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伴随着网络银行的兴起,我国的银行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对于传统经营模式的银行来说,其风险管理尚存在大量缺陷,对我国刚刚兴起的网络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因此,本文将从网络银行的立法、准入、持续监管三个角度探析我国目前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失性及相应对策,旨在促使我国的网络银行得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银行作为新一代金融创新的产物产生了,网络银行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向客户提供信息服务和金融交易服务的一种新兴的银行服务模式,给广大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网络银行从经营方式和理念上对传统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以其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本文通过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网络银行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促进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据最新的《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已达到3亿。并将继续增长。这无疑对电子商务来讲是一个好消息。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资金流既是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在资金流的过程中,网络银行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那么中国的网络银行到底发展到什么阶段?网络银行的发展前景如何?网络银行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个人与企业用户在选择网络银行过程中最看重的是什么?如何解决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本文将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浅要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强 《管理科学》2000,13(4):19-21
网络经济的日益发展使网络银行建设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发达国家纷纷使用INTERNET技术来对传统银行业进行改造。研究了网络银行的特点,分析了网络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认为网络银行的发展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一次机遇,最后就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 完整的电子商务应包括商情沟通、资金支付和商品配送三个阶段,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而支付问题将使“网络银行”的发展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网络银行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网络银行是低成本的银行,利用网络进行支付交易的每笔成本仅为13美分,而电话银行服务为54美分,银行分支机构为108美分,网上银行成本仅合经营收入的15%,是传统银行成本的1/4。网络银行是不下班的银  相似文献   

6.
影响网络银行顾客信任的主要因素有个人信任倾向、个人感知风险、银行声誉、银行规模、网站有用性、网站易用性、网站信息质量、交易制度、网络安全技术以及他人评价.考虑这些影响因素,设计了网络银行顾客信任评价指标,并对指标选择的合理性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网络银行顾客信任模糊评价模型,并采集数据对顾客信任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网络银行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金融机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因特网为载体开展金融业务的新方式,是当代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和主流。为了顺应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中国的网络银行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将主要对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网络银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不断进步的信息网络技术与不断获得创新的金融相结合就产生了网络银行。对于银行业的发展以及创新来说,网络银行的出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虽然网络银行给银行业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除了会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还会给金融业中的监督管理体系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于网络银行的监管已经不能继续用以往针对传统银行的监管体制和制度了,所以,必须要建设能够与网络银行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9.
王毅君 《经营管理者》2009,(18):358-358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机遇。论文对我国网络银行与发达国家网络银行进行了对比研究。我国网络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应定位于利用网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传统银行业务和网络银行业务"两条腿"走路的格局。走出一条符合中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的网络银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姚本元 《经营管理者》2009,(23):351-3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电子通讯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网络银行的商业基础,而网络银行又是电子商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然而,我国的网络银行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如不能查找出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网络银行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子银行因其低成本、个性化、全方位服务等优势,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电子扒手、网上诈骗、电脑黑客、计算机病毒、信息污染等系列关于电子银行的风险逐步显现出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为此,文章在对我国网络银行内部风险及其特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银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并提出一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网络银行运行的健康、安全、有效提供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金融电子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从早期的脱机处理系统发展到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银行系统,并将向综合网络银行、电子银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银行是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网络银行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而且给金融领域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银行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新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具有传统银行的业务风险,而且赋予了传统银行业务风险新的内容、增加了新的风险品种.本文在分析网络银行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网络银行风险分析的改进层次分析法,最后通过一个算例确定网络银行风险综合值来分析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钱勇 《决策与信息》2008,(11):12-12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21世纪最大的金融创新——网络银行。本文通过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思考,提出了网络银行的发展对策,旨在促进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网络银行把银行由前台开始的传统服务流程直接推广到Internet上进行,缩短了交易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交易的灵活性,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银行业务网络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网络银行容易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本文探讨网络银行所面临的安全性问题,并在安全机制及使用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顾客采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网络银行已经成为银行业保留老顾客和获取新顾客的一种新兴的服务渠道,而有关顾客采用网络银行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激发兴趣,引起关注。感知风险和信任是网络银行顾客最为担心的因素,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大多数研究都将顾客方面的建构作为认知建构的前置因素,而将银行方面的建构作为认知建构的前置因素的研究还几乎无人问津。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具体的网络银行环境下,以科技接受模型为基础,在认知建构中增加感知风险和信任等变量,同时将顾客方面的自我效能和银行方面的便利条件两个建构分别作为认知构建的前置因素,从而对网络银行的采用意图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7.
正在当前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大发展主要面临两个主要课题:一是,根据党中央号召,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跨国银行。二是,加强网络银行建设,提高银行的效率,增强银行竞争力。一、构建跨国银行跨国银行(Transnational bank),也称为多国银行。目前对于跨国银行的界定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从国际金融界通行的标准来看,一家银行能否被称为跨国银行,不仅要看其国外分支机构的形式和数量,还要看其设立分支机构的所在国家数量。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全球经济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各领域,网络无论是对经济还是文化都有重要影响。网上银行也因此诞生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网上银行作为金融行业新兴领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将成为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我国网上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别。本文将从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入手,找出影响金融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网上银行金融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过后,影子银行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的利率管制以及巨大的融资需求,导致影子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影子银行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定义、规模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构建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相配合、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以及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来探讨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20.
建立在IT之上的网上金融,是一种以高科技高智能为支持的AAA式银行,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并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它是金融领域的一场革命,将引发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业务运作方式,经营理念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本文拟在通过分析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