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城市及地方政府的外交活动就引起了学界注意.然而,围绕"城市外交"这一概念仍存在诸多争议,其内涵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文旨在厘清城市外交理论发展的脉络,明确城市外交的内涵,并在这一基础上,对当前东南亚城市外交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东南亚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而沿线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深刻理解东南亚城市和地方政府参与外交活动的利益诉求,大力开展与丝路沿线城市的城市外交,将对中国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战略形成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中老年人为了帮衬子女特别是照顾第三代,跨越省市之界来到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成为"老漂族".由于农村与城市、故乡与异乡之间的双重反差,"老漂族"在城市适应方面面临着生理、心理、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困境."老漂族"的城市适应问题不是少数人的个别困扰,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结构性困境.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助人活动,可以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介入"老漂族"的城市适应问题,从而提高其城市适应水平,增进其家庭福祉,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3.
一个新的概念:营销城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海清 《探求》2001,(1):37-39
要经营城市,提高城市品位,使城市整体增值,必须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首次提出"营销城市"的新概念,并就营销城市的概念、营销城市环境、创造优质城市产品、促销城市作了初步探讨,这无疑转变了管理城市的一个视角,即运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来发展城市经济和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4.
城市与生活的关系构成城市意义研究的基本问题域,让生活更美好则是批判与建构城市意义的核心价值场.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怎么发展城市"已经创制了一系列实践典范和成功经验,但城市化进程中所滋生出来的、让生活变得更糟糕的城市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澄明人类究竟"为了什么发展城市"这一世界性的意义难题.我们应该以生活的名义叩问城市意义,展开"去生活化"的城市空间批判,倡导一种以"美好生活"为理念规范和引领域市空间变迁的新型城市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城市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普遍被定义和表述为培养能够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和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管理专业教育的内涵,赋予了城市管理专业教育新的实践价值意蕴和根本行动指向,从而使培养的人才从"能够"从事城市管理工作走向"实际地"从事城市管理工作.从"能够"走向"实际",就意味着要把城市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城市管理专业教育,使城市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城市管理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实践重心.着眼于城市管理专业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必须科学实现城市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但如何成为真正的全球城市甚至是顶级全球城市,仍值得探索.提出并深入阐述了服务型城市的概念,认为服务型城市与全球城市在理论上相关,在实践上共通,建设服务型城市是实现全球城市的有效途径.从服务型城市到全球城市,可以构建"1+2+4"的路径体系,即以全球性服务企业为一个重要战略突破口,以"区域—全球"为两级服务网络,以更加发达的产业服务体系、 更为活跃的科创服务体系、 更高品质的生活服务体系和更多包容的文化服务体系为四大全球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吴妍妍 《社科纵横》2008,23(2):127-12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小说的书写主导范式为日常生活书写、欲望话语与批判话语.表现出无视抑或失落精神守护的内质.城市小说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其主导精神由"灵"的翔舞走向"肉"的沉沦,批判失语,城市失去个性,寻找出路由此必要.  相似文献   

8.
<正>历史文化谈谈"北京精神"中的"厚德"王一川北京社会科学1北京人的厚德,应是北京独特的城市文化土壤孕育的独特产物,打上了北京城市的深深印记,凝聚着人们在今天特别珍视和探寻的精神。1.北京人的厚德,总是引人注目地表现为一种方正的人格特征。北京人之厚德,不是边远山区  相似文献   

9.
周晓虹 《浙江学刊》2004,(4):138-142
城市文化和城市性格是现代城市的两个基本特征.城市作为现代文化最合适的载体,其性格自然会体现出一地区或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文章讨论了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并提出城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最后,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两个面向上,作者提出了有关城市开放的全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经之路,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是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必要环节.可以依据城市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循环经济系统的构成,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灰色"特征和指标权重的重要性,应用灰色关联方法评价循环经济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阿成小说中的人物多是市井俗人、知识分子、历史人物 ,其共同的特征是他们均为芸芸众生 ,具有普通人的情感欲望、生存方式。俗人有雅兴 ,雅人有俗相 ,这种叙事视角的选择表明阿成挥之不去的平民情结及对凡俗人间的挚爱、对俗人雅人宽容而博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王宗杰 《学术交流》2007,(9):163-165
在当代日本小说中,很少有作家像吉本芭娜娜这样集中、多元地在作品中阐释死亡的主题。她的小说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当代人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适应;对就业竞争的无奈;对名牌消费潮流中的物欲愿望的反思,等等。作品阐释了后现代思潮冲击下城市青年在懒散、平凡的表象之下,内心世界的彷徨、孤独、奋争,表述了日常发生在身边的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的死亡现象和面对死亡向死而生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向群 《创新》2007,1(3):13-17
南宁市正日益成为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区位的优势凸显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地位。南宁的城市规划将着重突出“中国绿城”的特点,以人为本,优化人居环境,构建“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并进一步建设成区域性国际城市,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和良好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4.
唐茂华 《社会》2007,27(5):182-182
遵循本文提出的城市生活能力分析框架,在转移成本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即期城市生活能力不断增强,但在可持续性工资收入瓶颈、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等成本收益的双重约束下,劳动力的长期城市生活能力很低,由此形成了当前中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形式,但这显然不是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理想模式。为此,本文提出,劳动力的代际转移是一种可行的次优路径。当代劳动力“两栖”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其子女的代际转移提供非人力财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维的原始动力。同时,必须为代际转移的顺利实现辅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当务之急是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率先市民化提供一揽子的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5.
樊星  赵涵漠 《学术交流》2007,6(9):153-155
黑龙江籍的女作家,萧红和迟子建无疑是最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两位。然而,将迟子建视为萧红的追随者和继承者无疑是有失偏颇的。而迟子建和沈从文的自我觉醒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具有强烈的文化溃败感的主流意识形态下,他们通过重新发掘自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从而完成了"自我觉醒"。故乡深印在他们灵魂的深处。对于城市文明的对立和抗争,使他们的乡村故事,在精神上获得了更深远的回归。与沈从文不同的是,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死亡和生存并非以二元尖锐对立的姿态存在,而是在生命的轮回与永恒的怀念中获得和谐的统一。迟子建的独特风格还在于:她在表现那片土地的神秘的同时,也展现了神秘中的诗意。  相似文献   

16.
贾浅浅 《唐都学刊》2005,21(2):131-135
萧红作品的主导思想就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与重新审视,她作品中所反映的现代性与超前性,通过其个性化、女性化的生命体验与广大人民的切身痛苦结合起来的这种独特的言说方式,使其作品独具魅力,这使她的小说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对现代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7,(1):174-177
青年女作家池莉之所以引起当代文学评论家的注目,就在于她的小说创作诱发了“新写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在分析池莉小说的审美特征后,可以发现,池莉的”新写实”小说既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又有别于现实主义创作流派,在题材选取、人物塑造、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池莉用平民意识关注现实生活,描写世俗百姓在物欲压抑下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闷,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在城市问题上仍存在着不少理论混乱,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人依然囿于现代性的立场看待城市问题,现代主义喜欢把城市看作一个物质性的存在。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把城市看作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现代主义更多关注的是城市带来的GDP,从而忘记了城市为市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主张以人为本,用一种饱含人性的目光看待城市及其发展。应从建设性后现代的视角看待生产性城市的概念、对城市的传统、城市的税收政策、城市的人口、城乡价值观以及城市腐败等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所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用创新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邓万春 《社会工作》2011,(24):15-18
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是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农村老年人口分化而出现的社会养老新问题。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照顾等养老模式形成挑战。应对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问题,在制度层面需取消城乡二元户籍限制;在养老服务理念和方式上则需社会工作的介入和干预。  相似文献   

20.
朱冬梅 《创新》2013,7(1):83-86,127,128
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曾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城中村成为制约城市继续发展的瓶颈。城中村改造的终极目标是融入城市。在城中村融入城市过程中面临着资产处置及利益纠结、管理体制滞后、居民路径依赖及对未来生活保障担忧等突出问题。要顺利实现城中村融入城市的目标,必须遵循"资产改制—村居改制—社保衔接—拆迁安置"四个环节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