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浪潮,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亦纷纷走向世界的文化舞台。多样性文化之间的沟通、交往、交流与交融成为当下世界文化发展态势的显著特征。"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2.
《重庆社会科学》2010,(10):44-44
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是改进党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然要求,是党员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学习型政党建设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此,梳理关于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最新研究文献,供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3.
《重庆社会科学》2010,(8):60-60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党内民主的理论和实践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此,梳理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最新研究文献,供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4.
《重庆社会科学》2011,(5):18-19
三湾改编是我们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和标志,奠定了党领导军队的组织基础。正因如此,三湾改编一直是学术界研讨的热点,其主要围绕三湾改编的经过、历史意义,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等问题而展开。在此,梳理关于三湾改编的研究文献,摘编权威期刊、图书关于三湾改编的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重庆社会科学》2010,(11):53-5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的理论创新过程。近年来,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此,梳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研究文献,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重庆社会科学》2011,(3):20-21
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正因如此,会宁三大主力会师一直是学术界研讨的热点,其主要围绕会宁会师经过及其意义、会宁会师与长征、会宁会师与抗日战争、重要人物与会宁会师等问题而展开。在此,梳理关于会宁三大主力会师的研究文献,摘编权威期刊、图书关于会宁会师的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尽管在民国时期的38年中,中央执政者数次更迭,内忧外患不断,但新疆各民族始终维系着不间断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有的是在官方主导下开展的,有的是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自发行为。在向汉文化学习、借鉴过程中,新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发展速度得到明显加快,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新疆各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新疆各民族凝结为心心相印、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同时,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因子也为中华文化不断创新进步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源泉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重庆社会科学》2010,(9):58-58
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活动,是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重要战略步骤。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基层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此,梳理关于发展基层民主的最新研究文献,供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9.
《重庆社会科学》2011,(2):20-23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正因如此,遵义会议一直是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围绕遵义会议召开过程及其意义、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遵义会议与历史转折、遵义会议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比较、重要人物与遵义会议等问题而展开。在此,梳理关于遵义会议的研究文献,摘编权威报刊、图书关于遵义会议的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重庆社会科学》2010,(8):28-30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来说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因如此,中共“一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围绕“一大”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一大”开闭幕日期、“一大”代表及相关人物、“一大”的历史意义等问题而展开。在此,梳理关于中共“一大”的研究文献,摘编权威报刊、图书关于中共“一大”的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多样性体现在两方面: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就其本质而言,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民族、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为主体文化群体对待处理少数人的态度与政策问题.认识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与构成特点对认识当今世界各国多民族、多文化国家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人类历史上文化趋同与反趋同的斗争经历,分析文化趋同化的复杂的成因,总结文化趋同化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积极与消极双重作用,提出文化趋同化背景下的文化保护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洁 《兰州学刊》2010,(4):215-217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一股潮流。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国也应参与这种全球化趋势,坚持文化立国的方针,充分挖掘本国文化资源优势。海派文化作为我国的一种富贵文化财富,同样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文章将对现有的海派文化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构建开放四川,离不开对外文化交流,离不开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的打造。步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向前推进。“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优势品牌,加强对外交流,构建开放四川”,这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迫切又重要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四川省政协文体医卫委员会于2005年5月组织了专题调研,并且由省政协副主席李进同志亲自带队,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交流与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加强民主制度的研究和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论先导,哲学的解放的重大意义和着力点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李铁映同志在《论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中对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阐述,其核心思想和观点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些提法吻合,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本刊于2010年第8~12期开辟"民主与哲学的解放"专栏,就"党内民主建设"(详见本刊2010年第8期第44~51页)、"发展基层民主"(详见本刊2010年第9期第47~58页)、"学习型政党建设"(详见本刊2010年第10期第34~44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详见本刊2010年第11期第36~46页)、"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组织笔谈。本期遴选推出"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主题,约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文化交流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自信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多样性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等问题展开研讨,并附上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栏目至本期告一段落,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读者的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文明世界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个民族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在维护自身的文化主权、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与国际文化接轨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在坚持对外开放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而在全球普遍交往中,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加强沟通、交流和对话,开展真诚、注重实效的合作,进而建设一个和平、公正、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辽西区族群的迁移和转徙带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促进了史前时期的辽西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红山文化时期的辽西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而这一优势基本上终止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代时期的辽西区与商、西周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辽西区成为东北民族南下和燕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8.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几千年来,新疆的各族人民在开拓祖国疆土,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所有这些经过搜集、整理、记录,就形成了大量的、珍贵的民族文献。在构成本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推动着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充实整个中华民族文献资源宝库等方面。本文拟从新疆的民族文献资源着手,来探讨新疆的少数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从文明的角度理解、阐释人类历史,已在史学界获得广泛的共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以其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了自构体系的区域文化圈.任何一位历史学或文化学研究者,都不能忽略这一事实,多数学者称其为"远东文明"或"东亚文明".  相似文献   

20.
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这个统一体的两面。二者关系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西体中用",二者既是体又是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基础,二者基点上的差异则不断为中国社会价值系统提供养料,成为现代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百年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更是从未停止,二者的相互融通都体现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其酝酿、生长和成熟必然要经历长期复杂的过程。为此,我们应以史为鉴,努力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相互融合与相互贯通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