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圈子一说,在百姓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但在政治系统中,却是一个官员安身立命的本钱。在政治词汇中,与圈子相近的表述还有很多:宗派,帮派,山头,派系(或一般称“xx系”),党羽,势力,班子,集团(体)等等。一个圈子就是一股政治势力,要想完全置身事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被边缘化了:上边没有人照顾你,下边也不会有人追随你,孤家寡人一个,既成不了气候,也就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朝中有人好做官”——被人推荐赏识和提拔了,你就应该站到这个人的队伍中,如左右摇摆,不但会被这个圈子抛弃,也很容易被别的团体不齿,也就很难混下去了。对圈子的研…  相似文献   

2.
第一条 必须有一个圈子。无论如何做都是画地为牢:不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所有人的敌人;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另一个圈子的敌人;加入两个圈子,就等于没有加入圈子。只有独孤求败的精英才可完全避免圈子的困扰——这种人通常只有一个圈子,圈子里只站着老板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各种圈子内,这个圈子,由自己或他人人为划定。品牌就和人一样,无论其强弱态势如何,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圈子,这个圈子就是品牌的目标顾客群。一般而言,大众品牌的圈子大,而高档奢侈品牌的圈子小。比如茅台酒的目标消费群小,它圈子也就小;而二锅头面向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人是讲究圈子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彼此唱和,拥抱取暖。圈子无好坏,圈子是客观存在的。圈子是一个生命体吗?圈子里的人都是谁,都是什么样的,是大致差不多吗?多人一面,还是少人一面?生命体有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组织形式,才可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5.
正在单位中,“派别”是客观存在的。这里的“派别”,并不是指“四人帮”那种派别,也不是中央所说的那种“团团伙伙”,那是要打倒的。我所说的“派别”,是指在每个单位内部都存在的“小圈子”。几个人因为是同乡或同学,因为脾性相投,因为是利益共同体,所以走得比较近、关系比较好。不要小看单位里的“小圈子”,单位内部的小道消息,尤其  相似文献   

6.
最近抓贪腐抓出了一些窝案,“打老虎”打出了团伙,所以又有人感慨中国“关系社会”的“劣根性”。这种认识虽然情有可原,但这样的思维是不全面的。关系与圈子就和法律一样,都是工具,可以用来为恶也可以用来为善,且都是一个社会治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过一个是非正式机制,一个是正式机制,各有功能,也各有利弊,需要相辅相成才能带来好的社会治理。好的关系治理可以带来和谐关系、礼治社会、自治团体和社群伦理,但关系和圈子若在没底线的人手上,就成了特权、后门。裹挟进圈子的人,称兄道弟,互相吹捧,出了问题,百般包庇;对圈子外的人则多方刁难,排斥打击,落井下石。同样的,法律落在这些人手上也一样为恶,走漏洞,操控立法,造就一堆“华尔街肥猫”,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近来,官场中的"圈子"文化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圈子"本指"以一点作圆心,以一定长度作半径的封闭曲线",即圆,在官场中常用来指代因地域、兴趣爱好等结合成的利益群体。"圈子"由来已久,古时官场结成攻守同盟的朋党、乡党、同年等,其本质是一种利益联盟,利益是"圈  相似文献   

8.
领导者的人际关系,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与不同层级的个人和群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与心理距离,包括与上级、同级和下级的人际关系(罗家德:《关系与圈子——中国人工作场域中的圈子现象》,《管理学报》2012年第2期).由于上级在组织资源和权力分配、重要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审批、重要决策权力等方面控制或影响着下级,一些领导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对上负责作为最佳利益选择.  相似文献   

9.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朴实无华、寓意深刻,它提醒企业及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职工利益放在心上,并贯穿于企业的决策中,这是建设和谐企业的根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定位。 定位很重要,没有定位就没有特色,没有绝活,没有方向。古罗马哲学家小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人之初,性本利。 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还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以我看,人之初,性本利也,非善也非恶。了解这一点,就深刻地洞察了人性,就掌握了管理的金钥匙。戴高乐将军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永恒的只是利益。这似乎是人之初,性本利的欧洲版。  相似文献   

11.
李丽 《决策探索》2011,(16):62-62
语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组织形式制约着教学实施的质量和效率。课堂气氛属课堂管理范畴,它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体现,它常被比作"组织人格"。  相似文献   

12.
<正>工作中,一些基于兴趣的圈子存在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开阔自己的思路,认识很多日常工作中没法接触到的人。但是,一个人如果仅仅依靠圈子,那也是难以成就未来的。因为在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脉所占的比重要远远低于组织因素和个人能力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正1.身份决定圈子:同类人最容易结盟。所有的职场都是江湖。人在江湖,单打独斗既危险又辛苦,所以会本能地拉帮结派、抱团取暖。什么人比较容易结盟呢?是有相似特质的人——都毕业于同一学校、都来自某个城市,甚至都是秘书出身、都是农村苦孩子、都爱踢球、都是房奴孩奴……这些共同烙印,能拉近人的距离,让彼此觉得对方是同类,于是小联盟就产生了。2.利益决定立场:喜欢不重要,利益才是王道。如  相似文献   

14.
鬼今 《决策探索》2010,(7):84-86
中国知识界经常乱撒癔症,问出一些很傻的问题,比如"中国何时会出现‘中产阶级’?"。因为有人听说,西方有一帮叫"中产阶级"的人当年老躲在幽暗小巷的咖啡馆里,嘴里品着咖啡,手里耍着笔杆子操弄报纸密谋造反,结果居然搞成了,把贵族和皇室都给弄下了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关系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圈子之中,并通过圈子里的互助、关爱,编织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构建坚实稳定而又温情脉脉的社会交往结构。圈子文化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文化一旦进入官场,与权力勾连在一起,便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官场"圈子文化"根源只有找到病根,才能开出药方。治理"圈子腐败"首先要认识"圈子文化"嫁接并生长在"权力场"上的三个根本原因:一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组织机构体制。我们的国家机构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而且在党的组织、行政系统、军队系  相似文献   

16.
"圈子"现象     
江苏常州有个年轻人创办了一家服装厂,但运行一个月仍没有订单。他挨家挨户地推销产品,但效果令人失望。他又找来各大城市的电话黄页,只要与服装有点关系的就打电话过去,结果总是碰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这个行业里有影响的人物,通过与这些行业“大佬”的交往,他迈进了一个专门为国外知名品牌贴牌生产服装的企业“圈子”,借此逐渐摸清了行业渠道的来龙去脉和客户的来源,最终打开了局面。“圈子”现象由来已久,它与正式的社会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感情是形成与维持“圈子”的关键。霍桑实验初次揭示了正式组织中普遍存在着…  相似文献   

17.
郑敏 《经营管理者》1996,(11):25-25
<正> “问题管理是一种行动型的管理职能,它谋求确认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或萌芽的各种问题(立法的、规章制度的、政治的或社会的)。然后,动员并协调该组织的一切资源,从策略上来影响那些问题的发展。问题管理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促成有利于该组织的公共政策。”——海恩思沃斯 一、确定问题 “问题”是悬而未决的难题。“问题”也是一种已经出现的事态动向。美国人把“问题”界定为一个组织内部或外部的条件或压力。如果这种条件或压力持续下去就会对这个组织的运作及其将来的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形象策略 问题管理的一个方面是属于公共关系范畴的问题,那就是形象的格调问题,在任何时候一个组织总会要采  相似文献   

18.
“社会团体”以会员为中心,面向特定的领域和人群,实现特定志愿和使命。开展对社团组织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要深入地剖析其组织特征和运行机制。一、社团组织利益相关者模型的构建所谓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些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存在着不同方面和强度的索取权,该理论认为组织实际上就是由不同关联度的各种利益相关者所组成。  相似文献   

19.
叩颖 《秘书之友》2015,(2):46-47
张立新在《领导之友》2014年第12期《官场"圈子文化"的危害与治理》一文中指出,官场"圈子文化"已经成为各种不良风气如贪污腐败、耽于安乐、同流合污的温床,成为个别圈子、个别干部违纪违法,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圈子文化"的腐蚀性与危害性。"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圈子文化"是诱发腐败窝案的大染缸。"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不仅仅在于滋生腐败,而在于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  相似文献   

20.
吴玉岭 《决策》2011,(4):73-75
在关注不正当竞争行为时,目光常常盯在假冒伪劣、回扣和商业秘密上,鲜有人注意到一种"另类竞争"正在蓬勃兴起——借助政府等公共权力机构打压对手,获取正常竞争无法取得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