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日长于百年》是吉尔吉斯当代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代表作。该作品将深刻的史诗性、哲理性融入其创作的艺术境界,尤其透过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刻反思了在特殊年代的人们生命被异化的悲剧及其成因,深刻地表达了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的《荒原》被公认是一篇难懂的伟作 ,诗中大量神话、典故和文学作品的引用给解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同时大量象征、意象变形和通感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使得诗歌更加晦涩朦胧。本文从《荒原》中体现出来的艾略特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波德莱尔对艾略特的影响、通感的使用和意象的变形粘贴等方面探讨了《荒原》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还乡》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最具宿命论色彩的作品.作者借荒原这一自然意象诠释人物命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作品中的荒原神秘莫测,充满了魔幻色彩,并与人物的悲剧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对作品中人与荒原主题的生态解读,哈代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  相似文献   

4.
拼贴和色彩运动是立体主义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绘画特点和技巧,它体现了20世纪初艺术家们从根本上重新理解世界的要求.对人类零碎生活经验的重新整合同样也是诗人艾略特的美学追求,在《荒原》中得到了完美再现.《荒原》的拼贴手法主要通过剪辑和内嵌材料两种方法来实现;色彩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荒原》的象征魅力.  相似文献   

5.
首先分析了《荒原》中自然生态危机的表现以及《荒原》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危机,随后通过对诗歌中各种代表性人物的分析,指出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才是更深层次的生态危机,最后提出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找到宗教信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最终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6.
《荒原》是特·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许多人认为《荒原》是一部博学难读的长诗,其原因之一是作者通篇用典,大量运用神话人物及复杂的意象来结构篇章。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荒原》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和意象进行分析,揭示西方社会的文明衰落、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7.
针对詹姆斯·乔伊斯小说《死者》中人物所表现的精神瘫痪,参照荒原文学中的荒原思想,分析了作品中的主要的荒原意象:女性在呻吟,男性在哀叹。研究发现这一荒原意象是精神荒原的真实反映,借以唤醒沉睡中人们去开垦自己的精神荒原。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具有内在价值、比其它物种高贵。加拿大生态文学家法利·莫厄特的纪实小说家《与狼共度》揭示了人类的虚伪、粗暴、短视,以及对生态链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指出荒原狼具有爱心、真诚、智慧,能顺应自然规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作品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荒原”诗派是日本战后诗歌的起点,继艾略特的《荒原》之后,对诗歌史中的“荒原”母题又有东方式的贡献。艾略特的《荒原》对一战后的欧洲乃至全人类的荒原(他认为)作了超越其上的哲学思考。荒原的出现被认为是个普遍的轮回,荒原的拯救需要甜蜜的宗教;“荒原”诗派则寻求着自己对二战后日本出现的荒原的一种价值效应。为此他们在荒原中跋涉,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中寻找解脱荒原的路径。艾略特采用的是神话与现实相呼应的结构,“荒原”诗派则运用“物哀怜”的抒情体制结构诗篇。  相似文献   

10.
托·斯·艾略特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几乎是共生关系,将《荒原》研究与他的文学理论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发现这位天才作家的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话语蕴涵与文学魅力。《荒原》是个互文性的文本,在这一文本中,艾略特以重复的手法一方面激活了由《圣经》所开创、约翰·弥尔顿所继承的"沉沦与拯救"模式,弘扬了基督教人文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经典的引用、改写和戏拟在续接传统的同时,又彰显了文本差异,从而使《荒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相似文献   

11.
分析现代主义史诗《诗章》中的"荒原"意象与贯穿始终的"救赎"意识,得出诗中的"荒原"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被人类破坏的自然,也是人类心灵的荒芜。诗中的"救赎"不再是依靠万能的上帝,而是遥远中国的孔孟之道中仁孝治国或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它们或许是拯救当代人走出绝境的良方。  相似文献   

12.
从象征形象创作、时空顺序的错位与跳跃、意识流等三个方面解读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分析了《荒原》新异、独特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丰富的象征意蕴和完整的意象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散文版的《荒原》",菲茨杰拉德以丰富的色彩描写和精湛的象征为读者展示了荒原时代的美国社会:丰裕物质生活的背后是充满绝望和死亡的精神荒原。主要从语义场理论入手,探索色彩语义场与其象征寓意所构成的"荒原"。  相似文献   

14.
论《荒原》叙述视角上的陌生化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核心概念“陌生化”旨在分析现当代文学中“复杂化形式的手法”。而T.S.艾略特的《荒原》可谓是运用这一技巧的杰出典范。通过分析《荒原》在叙述视角上“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归纳了其在叙述视角上采用的各种“陌生化”技巧,如异化视角、全知叙述视角和叙述视角转换等,为解读这部现代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提供一种新的诠释方式。  相似文献   

15.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活状态、婚姻状态和宗教思想等方面入手,在对《荒原》所折射出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艾略特创作《荒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总需要一些哲学和美学思想来支撑。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荒原》的发表给西方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荒原》引用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运用了大量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使之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使用的现代主义手法实际上是他对于“知识”和“经验”的认识论哲理的诗化反映。他使传统与现代交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促使人们在荒原上进行探索,以求现代精神危机可以得到解救,他的作品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陌生化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诗歌《荒原》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该诗歌的难度。艾略特在《荒原》中主要采用了两种陌生化手段,一是寓其意于神话故事,二是寓其意于宗教故事。艾略特借助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中描述的世界生动描述了一战后濒临崩溃的荒原式的西方文明,表达了他对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忧虑。探究诗人在《荒原》中引用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的真意,可以突破陌生化手法给该诗歌设置的理解障碍,让读者在欣赏该诗歌形式美的同时准确把握该诗歌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8.
值我校110年校庆来临之际,《陕西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分别刊发庆祝我校110周年校庆专版文章。10月12日,《大公报》刊发了名为《自强不息天行健公诚勤朴地生辉——纪西北大学建校110周年》专版文章。10月13日,《光明日报》第5版专版刊发了题为《西北大学:百年学府再铸辉煌》一文。10月14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戏剧派一直延续并发展到近百年后洪升的《长生殿》。洪升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谕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热闹的《牡丹亭》”。《长生殿》的第一出开场[满江红]不仅为该剧的主旨,而且总结了从《牡丹亭》以来近百年的浪漫主义传奇剧的特点。洪升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是“玉茗堂派”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也来自于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20.
陈培湛副教授的学术专著《电影美学教程》出版电影问世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已经成为20世纪对人类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门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较,电影艺术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性。最近,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培湛撰写的《电影美学教程》,就是一部研究电影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