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是宋“尚意书法”的代表。对于苏轼尚意历来所论不甚切要且有臆推成份。文章以苏轼自己 的言论,分“信手自然”、“入神要格”、“自出新意”三个方面对苏轼尚意书法加以概括,希望做到准确切要。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是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开创的“江西诗派”形成了宋诗的新面貌,在书法方面提倡以“韵”为主,进一步深化了苏轼提倡的尚“意”书风。黄庭坚书法艺术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自成一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3.
米芾的书法艺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芾为北宋著名书法家,他集古出新,高举张扬个性的大旗,进一步推进了苏轼等开创的尚“意”书风。米芾推崇晋人书法,其书法艺术观也个性鲜明,提倡个人精神和书法创作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4.
宋代书法家不仅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多建树,苏轼重自然,黄庭坚重韵味,米芾强调率意等等。但透过这些不同的表述,我们发现宋代书法理论有一个总的精神,那就是"尚意",这既是宋书创作的美学追求,也是宋代书法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苏轼文艺理论批评和创作思想的核心郑荣基宋代是一个谈“理”成风的时代,哲学的尚“理”自然也反映到文艺中来。苏轼就是一位热衷于“理”的文艺家。“理”贯串着苏轼的整个哲学思想、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是其文艺理论批评和创作思想的核心。不过,苏轼论“理”,并不同...  相似文献   

6.
苏轼文艺理论的特色之一,是一个具有鲜明独创性的概念范畴体系。在《“神”与“意”——苏轼艺论探讨录之一》(载一九八五年湘潭大学学报语言文学增刊)中,我们谈到,苏轼的“神”,通常是指作为观照描写对象的人和事物所特有的生命力和动态美。苏轼的“意”,则通常是指审美主体的包括思想、情感、意愿、气质、个性等等在内的整个心灵世界。在苏轼以前,还没有人象他那样,认定主体的“意”在创作过程中具有统摄一切的头等重要的作用;文艺作品,只不过是主体心灵的一种外化、物化形态而已。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作者主体可以随“心”所欲,一“意”孤行,而全然不需要客观的生活依据呢?不。苏轼是主张“寓意于物”、“意与境会”的。弥足珍贵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前人已经提出的这样一些笼统概括的命题上,而开始认识到,在“意”与“物”之间,在“意”与“境”之间,也就是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有联结沟通二者,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客观中介在;这个中介,就是他所谓的“理”。对苏轼的这个“理”,学术界的理解很不一致。本文试图把它放在历史的纵横坐标上加以考察,看看它的涵义究竟如何,应当怎样估计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几对范畴"神、形"、"意、法"、"道、艺"来探讨苏轼文论、书论、画论的同构。"传神"本是绘画理论的概念范畴,苏轼将之运用于对文学和书法的阐发,提出"传作者之神(人品)"的理论。同时以人论艺,提出"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认为观书如观诗,观诗如观画,观人即观书。就"意"与"法"而言,苏轼出于对独立自由的艺术精神的重视,崇尚"意",同时注重"意"与"法"的辩证关系。而在"文"、"艺"与"道"的关系上,苏轼强调"艺"与"道"的"两本""两进"的原则,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苏轼的书艺与书法进行了研讨 ,指出 :苏轼圆劲秀逸的书法风格妙在笔画之外 ;苏轼论书崇尚意趣 ,主张要有韵外之致 ;苏轼首次提出书法须“技道两进”的论点及“论书及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关于苏轼平淡自然艺术理论研究的文章数量众多,但基本是围绕着苏轼晚年趋于平淡自然风格的追求与他大量的“和陶诗”来谈的。实际上苏轼的“平淡自然”艺术思想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里从时代风尚、艺术创作、人格境界、情感守护以及人生艺术化等几个方面论述苏轼的“平淡自然”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苏轼可以说是一位罕见的全能艺术家。他几乎在他那个时代所有的艺术领域内都表现了杰出的才华;以散文、诗词、书法而论,则称得上雄踞于光辉顶峰之上的人物之一。在艺术理论方面,他也有许多真知灼见,而且是自成体系的。笔者拟从他大量论诗谈艺的言论中,抽绎出“神”与“意”、“形”与“理”、“清”与“新”、“道”与“艺”等概念,细加考察和剖析,看看苏轼比他的前人究竟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本文从“神”与“意”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