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前,川边藏族地区的地方政权,从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以后的几十年历史里演变成了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由土司头人、上层喇嘛、国民党政府的联合专政的局面。对诉讼方面的调处上可以看出他们根据各自的势力范围,采用各自形成调处形式进行调处。国民党政府衙门的审理,土司头人的调解,寺院上层喇出面斡旋等,其形式各不相同。本篇根据当时案例的审理情况,如实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挽救西藏地方的危局,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用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实施“倚康治藏”方略。数年间,赵尔丰等人在川边辖境做了许多抗英、拒俄、实边、固藏的工作,深受学界好评。本文专论川边藏区鲜为人知的林事活动,如森林保护、植树造林、漆液采割、纸张生产以及边茶贸易、药材经营等,并指出其在实边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的行政建制中,隶属于四川省雅州府打箭炉厅的川边康区为土司辖地。清末,该区域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建立州县体制。民国以降,历经"川边特别行政区"、"西康特别行政区"和"西康省"的行政建制,直到1950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川边康区一步步从封建王朝的土司辖地转变为现代国家之同一化行政体系中的一个单元。在这一边疆转型的历程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由中央政府委任的流官大规模进入,以取代王朝时期的世袭土司,成为基层政权的领导者。综观这一历程,贯穿始终的线索是国家试图将"土著精英"改造为"国家官员",以吸纳进正式的行政体系的尝试和努力。这种尝试违背了流官制度的根本属性,却成为国家力量进入具有深厚地方传统的边疆地区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就赵尔丰这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说,早年是热中仕途的酷吏,晚节也颇不光彩;但若论到他经营川边这一历史事件,则是应该予以正确的评价和应有的肯定的。本文拟根据手头的资料,对赵尔丰经营川边的史事略加叙述、评论,粗疏挂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年川边藏区政治经济文化改革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比较全面地对20世纪初川边藏区所进行的政治、社会、经济改革的背景、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这次改革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这次改革虽然是由清吏赵尔丰主持并在其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这次改革总体上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对川边藏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其影响也是深远的,赵尔丰不过是历史的工具,执行了历史的使命而已.  相似文献   

6.
土司制度曾是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元代创建,明朝完备,清代衰落,20世纪50年代彻底终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终结了土司制度,具体步骤和措施有三方面。首先,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层面否定了土司制度,自治区政府的建政程序抛弃传统的册封授职作法,土司头人虽在人民政府任职但身份变化。其次,共产党在“走上层”、争取团结及任用民族上层时,也积极培养农牧民出身的干部;新型民族干部成长锻炼,替代旧的土司头人,当家做主,实现干部的“民族化”。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改革”运动,通过民主建政、“‘土’离土”“枪换肩”等,在基层社会消除了土司制度残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正> 改土归流是指清王朝废除土司代之以流官,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清雍正年间,清王朝对土家族土司进行了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土家族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土家族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对于土家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土家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摘要】 清末印茶入藏事件使清政府意识到川边边茶业的危机,进而引起西藏地区的动荡。而川边茶产销区引票泛滥、茶税积欠、伪茶盛行严重制约了边茶业的发展。赵尔丰经营川边之际,号召和动员地方官府与民间茶商组织参与边茶业的整顿,为边茶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有力地抵制了印茶入藏的步伐,维护了西藏地区的稳定,清王朝以茶治边策略再一次得到实施。?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中国土司制度,源远流长,长期存在有其合理性,是中国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建制的合理选择.刀安仁作为同盟会傣族会员,为民主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土司制度的叛逆者,同明也是土司头人的杰出代表.但是,刀安仁在民国初年被捕,不久死亡,其冤案至今仍是一个历史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0.
光绪三十二年(1906),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从巴塘开始,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并经营川边,以救亡图存。其制定的《巴塘善后章程》又称《改土归流章程》,规定巴塘全境土地和百姓归“大皇上”所有,打破了两百余年的地方旧秩序,从根本上保障了改土归流的实施。其中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规定和随后颁发的禁止田产向寺院流动的政令,均是为了尽可能消除或限制旧势力的影响;移风易俗的规定和地方建设则有助于促进巴塘地方新秩序的确立并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改土归流在某种意义上是儒家传统礼治思想在巴塘及川边的实践,同时也凸显了清廷对促进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我们阅读解放后出版的几本关于藏族社会历史著作及其论文,如牙含章同志著《达赖喇嘛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四川民族调查组合著的《藏族简志》(下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七九年第一期载的《十九世纪中叶川康地区的一次农奴大起义》、《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的《赵尔丰经边始末》等,都对同治年间川康地区的工布朗结事件作了论述,提出了不少问题。尤以《十九世纪中叶川康地区的一次农奴大起义》一文(以下简  相似文献   

12.
民国建立以后,青海省政府加强了对青海藏族游牧区的管理力度,其基本方式是任免部落头人,取消部落的治民之权,废除寺院的政教合一体制,重组部落等.伴随着这一过程,青海省政府的行政治理权在藏族游牧社会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3.
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到辛亥革命前夕,由清政府支持,在赵尔丰的主持下,川边藏区次第实现了改土归流。在改土归流的过程中赵尔丰重视“兴学”的思想和行为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如人所知,川边地区在未改土归流以前,藏族虽有传统的文化及佛学,但仅限于喇嘛寺内。即使在喇嘛中,能够诵读经文的也主要是上层喇嘛,一般贫苦喇嘛很难有学习藏文的机会。以被誉为藏区文化古城和宗教文化中心的德格县为例,全县能写会用藏文  相似文献   

14.
雍正朝对乌蒙、镇雄土司的“改流”是在特殊地域与特殊局势下的一次特殊战略决策。其背后的动因是为了清除漠西蒙古对乌蒙、镇雄土司的裹挟,防范西南土司倒戈,威胁清廷统治。与之同时进行的西南其他区域的“改土归流”,是雍正皇帝战略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清廷加强对西南地区直接管理的表现。所以清朝“改土归流”的实质,不是要对西南土司进行大规模裁撤,更非废除土司制度,而是一场军事战略决策与特殊事件引发的对西南地方行政设置的变动。  相似文献   

15.
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看改土归流的进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王朝在南方土司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其目的不仅是加强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直接统治和经济剥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为了减轻土司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痛苦。总的看来,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表现在清政府废除了土司的各种苛派和陈规陋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这都体现出了改土归流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清王朝有鉴于护卫西藏,屏蔽川、滇的急切需要,对川边藏区实行了全面的改土归流。在此过程中,清政府重视开发川边藏区教育,从光绪33年(1907)9月设立关外学务局到宣统3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前为止,在短短的4年时间中先后创办了各种学堂180余所,培养学生4000余名,使川边藏区教育从无到有,得到了迅速发展,被人誉为“教育之黄金时代”。现就清末川边藏区教育的开发略陈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7.
川边改土归流是在帝国主义侵略边疆的严重威胁下,清统治者被迫采取的应急措施。它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声援西藏”巩固西南边防的作用,同时也给川边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一系列的变革,进一步密切了汉藏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为后来西康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与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改土归流相比,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特殊意义。在此期间,赵尔丰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是应予注意的。  相似文献   

18.
一、卓逊土司产生的社会氛围土司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历代统治阶级对民族地区施以“以夷制夷”的专制工具。然而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对国家的统一及本民族自身的发展,曾有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在民族团结、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方面起到的作用则更大。明清之际,在今甘南卓尼、临潭一带是土司、僧纲的多产地带,史籍可考者有数十之多,仅在藏族中历代承袭逾五六百年者有“三土司、五僧纲”。自明而清,以至承袭到民国  相似文献   

19.
刘锦棠是新疆近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率军收复新疆失地 ;力主新疆建省 ,废除维吾尔族腐朽落后的伯克制 ;轻徭薄赋 ,移民实边 ;在新疆广设义塾 ,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教育。他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对近代新疆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识人和用人,都是衡量一个决策者素质高低的基本标志。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之所以经边五年,颇有成效,“使数千里荒野之区,辟榛芜为良田;创建省之规模,成疆圉之重地”,成为“当时昏昏中之昭昭者”,其根本所在,就是他知人善任,其人事思想具有难以抹煞的历史意义,也值得后世的决策者们深思。基于此,本文试就赵尔丰人事思想的基本特点作一浅论,或许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竞争”之类的口号付诸实施,能有一定程度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