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毛晓燕 《南都学坛》2006,26(5):91-93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监狱改良的先驱,他将西方资产阶级监狱思想引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封建正统狱政思想的范畴,把中国监狱制度推向了近代。沈家本监狱思想蕴含着先进的狱治理念,认为监狱管理状况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尺、对罪犯应施以感化教育、主张监狱官吏必须进行专门培养等思想内容,对于当代文明监狱的创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时期,随着监狱改良思潮的兴起,以新式模范监狱建设为目标的监狱制度改革也提上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规范的监狱管理以及监狱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清政府的监狱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近代西方监狱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监狱的近代转型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监狱改革的执行缺乏力度以及传统监狱观念的影响,清末的监狱制度改革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3.
沈家本监狱改良的思想基础是“仁” ,监狱改良的宗旨是感化主义。他提出的监狱改良的具体建议 ,对清末监狱改良具有指导意义。沈家本的监狱改良思想 ,是中国封建传统狱政思想向资产阶级狱政思想过渡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清末监狱制度近代化演变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01-1911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实施新政,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扫除旧狱积弊、重于教化、严于管理的监狱制度近代化演变历程。1901-1905年属于探索、酝酿阶段,1905-1911年属于实质性改良阶段。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监狱     
中国古代的监狱最早出现在夏朝,古代典籍中就有“皋陶造狱”的传说。皋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法官,也是监狱的发明者。古代的监狱,一般被称为“狱”,也有“圜土”、“囹圄”、“犴”等等名称。根据《说文》的考  相似文献   

6.
秦及汉初的治狱之吏既包括监管监狱之吏也包括断狱执法之吏。断狱执法之吏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案件受理违令、获得辞证违令、破坏或毁灭证据、治狱稽迟、审判不当、擅断等。这些规范性或惩罚性律令加强了对治狱之吏的管理与监督,塑造了一支严谨、高效的吏员队伍。同时,也因制度本身细密繁缛,执行过程中存在刚硬有余而变通不足等问题,司法的种种弊端在汉代逐渐显现,其中的大部分为后世所调和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天津在法学高等教育、司法审判改革、司法考试制度与监狱改革等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面,处于全国法制改革、先行先试的地位,为中国近代法制建设摸索了改革路径,提供了改革样板,积累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了近代中国法制改革由点到面的建设进程,为中国近代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今,处于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按照资本主义民主、宪政原则对其司法理念和制度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改革。由于中国亦处于转型时期,历史上苏联的司法制度对中国曾产生重大影响,关注俄罗斯司法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司法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对监狱执法者的刑罚执行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监狱执法者处于权力、法律、关系、利益等多重场域的冲突和碰撞中,这种场域的冲突导致了监狱执法者遵守"隐规则"的惯习生成,其实践逻辑背离了法治的要求,损害了法律权威,导致了司法公信力的式微。因此建议,政府应该对制度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制度化的信用和信任机制,如建立减刑、假释审理程序公开制度,完善符合监狱工作特点的狱务公开工作机制。政府还应该对监狱执法者的各种不同场域进行建设,例如在建设"权力场域"方面,应调整目前刑罚执行领域行政体制的权力运作方式,在"关系场域"的建设上应该利用舆论压力的影响,对刑罚执行制度进行公开等举措来重塑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等儒家经典里的经义和事例作为审判决狱的依据,实质是用儒家伦理充当法条。春秋决狱对中国特殊的法律传统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作为引礼入法的切入点和重要方式,它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立法传统;同时,也开创了经义决狱的司法传统,直至清末,经义决狱余风犹存。传统的影响是深远的,加深对春秋决狱与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某些现实的法制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在所有制问题上有三次重大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突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为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姓“资”姓“社”的困扰 ,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第三次思想解放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构建了全新的所有制理论体系 ,并大胆实践 ,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得出危机的根源在于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结论。因此,应对危机,除建立健全严格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体制机制外,还要对现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可能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马克思哲学放在整个哲学史的背景之下,通过对“人”自身的理解,通过对哲学的理解,试图揭示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变革的双重必然逻辑,即哲学史的“思想逻辑”和资本主义时代的“现实逻辑”,从而揭示出马克思哲学引起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的合理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韩国的文化转型以其社会经济转轨、制度创新的形式,实现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体性变革,从而体现韩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在对传统儒教价值观的改造与发展中,韩国寻找到了一条在儒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的路径。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韩国企业价值观也出现了明显的嬗变,集中表现在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价值观转向;由权威主义向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转向;由重义轻利向义利兼顾的价值观转向等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韩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最大的变化之一在于其生产方式由“福特主义”向“弹性生产”的过渡。这是具有双重意义的资本主义体制变化。通过基础性的生产变革,它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方式。这既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活力也造就了新的激进环境,进一步,它对意识形态以及左派实践和理论,甚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体制向新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新旧思想、观念交锋的焦点,仍旧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关键还是对"两个必然"与"借鉴、吸收"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7.
是否具备“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眼界 ,就在于能否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并且彻底运用之于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历史运动之中。在社会主义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复杂关联中 ,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基于“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眼界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 ,资本主义还有继续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共产党人尚须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眼界认真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合理内核”。但资本主义的“合理内核”并未抵消其腐朽趋势。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国内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阴谋与策略.为此,通过阐述"和平演变"在当前我国的危害性及其实质,指出了反"和平演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爆发后 ,列宁便遵照革命前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思路 ,着手在苏俄“消除”市场经济关系、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经济关系 ,但由于各种实践中的困难 ,列宁的指导思想和实践不久就发生了转变 ,转到了传统马克思、恩格斯“剥夺和改造”的思路上 ,并一直保持到新经济政策实施前。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正确地处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形成了系统地利用、借鉴资本主义的思想,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当前研究邓小平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