀人。”洪兴祖补注:“《广志》云,其鸟大如鸮,紫绿色,有毒,食蛇蝮,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以其毛历(沥)饮?,则杀人。”这两位注者言之凿凿的鸩鸟,是神话中的呢,还是现实中的呢?如是后者,那是什么鸟呢?从汉至清,后之注释者踵事增华,但均未具体指明为何鸟。仅清代的鲁笔在其《楚辞达》一书中云:“鸩即孔雀,血毒人。”他这样说,估计可能根据明代王世贞《袁江流》诗:“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但未得他人响应。我日前读美国艾克曼等著的《野兽之爱》(远方出版社),发现…  相似文献   

16.
对《墨经》中关于“且”的一条《经》文和相应的《说》文 ,历来异说纷陈。详尽考察前人成说 ,并予以去伪存真 ,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 )《经》文的“且言”二字当互乙 ,《说》文的“石”字当为“后”之误。 (2 )《经》文的意思是 :“且” ,说的是将要 (成为 )这样。 (3)《说》文的意思是 :从事前说以后用“且”字 ,从事后说以前用“已”字 ;说当前的事也用“且”字 ,像从事前说以后一样。 (4)《经》《说》全文 ,是在说“动词之时差”———“过去现在将来”。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是一篇脍炙人口,誉满古今的不朽之作。自唐宋以来,研析者,称美者,颇有名家硕士。如:北宋欧阳修就说:“晋无文章,惟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两晋并非没有文章,而欧公之意殆谓堪称妙文者,惟此而已。清代吴蔚文言之更为具体:“晋时如茂先、太冲、二陆、三张、两潘、景纯、束哲,虽称巨擘,然不免以博溺心,以文灭质,惟渊明之《归去来辞》,气体洒脱,千古不刊。”吴梯《巾箱拾羽》也说,“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迄至解放以来,各高校教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一座巍峨的丰碑,后世史家对它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真正学有成效,差不多可以和《史记》相抗衡的,除班固的《汉书》外,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所以从南宋以来,文史学家就经常将欧史与《史记》相提并论,予以称赞。如罗大经说:欧阳修“作《五代史记》,便与司马子长并驾”.陈师锡说:欧史“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吴德旋说;“事外远致,《史记》处处有之,能继之者,《五代史》也。”赵翼也说:“盖薛(居正)则仿宋、齐、梁、陈书之例.欧则仿《史记》之例也。薛史于各国僭大号者立《僭伪传》,其不僭号而自传子孙者立《世袭传》.欧史则概列为世家,亦仿《史记》也。”又说:“欧  相似文献   

19.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了《马氏文通》中五则引书分析方面的错误。它们是:一、“地”“日”等“假为外动字”并非“《公羊传》之特笔”。二、《公羊传》中“问句煞以‘也’者”,并非“未之见也”。三、《孟子》之后,连词“斯”在结果分句中并非“用之者仅矣”。四、先秦文献中并非没有“为”“所”连用构成的被动句。五、《说文》并非“无无解之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