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认为,诗歌是文聚社成就最高的创作.在文聚社刊物上发表诗歌的作者有冯至、卞之琳、李广田、程鹤西、杨刚、姚奔、李慧中、赵令仪、穆旦、杜运燮、罗寄一、陈时、许若摩等,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代表作的有<十四行六首>、<诗八首>、<赞美>、<滇缅公路>等.由于论题和篇幅所限,本文选取文聚社社员的代表作品<赞美>、<诗八首>、<滇缅公路>、<诗六首>等进行分析,所得观点多为新论,有的则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南联大创作成就最高的社团之一,小说创作是文聚社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首次对西南联大文聚社的小说进行专题研究,认为文聚社的小说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兼具现代主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色;林元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汪曾祺则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文聚社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将现代性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无疑使文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同时也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试图在"现代性"参考框架下,重读<女神>,揭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试论唐代应试诗的命题及其和《文选》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举和文学的关系,历来受到研究唐代文学者的重视,但具体到应试诗,却罕有论者.本文以现存唐代351个应试诗题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命题的角度,论证应试诗和<文选>的渊源关系,并得出如下结论:有唐一代,科举制度的推行,促进了对于<文选>的研究,而应试诗的审美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文选>的烙印,二者之间形成了整体上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克敌 《东方论坛》2004,(1):125-126
作为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谭桂林是以研究文学与宗教关系知名于学术界的,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人与神的对话><宗教与女性>等专著都是体现其在这个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成果.现在,随着他这一部<百年文学与宗教>的问世,可以说他的研究又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我们有理由为他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水经注>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呈现出不断深化、拓展与创新的趋势.研究者主要从文学地位、写景成就、文学渊源、版本、作者生平等方面对<水经注>作了探讨,其中<水经注>写景成就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核心.20世纪前78年,学界对<水经注>的研究比较冷落,研究成果较少,也缺乏深度;20世纪后22年,研究者的视野最为开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较之以前大幅提高;21世纪以来,研究者基本沿着上个世纪开辟的课题继续探讨,并在研究的广度上有一定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从<说文>的注音、谐声系统和反切研究等方面回顾世纪<说文>声韵研究的概况;又从<说文>同义词、同源词、同形词、复音词、方言词和颜色词研究等方面回顾20世纪<说文>词汇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8.
王明科 《东方论坛》2005,(5):127-128,F0003
已著作等身的朱德发先生近年著作连连,从<五四文学新论>到<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从<评判与建构>到<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从<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到<穿越现代文学多维时空>(2004年12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对中国现代文学做了全景的与聚焦的透视与解读.尤其是新著<穿越现代文学多维时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榛木苦丛生的现代文化深山大泽中与沧海滉漾浩瀚澎湃的现代文学研究格局里,始终拓宽自己的研究视界与加大研究的理论深度,笔者认为,这具体表现在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之"文",在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与今天的"文学"或"文章"都并不一致,这正说明我们现代文艺学的"失语"--失去了我们传统的话语.实际上,<文心雕龙>之"文"的内涵原本是清楚明白的;在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关于"文学"、"文章"的基本含义,也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到了20世纪初叶,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literature"被翻译成"文学"并得以广泛运用,中国古代漫长的"文学"、"文章"概念的应用历史基本中断,"文学"一词也就陷入尴尬之境.按照<文心雕龙>和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章"、"文学"的基本话语,"literature"不能翻译为"文学",而应该翻译为"文章",这也就是<文心雕龙>之"文";而作为"文章之学"(Literary study)的"文学",或可翻译为"Philology".  相似文献   

10.
徽学     
<正>[主持人语]徽州是文献之邦,除了丰富的地方文献(如方志、族谱、文集)之外,20世纪以来徽州文书的大批发现,是"徽学"之所以成为独具特色的专门学问之基础。近十数年来,以第一手的徽州文书从事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成为相关学术领域的重要趋势。在这方面,诸多论题得以开拓或进一步展开。在清代的徽州,"乡有祠,有社,有文会,有水口","祠以聚族,社以聚农,文会以聚礼"(抄本《书启》)是当  相似文献   

11.
以朱自清、俞平伯为轴心的O·M社,在浙东编辑的《我们的七月》《我们的六月》,可谓窥探20世纪20年代新文学生展的最佳刊物之一。对O.M社的钩稽,以及《我们》的笺疏与考释,揭示了O.M社乃是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的核心和白马湖文派的主干,其《我们》则是传播作品的运作载体,表明在五四新文学洪流中,宁波分会也是甚为活跃的一股,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承继和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民间文学研究理念,注重民间文学的思想性与社会历史价值,将其视为新的民族国家文学建构的重要部分。1949至1966年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除了继续20世纪初至40年代关注的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外,其焦点转向新的人民的文学实践以及从文学上呈现新的社会主义的多民族国家制度。在这一构建与实践过程中,少数民族神话又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文化史料得以保护。  相似文献   

13.
诺思洛普·弗莱是20世纪加拿大也是西方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一生著作颇丰,而他以其<批评的解剖>(1957)誉满欧美.国外的弗莱研究较为细致,从其生前就已开始;中国对弗莱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笔者就国内外对诺思洛普·弗莱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画报>是中国科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期刊.1915年中国科学社成立,首先创办了<科学>杂志,后受科学文化运动的影响,于1933年8月1日在上海又创办了<科学画报>,杨孝述任总编,知名科学家曹惠群、卢于道等担任常务编辑,竺可桢、裘维裕、茅以升、伍献文、柳大钢等是<科学画报>的特约撰稿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史学的重要变动时期.陶希圣在北京"非考据不足以言学术"的气氛中,鉴于社会史论战理论之争的空泛,在学术上调整思路,整装重发,创办<食货半月刊>[1],潜心收集史料,致力于中国经济社会史的研究,在1930年代的中国史学界异军突起.但这一中国近代史学颇具意义的学术史却因诸种原因未被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异质文化或外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都有着多种层面的原因与复杂的机制.拉美文学代表作<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接受就是如此.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对<百年孤独>的意识形态化、审美经典化与功利价值化不仅完成了<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本土化阐释过程,也是<百年孤独>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与传播得以成功实现和持久延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邓新华同志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接受与文学解释的课题研究已经有好些年了.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跟随华中师大王先霈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就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品味"论>为题顺利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并且论文很快就在<文艺研究>、<江汉论坛>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照巴金小说<家>及其材料原型,发现"文学的<家>"与"历史的‘家'"形成了典型的叙述复调,由此探讨文学文本所采取的形式策略、编码规则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预设,以及在20世纪中国何以"历史"经常比"文学"更丰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系》模式的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大系>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还影响其编写格局的形成.在编写结构和分期阶段的划分等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未能走出<大系>所确立的框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延续了<大系>片面关注新文学的写史方法,导致其他形态的文学无法入史,存在史学危机.中国现代文学史只有重新调整学科意识和史学观念,才能突破既有的写作模式和学科发展的种种桎梏.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文学已失去轰动效应,人们不再对某个一致看好的文学作品趋之若鹜的时候,文学名著的不断重版重印,各种文学选本的大量应市,是目前图书出版界的一道夺目景观.应当说,名著重版现象的出现,不只是作为满足读书界要求的一种应对性策略,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名著自身的厚重积淀,及其蕴有的经久不衰的阅读、鉴赏价值,由此才会引起读书界、出版界的深情关注.世纪之交,当一个时段已成为"历史"时,遂有不少汇集20世纪文学名著的读本编著出版,这恐怕也在情理之中.于是,<百年中国文学经典>、<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选粹>之类的图书便纷纷应市.例如,我手头就有一本<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典藏>(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这是此类图书后起之一种,其编选出版,也许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其编制原则、体例倒是很值得人们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