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彝族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的交汇,影响了彝族时代文化记忆的表述。通过对彝族传统民歌与彝族流行音乐作比发现,不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流行音乐,都体现了民族的时代思考与文化智慧。彝族传统民歌以生产生活和神话、历史等为基础进行编唱,倾向于描述场景或民俗文化,进而表达感情。彝族流行音乐则以传统文化为引,吸纳时代文化元素,借用流行音乐的要素创作,形成新型彝族民歌。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传统民歌与流行民歌呈现受众广、传播路径多元、形式多样等特点,并共同传唱民族文化。由此,彝族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的交汇,丰富了民歌的形式,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2.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自己光辉的历史,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样,彝族的信仰与禁忌也就成了其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它是在彝族先民们与大自然搏斗求生存的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与彝族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和世界观是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的。对于彝族的信仰与禁忌或具有宗教意味的崇拜与习俗的研究,是了解彝族历史衍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信仰与禁忌是潜意识的宗教式崇拜的派生现象禁忌是人类广泛具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摘要]四川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具有丰厚的彝族民歌资源,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社会、经济、人文和历史的发展状况。深入研究四川彝族民歌的唱词,对于保护、继承、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在对近八百首四川彝族民歌的唱词进行分析研究后,对唱词的结构、韵律、音节、内容及不同彝语区唱词特点等诸多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一个民族艺术特征的形成,有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诸多方面的原因,地理环境是极重要的原因之一。金沙江流域的地理分割,给凉山彝族民歌染上了古老、原始的独特音乐风格色彩;彝族民歌歌词和音乐表现出的彝族人民的坚刚勇猛的性格与被称为“诺亦”(黑色的水)、“诺亦何莫”(黑色的大河)的金沙江合柏。从金沙江切入不仅有助于剖析凉山彝族民歌的特征,而且有助于剖析“藏彝走廊”同源异流的各民族民歌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壮族的祖宗崇拜,是壮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平果嘹歌作为形象记录壮族先民的历史、习俗、心理的"活态史书",祖宗崇拜的内容体现在各个重大节日的相关习俗中。嘹歌借它增添了内容,扩大影响、保存与传播,而祖宗崇拜则借嘹歌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6.
彝族原始文学熔文学、哲学、历史、巫术、习俗和自然科学为一炉,反映了彝族人民在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天体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鬼魂崇拜观念,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彝族先民的神灵观、宇宙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彝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有关彝族文字起源问题有多种解说。有学者认为在史前史彝族先民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创造和使用自己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笔者追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彝族文字起源研究和探索的论说,将彝族文字创制或产生情况归纳为神奇的民间传说、彝汉古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或考证的刻画符号三种类型加以论述,明确提出彝族文字起源距今已有万年以上历史甚至更早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雷波县地处彝汉文化的交汇地带,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其中彝族民歌是最具特色的部分,其种类丰富,既有原生态彝族民歌,也有经过彝汉文化长期交融而演绎发展的彝族新民歌,这些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了大量经过记载或口头流传的彝族民歌曲目,进行了题材划分,并系统地进行了音乐学分析,力求全面展现雷波县彝族民歌发展脉络,为传承和发扬彝族文化瑰宝探求适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月亮意象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记忆,是彝族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凝聚之物,表达了彝族先民 的生存智慧与奉献精神。从凉山彝族民间文艺对月亮文化的追溯、重铸和延展三个部分,探讨月亮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 代性,厘清凉山彝族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天地缘何而起,人类从何而来,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普遍思考过,而我国古老的彝族先民,早在原始时期,就已对宇宙万物的产生进行过大胆探索,他们的各种认识在许多古籍文献、史传、神话以及各种门类的祭祀经(词)中都有内容丰富的记载,虽未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但仍反映了他们原始的宇宙观。现有各种古籍文献、神话传说所阐述的宇宙本源观,可分三种不同类型的认识。其一,气、雾、露或云彩等自然物运动变化,形成天地万物;其二,虎尸变天地万物;其三,神仙造成了宇宙万物。本文试从神造万物的角度对彝族先民的原始宇宙观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竹子、铜鼓、虎龙及其生长、盛行之地与广西那坡彝族先民生息密切相关。其优美动人的传说对后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当地一种非物质与口头文化载体。圣洁的竹子,是彝族人民生存、生活的精神支柱;神秘的铜鼓,是彝族人民奋发向前的鼓动力量;源远流长的招魂礼,记载着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巍峨的虎龙山,深深地印下当地彝族先民漫漫迁徙的脚印。研究竹子、鼓乐、招魂礼仪、虎龙山及其在广西那坡彝族地区特殊关系,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民族历史文化视角深入探讨彝族四方八位方位识别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价值,发现彝族四方八位方位识别不仅历史久 远,而且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含有古老的天文历算知识,含有古朴的几何学、力学原理。彝族四方八位是彝族先民对生 存环境的客观认识,是古人对时空的独到见解,是天文与历法的有机组合,具有“活化石”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诏是不是泰人建立的国家?多少年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南诏是泰人建立的国家。另一种说法认为南诏不是泰人建立的国家,而是彝族和白族的先民建立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论证,普遍认为后者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南诏也不是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而是由唐代中国地区彝族的先民乌蛮,白族的先民白蛮为主建立的国家,在南诏辖区内,还有傣族的先民金齿蛮、银齿蛮、黑齿蛮等民族的居民的代表参加到南诏政权中来。 上面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那么让我们再来探讨另一个问题,傣族南迁是不是历史的真实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作者在阅读史料中,把云南边疆傣族史的研究和孟—高棉语族各民族的历史对照着研究发现:在公元八~十一世纪之间,孟高棉人北上,傣族先民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蛙崇拜的起源、蛙婆节和蛙图腾三个方面来阐述蛙崇拜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气候起源反映了壮族先民食物需要和生殖需要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血缘起源反映了当时壮族先民的安全需要;蛙图腾的花山壁画看出壮民族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及民族凝聚力,而蛙纹铜鼓体现了壮族先民的情绪情感和民族团体遵从;从蛙婆节看出壮民族原始初民的心理状态和生存需要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彝族文字是彝族古老文化及其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彝族文字字符中闪现着彝族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彝文字符内涵包含了彝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蕴藏着彝族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成就。本文以彝族族名与彝文字符渊源,彝文字符蕴含的文化内涵,彝文字符的文化创意性,彝文字符中的文化变异表征,彝文字符中客观事物特征体现为内容,阐释了彝族文化在彝文字符中的表现情况。彝文不仅记录了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其字符本身的文化内涵也记录了彝族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大凡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原创的以口传或者文本的形式叙述的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创世史诗。彝族先民以口传勒俄的形式阐:释了自己对宇宙万物产生、人类起源的看法,其中无不包含彝族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种宇宙观对彝族人世界观的形成和方法论的运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云南楚雄直苴彝族的恋爱方式、择偶标准及通婚范围等婚恋习俗的记述,说明了楚雄彝族婚恋习俗既有古朴、原始的特点,又有现代的内容,反映了彝族婚恋习俗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8.
彝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彝文典籍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来源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他们的自然崇拜活动中,不仅体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彝族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  相似文献   

19.
在几部彝族英雄史诗中,流传最广(云、贵、川等西南彝族地区都有流传),影响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是<阿鲁举热>(贵州地区名为<支嘎阿鲁王>,四川地区名为<支格阿鲁>)这一部.这是同一部英雄史诗的三种地方变体文本,其史诗框架和基本内容大体相同,但在一些具体内容或篇幅长短、诗歌艺术特色上有些差异.这部云南版本<阿鲁举热>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思想内容涉及古代彝族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各个地方,特别是在古代彝族先民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婚姻制度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图洛书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神秘图纹,长期以来在中国其他地方鲜见其碑刻类实物。与云南、贵州相邻的四川叙永县是历史上彝族的世居之地,在当年彝族先民屯兵之地的黄岩坝出土了石虎,天台山上发现了刻有河图洛书的石刻,虽经多年风化但图纹仍清晰可辨。本文认为天台山河图洛书石刻的存在与当地的世居民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