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读过胡若飞同志的《冄考》一文,颇有所得。但文章中的某些看法,却难于使人赞同。胡文共有五个部分,涉及面较广。现仅就该文第一部分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一《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冃载,冄季载最少?背赏跏薄胺饧驹赜趦选薄L扑韭碚辍妒芳撬饕匪?“冃,国也。载,名也。季,字也。冄,或作‘那’。按, 《国语》曰:‘冄由?А<皱釉弧耐踝玉跫局?也。庄十八年楚武王克权,迂于那处。杜预曰(冄卩)处。”显然,冄、聃、那通用,今写作(冉卩),杜注之“(冉阝)邮那”即那处。 相似文献
2.
3.
清华简《(旨阝)夜》《蟋蟀》诗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清华简<(旨阝)夜>所记载,<蟋蟀>一诗为周公在武王八年伐耆后所作,但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证据.清华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应为"战国之士私相缀续"之作,所以<蟋蟀>为周公所作之说可能是战国之士运用的一种史事比附.<诗小序>是战国至汉初有关<诗>的"教学提纲",其自身也蕴涵有一种附会历史情节的解<诗>倾向,<诗小序>既然可以运用史事比附,那么<(旨阝)夜>同样也可以.基于以上种种,我们对清华简<(旨阝)夜>中的<蟋蟀>诗为周公所作之说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4.
养国是周代的一个小诸侯国,它与江、黄等同为嬴姓,夏王朝以前主要在山东地区,后来逐渐向中原迁移,夏商时期主要活动在河南平顶山地区的汝水两岸,因养水、养陵而称为养氏。西周时南下淮河上游的桐柏地区建立养国,春秋前期归属于楚。养国贵族养由基在楚国为官,被封于今河南沈丘与安徽之间,称养邑。养国一直存在至春秋战国之际。考古发现的养国青铜器,不仅可以证实养国的族源、历史,同时也可以透视养国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旨阝)夜》与尊隆文、武、周公——兼论战国楚地之《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清华简〈(旨阝)夜〉》记载,《蟋蟀》一诗系周公所作,但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证据。清华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应为"战国之士私相缀续"之作,所以《蟋蟀》系周公所作之说可能是战国儒士运用的一种史事比附,其目的就是为了尊隆文、武、周公,以抵消来自其他学派非议圣贤、否定周制的巨大压力。战国时期楚地"诗教"文化发达,《(旨阝)夜》中的一些诗作则可看成是战国楚地儒士对于《诗》的一种拟作。 相似文献
6.
唐代渤海国疆域地跨今我国东北的东南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故有关国家的学术界都从其今日的疆域出发,把渤海国的历史看作是其本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是,考察渤海国的历史,我们就可看到:渤海国的创建者大祚荣及渤海的主体民族都是我国古代的靺鞨人;大祚荣等人又是在当时中国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渤海国是当时唐朝管辖之下的地方政权,是与唐亲睦和好、"车书一家"的国中之"国";渤海国故地的大部分一直还是历朝历代我国故有的版图,而其主体民族的大多数后裔,最后又多融入于汉族之中.只要尊重历史,就可以说渤海国的历史归属中国.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本刊1988年第2期报导《新发现李鼎铭著〈蒙古历史教科书〉》的消息之后,引起了不少同志的关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也作了转摘,有的读者并希望本刊能提供进一步的情况,以便具体了解这一珍贵文献的内容。经本刊有关同志联系获悉,李鼎铭先生著《蒙古历史教科书》原系先生于辛亥革命后(1916—1917)年在陕北榆林任教时所编写之讲义。1980年,李先生当年的学生鱼继尧之子鱼道隆在整理其父的遗物时发现此文献。1984年,鼎铭先生的长孙李雪峰同志回陕省亲途经榆林,鱼道隆先生闻知遂将此重要文献送李雪峰同志珍存。该讲义共分总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等部分,计11篇36章3万余字。现征得李雪峰同志的同意,选载其中的总论部分和近世史部分的若干篇章,以飨读者。讲义系文言文,由本刊编辑李长域同志作了整理并作了文字方面的简要注释和订正,史实方面尚待考证。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赵九洲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81-84
魏州(大名)的兴起有较大的偶然性,特殊的政治形势将其推上了历史前台.而特殊的地缘优势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大运河的开通又为其迅速繁荣提供了保障.经过长期发展之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变化,大名又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7.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86,(1)
朱元璋是以“武功定天下”,他对军队的作用是了如指掌的。当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为保持其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为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总想牢牢地控制军队,使之伏伏贴贴地作为朱明王朝的御用工具。在制定治军政策上,以朱元璋为首的当权者是颇费苦心的。 相似文献
18.
马自树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85,(2)
此文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马自树硕土学位论文。文章主要研讨明代兵制问题,专家王毓铨同志给予充分肯定。他的评语是:“分析细致,依据的实,发前人所未见堪称一篇具有相当功力、富有见识的著作。如叙述兵之来源三类,并区别其不同处,很得要领。分析明代兵制中贯串着‘相维相制’的控制策略尤其糈辟……凡此都是皇帝防止武将专兵,颇寓分而制之之意。宋太祖‘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建军政策至明而极。第四部分虽非如前项之独出心裁,描述却淋漓尽致。文中亦有个别处论说照顾不尽周到,但无伤大体。”本文虽长一些,但值得一读。本刊这期登载前两部分,明年第一期刊载后两部分。 相似文献
19.
20.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肃慎、东胡、夫余、汉族及其后裔就劳动生息在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我们祖先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世世代代经营开发黑龙江地区,创造了光辉的文化,建树了不朽的业绩,到处都留有他们的遗迹。大量文献,尤其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出土的丰富文物雄辩地证明:美丽富饶辽阔的黑龙江流域,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各族人民(包括汉族)都为开发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为推进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中国的历史进程作出过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