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人有思想。当然,其他动物,特别是某些高等动物,也有一些初步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能力,即除了感觉以外,也有一些初步的思想活动,用康德和黑格尔的说法,叫做悟性活动或知性活动,但不是理性活动。理性活动,即运用概念的思维活动,则仅为人类所特有。有人说,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思想,而是生产劳动。这有一定道理。因为劳动是使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劳动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人们对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劳动”概念的理解 ,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阐述 ,明确地指出 ,创造人的劳动是猿类的活动 ,而不是人的生产劳动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劳动 ,而是劳动手段。这一观点的提出 ,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人不仅是吃饭的动物,而且是观念的动物。人靠食物充实自己的肚皮与躯体,靠观念与信仰充实自己的灵魂与思想。而一切观念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关人类认识自我的观念。换句话说,人类不是在食物的摄取中提升自己,而是在观念的升华中提升自己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不断重新认识自身的过程。新的观念通过文艺形式的传播并被人们普遍接受,一场文化运动也就发生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存在论内涵。马克思既不是把劳动视为与自由无关的自然必然性活动,也不是把劳动建构成为确证自我意识之纯粹主体的精神活动,而是把劳动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种受动性的感性活动,彰显了人之主体性力量。存在论维度的劳动与人类的自由本质紧密相连。一方面,劳动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通过生产把自身和动物根本地区分开来了,从而获得摆脱生物性的消极自由。另一方面,劳动蕴含的积极自由体现在人类通过劳动展现了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劳动促进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和自我实现,创造了属于人的文化、历史和世界。  相似文献   

5.
编辑这一职业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之后,才会出现编辑活动。同时,文化信息也是凭借编辑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的劳动得以传播和保存。编辑在对文化信息进行传播和保存的过程中起着明辨优劣、取舍良旁、丰富优化、提高品质的重要作用。因此,编辑人员曾被称为“文化的选择者”,而编辑的文化选择则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所以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是人的属性。编辑的文化选择指的是编辑主体与客体之间文化价值的对应。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的选择对象,同时…  相似文献   

6.
1、人类社会和文化演进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部立足人类自身实践活动不断地解放思后的历史纵观人类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递次演进是人从蛮荒蒙昧走向文明进步的显著特征,而人类思想的不断解放又是人类社会和文化递次演进的重要标志。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以科学审慎而不是虚浮浅陋、求真趋实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理性态度对不同历史层面解放思想的行为过程加以理论上的思考,无疑有助于促进人的思想现代化和行为现代化的双重实现。人类社会的演进是有规律的多层次推进的。最低层次的演进过程是生产工…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实践观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实践观的歪曲,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共同症结。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终结形而上学实践观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精神—实践”方式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它表明任何人类的实践活动都以一定的精神结构为基础,这个结构不是先验固有的理性存在,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而是人类使用工具从事实践活动的结果,即人化自然的产物,它以真、善、美三种子结构的方式表现为文化活动的主体性存在。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有一种理论观点颇受人们赞许,那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认为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想方设法诱发学生的这种主体意识。于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应该倡导自学辅导式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转,而是要让教师围着学生转”等一些议论,仿佛成了一种“时髦”。对此,有不少人表示信服,也有不少人表示迷惑不解。这里涉及到的是教学法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特征的认识。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对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问题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教学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论习惯     
习惯本身不是法律,而是法律的一个渊源。如果法官发现某一规则在人类交往活动中被整个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遵守,那么,法官就会把它作为一条规则确定下来。习惯不是意见,而是实践,是相同条件下人们行为的一律性。人们一般认为,习惯早于法官的判决,后者不过是表述前者而已,然而,这并没有多少依据。习惯经常产生于法官的判决。  相似文献   

11.
《马桥词典》是一部非常富有象征意蕴的小说 ,它对人与社会、人与文化、语言与存在等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通过“词”与“词典”两个意象来类比 ,一方面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的“词典” ,但同时又是社会生活 (词典 )中的一个“词” ;另一方面 ,社会本身就是一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词典” ,而同时又是个人人生这部“词典”中的一个词。“词”与“词典”的本体是共同的 ,即语言。人类生活于语言之中 ,这是人类的一个重大特征 ,以至于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语言”当做存在本身。而语言的多义性与理解的多元性往往成为人类冲突的根源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活的方向。但语言和存在终究根本上是两回事。“社会生活”是指现在 ,“历史”是指“过去的生活” ,同样 ,人们所谓的“历史” ,也不过是一种语言 ,而非存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了“文艺运动中的一些根本方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文艺的本质。 提起毛泽东同志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人们总是马上想到《讲话》中的这样一段话:“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认为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本质观。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看法是不错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志不是把这段话放在毛泽东同志的整个文艺思想体系中,而是抓着其中的  相似文献   

13.
论主体活动     
历史早已向人们昭示了这样的事实:整个社会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发展史。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遗传的选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遗传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和能力的社会化(对象化)与个体化(内比)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动物界不具有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发展样式,动物只有生物个体遗传,后代继承的只是生物学属性和本能,其适应生活的能力只有经历个体生命的全过程才能达到前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动物只有缓慢的进化而没有发展。人类具有思维和语言,思维使人突破了生物学的界限,使人得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把自然力转化为实践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大大扩充了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语言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其它人际交往手段,使人得以结合为社会,使思维活动和对象性活动的成果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成为可能,并产生了社会文化。人类文明成果的存在和传播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再是个体发育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代的递进。动物界所具有的生物遗传发展形式为人类社会的社会遗传发展形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来源和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马克思辩证法来源、使命两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辩证法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辩证法。认为:(1)马克思辨证法的主要的现实的来源是对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实践活动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对立、冲突的分析。而不是直接地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重新归结为自然的辩证法。(2)马克思辩证法的根本使命既不是用辨证法说明“世界是怎样”,也不是用辩证法说明认识的辩证运动能把握自在世界,而是要运用辩证法理论自觉地在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中实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实现改造世界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如果说,古代哲学侧重客观辩证法,探讨了辩证法在客体世界的根据;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侧重思维辩证法、探讨了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根据;马克思则在扬弃前两种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辩证法,探讨了实践辩证法在人类实践活动领域的客观根据。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本文从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现实来源、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根本使命两个方面分析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6.
论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把关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的基本职责是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从而进行有效的传播。编辑工作的根本性质在于:编辑是科学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起点和中心环节,构成文化工作的一个子系统。编辑工作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而编辑在这一活动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发挥着“把关人”所应发挥的选择作用、组构作用、传播作用和增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性浅议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猿相揖别”,人是从动物发展而成的。一当脱离了动物界,这便是人类社会。没有社会便没有人,没有人便没有社会。但从自然属性这一面而言,人仍然是动物的一种。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一概来自自然界,所以人绝对离不开自然界。但是人去获取生活资料都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而是人与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的;由生产关系又决定了人的婚姻关系、政治关系等等,所以任何人又绝对离不开社会。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发展史上有两次质的变化:第一次是人作为“类”而区别于其它动物;第二次是人作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界。实际上第一次作为动物的人还处在人类的朦昧时期,主客不分,物我不辨,称之为混沌。人作为“类”和其它动物的区别并不是人能够直立行走,也不是会使用工具,在人的主体意识没有觉醒之前,即使使用了工具,也和鸟衔枝筑巢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一种本能的盲目行动罢了。而真正的区别,则在于人能够使用语言,说得准确一点,就是人具有制造生成语言的机能,这是人做为“类”和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就象  相似文献   

19.
理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的概念;是人们对某种奋斗目标的向往;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自主活动,理想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类自主活动的一部分,它是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坚强支柱,它给人们源源不断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社会才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首先应从爱国主义教育抓起,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了解我们党的成长历史,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伟大的人员。同时,还要加强“四有”教育,“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教育。其次.还应以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开展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使理想目标具体化,做到切实可行,符合社会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所谓贬义词,就是表示人对事物现象的否定、贬斥的词。“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贬义词语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超范围地过量使用,而另一部分却基本相反,使用范围明显缩小,频率有所下降。造成上述分化的原因是词语本身所表示的意义,而根本的取舍标准却是当时的社会表达取向和实际“斗争”的需要。我们认为,由这一现象入手,正可以进一步了解此期人们普遍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心理,同时也可以为观察和认识这场浩劫及其对语言和语言应用的影响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