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现、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之一,《茶馆》的问世和坎坷的当代命运颇具传奇色彩。整部作品通过对诸多形形色色人物命运的深度剖析,揭示出旧社会的冷酷无情和人们必然的悲惨命运。《茶馆》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手法独出一格,在艺术构思、写作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勇开先河,将原汁原味的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同时对现实生活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茶馆》在国内、外的演出,为我国的话剧艺术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全新的艺术表现,成为我国话剧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仅就《茶馆》的结构艺术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和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题材不同,表现方法乃至风格特点也不相同,但却都写出了故事发展结局的必然性。究其原因,除了两部作品的结构特点显然不同,却均能根据故事情节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巧妙构思、精心设置结构以外,最主要的是两位作家都以批判的态度揭露了旧社会腐朽、没落的黑暗现实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和老舍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回顾话剧艺术形式的发展,我们惊奇地发现,曹禺三十年代的《日出》和老舍五十年代的《茶馆》在戏剧结构方面相当地类似,而且恰恰又正是在戏剧结构上,对这两部作品的品评存在着不同意见。这种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促进我们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日出》《茶馆》结构上突出的共同之处在于:没有贯穿全剧的中心情节事件,突破了戏剧通常的开端、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5.
《茶馆》是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剧作构思闪光点.本文力图以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茶馆”这一浓缩着中国文化传统及生存方式的原型分析,阐释选择原型意象作为戏剧环境对戏剧主题显现、戏剧人物塑造和戏剧冲突安排等因素所呈现的魅力.同时从原型意象带来的假定性、剧场性要素的实现,揭示《茶馆》对中国话剧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茶馆》剧本的剖析,论述了该剧的主题与老舍在1950年以后所创作的其他作品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分析了《茶馆》中所流露出来的老舍式的悲观气质,这种悲观写作基调在老舍1950年前的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但在1950年以后却是罕见的。并指出:《茶馆》延续和发展了老舍自1937年以来对国家、民族这类宏大主题的关注,表现为他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继续向左翼文学靠拢,并走向成熟;同时,《茶馆》也反映了老舍在1950年以后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矛盾性,以及他对这一矛盾的反抗和突破。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老舍在《茶馆》里进行的“新尝试”,与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有着很多近似的地方,当然也有明显的不同。《茶馆》具有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叙事特点,但又融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具有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但更多的是继承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假定性”;将布莱希特的理性思考运用于剧中,并追求典型化与类型化的融合,从而创造了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中国话剧精品。  相似文献   

8.
清朝灭亡之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环境下的民众少不了和国家政治扯上联系,这种联系在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茶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分析《茶馆》中不同人物形象以及在茶馆中的语言内容,来探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整个社会的民众对国家政治等相关事情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呐喊》、《彷徨》两部作品里,写到绍兴的四种店铺:质铺、药店、酒店和茶馆。其中质铺和药店,在《呐喊·自序》里叙到;酒店,小说《孔乙己》和《在酒楼上》,以之为背景,《阿Q正传》、《风波》里也提到;茶馆,小说《药》以之为  相似文献   

10.
《茶馆》是老舍先生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不管是在语言艺术上,还是在思想高度上都堪称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英若诚先生的英译版《茶馆》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对英译《茶馆》的语言口语性、语言动作性以及语言人物性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从舞台表演性视角下探讨语言的直接效果在英译《茶馆》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茶馆》是我国现代伟大爱国主义作家老舍先生的话剧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话剧代表作之一.它的思想和艺术达到了高度的水平.自从一九五九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观众的热烈欢迎.中间虽然也曾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和冲击,特别是林彪、“四人帮”的迫害,如一九五七年和一九六三年两度公演,都不能不在有形无形的压力下悄悄收场,“四人帮”横行时期,竟把《茶馆》视为  相似文献   

12.
《茶馆》以它独具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一幅历史长河中社会大变迁的风俗画,三言两语写出各级群像速写,以人物多、头绪繁的特点,独树一帜。这是老舍先生在戏剧创作上所作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3.
《茶馆》主题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的名作《茶馆》的主题,人们历来认为是“埋葬三个时代”。笔者认为,《茶馆》主题是揭示从清王朝至蒋政权的专制政体高压下的国民性。因此,《茶馆》的认识意义不限于对历史的揭示,而带有更高的哲学概括性。  相似文献   

14.
《茶馆》是一部日常会话与宏大叙事完美融合的戏剧典范之作。老舍从老北京市民的日常会话出发,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使日常会话向宏大叙事拓展、升腾。体现了老舍在较强的政治功利背景下对审美艺术的良苦追求以及在文学语境高度政治化的十七年所能达到的艺术极致,从而为我们了解建国十七年文学的审美倾向和叙事方式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5.
<正>文学史上不同的作家写出同名小说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后代作家继承前人的文学遗产也出于必然。从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文学发展长河中点点水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学习鲁迅对于外国文学遗产“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毫无疑问,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运用了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格式。这两篇小说用的都是日记体: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十九则,每一则有日期记载;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十三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有一则前  相似文献   

16.
《琵琶行(并序)》刻画了身怀绝技、却流落江湖的长安女凄惨的人生际遇,同时抒发了白居易自己怀才不遇、官场失意之情。千年之后,朝鲜王朝大诗人申纬以相似的失意情绪写出了《崇祯宫人屈氏琵琶歌(并序)》,白作与申作在中心思想、艺术特色、源流关系等方面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因作者各自所处时代、环境等的不同,两篇作品也有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美,美能感动人,美能激起读者心灵深处的波澜,美能使人经久难忘,在回味中去感悟人生。所以失去了美,也就失去了文学。散文当然也是如此。当我读完《岁月漫笔》,将这精美的散文轻轻放在案头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艺术、爱情、生活——听新凤霞诉说》、《秋雨》、《春蚕到死丝方尽》、《在老舍茶馆喝茶》、《梅先生和小绍兴》……一篇篇精致的散文,深深  相似文献   

18.
《茶馆》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典范之作,剧中人物生动形象,用词简单凝炼,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老北京的生活面貌。这里从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的关联性,对《茶馆》中典型人物的言语行为进行语用分析,挖掘剧中人物对话的深层含义以及社会文化意义。认为茶馆是北京城里市井百姓、地痞流氓、官僚显责各色人等都可以进出的公共场所,是“小舞台,大社会”。《茶馆》以茶馆经营者王利发作为茶馆的主线人物,其言语行为反映了会话双方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双方地位、权势、利益的一场内在较量,牵涉到“惠”与“损”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抗抗论     
从一九七九年初发表《爱的权利》到最近的《红罌粟》,四年内她先后发表了中、短篇小说近三十篇。如果连散文创作也算在内,已逾七十万字,出版了四个集子。这个数字,在同辈作家中不是最多的,却也称得上勤奋的了。从质量上看,她的作品还参差不齐。但多数有一定的艺术质量,其中那些最主要的创作成果,都曾引起过读者和文艺界的强烈反响。一九八○年,短篇小说《夏》、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双双获奖。这个殊荣,除了王蒙、蒋子龙而外,女作家当中她独占鳌头。在新时期涌现的众多文学新秀中,张抗抗脱颖而出,成了一个有相当影响的作家。自此以后,虽又写出了《北极光》、《在丘陵,在湖畔》、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早在二三十年代,他即以风格独特,成就卓著的小说创作扬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主要从事戏剧文学创作。他的代表作《龙须沟》与《茶馆》,是我国话剧艺术的瑰宝,后者还为我国话剧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本文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