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阿底峡道次第理论及其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菩提道次第理论是阿底峡在吸收和发扬古代印度学者龙树、无著、圣天等的次第思想基础上在西藏发扬光大的,历经历代高僧大德的薪火相传,逐渐成为藏传佛教独具特色的思想和修行体系。阿底峡撰写了《菩提道灯论》,倡导修行次第,理清了显密教义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佛教经论的正确主张和思想。阿底峡的这一集大成的学说既是对印度佛教的一个总结,又开辟了藏传佛教的新纪元,对后期形成的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牛宏 《西藏研究》2006,(3):33-39
《入菩萨行论》是印度著名中观学者寂天有关菩提心修学的著作,对印度大乘佛教后期的流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喀巴大师撰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入菩萨行论》中的偈文达145处,共194颂,引用的内容和次数属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引引文之首。文章通过统计分析《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引用《入菩萨行论》中偈文的数目及内容,逐一对正出所引偈文的各个品节,并就两部论著在思想、结构等方面所体现的内容特色,进一步探讨《入菩萨行论》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3.
阿底峡大师,对西藏佛教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象莲花生大师和护寂大师一样,在西藏佛教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现在我们所普遍见到的部分史书中大师的生平只有寥寥几笔,不够详细,有些记载全面的史书除个别人以外很难见到。为此,本人根据已故著名教授才旦夏茸讲《纪念阿底峡》一文时所作的笔记,写成此文,献给研究西藏佛教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4.
藏传因明的发展、特点及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这个问题,我拟分做三点来作个简单的介绍: 一、西藏旧因明的形成和新因明的形成及发展早在7世纪因明随同佛教传入西藏,最早翻译的因明著作是法称大师所著的《因明七论》中的《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诤正理论》等,是由当时的噶瓦拜则和梵德朗卡两位译师从梵文译成藏文的。在10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班智达·苏达那热格西和译师夏玛森杰翻译了陈那大师的著作《集量论》和《集量论释》(陈那的自注)。此后西藏的著名大译师仁庆桑布的弟子玛·格瓦罗珠(1044——1089)翻译了  相似文献   

5.
张涵静 《中国藏学》2023,(5):123-132+216-217
文章所说佛教在西藏的三次改革,指公元8世纪莲花生的改革、公元11世纪阿底峡的改革、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宗喀巴的改革。这三次改革都是为了引导佛教与当时的西藏社会相适应,其所处时代也都是佛教在西藏社会发展的关键期,莲花生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扎根立足,阿底峡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全面复兴,宗喀巴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这三次改革面临的问题都是佛教无法与当时的西藏社会相适应,无法满足统治者、民众信仰、宗教自身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莲花生直面苯教势力对佛教信仰的极力排斥,阿底峡直面佛教由于长期“禁佛”而带来的满目疮痍之相,宗喀巴直面佛教在世俗权力席卷中呈现的戒律废弛之颓态。在这三次改革中佛教对此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我调节、自我变革,使自身不断地适应当时的西藏社会,为佛教在西藏的不断中国化铺垫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四附论西藏佛教前后弘期历时年代的分歧及其对吐蕃赞普生卒年代的影响 (一)西藏佛教后弘期和阿底峡尊者入藏据本文考证,公元841年(辛酉)赤祖德赞被弑,达磨继立。但《红史》、《贤者喜宴》、《王统世系明鉴》等却载明是公元901年的辛酉。《青史》、《西藏王臣记》、《安多政教史》中亦有年代前后相矛盾的地方,历来影响着吐蕃赞普生、卒年代的确定。因此,考证吐蕃赞普生、卒年代。有必要找出这些分歧产生的根源,以求得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除了对松赞干布的享年、卒年的不同看法外,还有着对西藏佛教前后弘期历时年代的分歧上,故本文附带加以初步探讨。为了叙述的方  相似文献   

7.
牛宏 《西藏研究》2004,(2):78-82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所著的一部有关佛教显宗修证方面的经典之作。本文从三士道的修证体系、菩提心的发愿、止观法门的修学三部分来简要论述了该论典中的佛学思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隆钦巴的著作《三十忠告论》《赠康巴人·嘎喀三十》《菩唐圣地记·花园》及宁玛派的道次第《三休息论》等研究其思想、佛教贡献;并从回顾国外学者对翻译隆钦巴著作的尖锐讨论,透过近代学者将西方哲学与隆钦巴学说的比较,从而研究其义理(包括创造力及认知论与《实相宝藏论》中的四金刚句、四维时间与《心性休息》《三自解脱》《秘密藏续》等)及对西方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山法了义海论》的这部分内容中,笃补巴·西饶坚赞引用藏译《慈氏五论》及《瑜伽师地论》《中论》《大般若经》《大涅檠经》和《大宝积经》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话语,深入阐释、论证觉囊派独特教义"他空见"的合理性和经典性。文章通过对笃补巴所引用的藏译佛教经论的话语与相应的汉译经论进行比照和校勘的基础上,不但勾勒出藏汉佛教经论译文的各自特点,而且在这些译文的思想与笃补巴对其诠释的内在互动中探究笃补巴对"他空大中观见"的语言分析与义理申畅。通过这个个案,即可看到,藏传佛教智者对印度佛教经、论的诠释已经从方法论诠释学转移到了本体论诠释学的阶段,这是印度佛教西藏化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10.
从教法传承来看,宁玛派是西藏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教派别,它的法统起始于“前弘期”。由于这个原因,宁玛派又被称为“旧派”。而关于旧派,西藏佛教界一直对其教法有“纯正”、“不纯正”、“不加评论”等论争,指责其不纯正的人与著作也较多,如“仁钦桑布译师的《辨法与法论》、拉喇嘛意协畏、希瓦畏(静  相似文献   

11.
匈奴自与中原联系后,就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本文运用相关文献、考古资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匈奴受汉文化影响的表现,并简要地探求了其中的原因。匈奴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与汉族趋于一致,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恒温动物的热调节能力和环境温度对家畜生理机能的影响.并用物理方法分析恒温动物的热平衡机制,最后提出改善畜禽环境温度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宪政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是宪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法定权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否依法行使自治权,是考核民族地区宪政实施真伪的“试金石”。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统一服从中央政府的管辖。而民族地区宪政只是国家宪政结构的子系统,这决定了民族地区宪政建设必须要与国家的宪政结构相匹配,受国家宪政体制的制约,不能逾越国家宪政体制设定的边际。  相似文献   

14.
略论古印度梵语文化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德 《中国藏学》2005,(4):92-101
本文以梵藏文化发展历史时间为纵线,梵藏文字发展过程的具体事实为横线,以较详实的资料为依据,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藏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重点论述藏族传统文化自形成之始就以开放、吸收、利用和融化外来文化的姿态,从形式、方法上模仿、接受了古印度梵文字体和文法,以及文学艺术的一些表现方法;同时从思想上接受了古印度佛教哲学和佛教文化,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藏族社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详细地分析了各民族"头上长角"型故事的相似与相异之处,并对该类型故事母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勾勒出该类型故事在中国的源与流.  相似文献   

16.
"面具之道"--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北美太平洋西北海岸面具所包含的研究方法之道路,也可能意指面具伴随神话学在印第安人之地的传播道路,或者还是其他.无论如何,我们已经不能再得到作者的亲自诠释或解说,而只能在两百多页的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7.
王万宏 《民族学刊》2014,5(4):15-18,106-108
网络图像在信息与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图像具有易得性、易编辑性、超语言性、图文关系多样性、传播途径多样性及图像的文化性等特征。以拉萨"3·14事件"反西方媒体歪曲报道来看,我国涉藏网络图像传播有以下不足之处,如重官方不重民间、重媒体不重个人、重国内不重国外和重文字不重图像等。对此,建议大力建设网站的涉藏图像专栏,与国外门户网站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图像分享渠道,重视民间的力量,注重涉藏事件图像传播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分析了伊朗现代著名神秘主义诗人塞佩赫里的思想,论证出塞佩赫里将伊斯兰教神秘主义,印度教神秘主义,佛教中的悲悯思想、禅宗思想,以及中国的道家思想充分融合在了一起,实现了东方不同神秘主义哲学之间的合一。  相似文献   

19.
莲花生 (Padmasambhava)在宁玛派 (thernying ma pa)历史和教义中所占有的中心位置是这一藏传佛教正统教派的显著特点之一 ,他甚至使得宁玛派教义独树一帜 ,成为一个独立的“莲花生教”(Padmaism) ,① 尤其是伏藏传承 (thegter matradition) ,使莲花生之仪轨得以建立、发展、延续至今。概言之 ,伏藏的整个现象最初与莲花生密切相关 ,而且也正是莲花生使其合法化 ,它是表现莲花生大师至今仍然在为藏族众生而活动的大型演出会的核心内容。伏藏不能被简单地视之为在过去遥远的穷山僻壤中…  相似文献   

20.
浅谈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最早称"肃慎",汉代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16世纪后期,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家族———满族。(杨烈,2010,P105)本文以东北地区满族人民的语言、服饰、饮食、民居、宗教等五个方面为重点,介绍了满族的传统民俗,及满族民俗文化对后世尤其是东北地区民俗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