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军平 《唐都学刊》2007,23(6):72-77
杨伟名是我国杰出的农民思想家,堪称市场经济之父。早在20多年前,他就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期的经济思想,理论水平之高在时人中是十分罕见的,诸多万言书难以望其项背。而陈述之坦率、行文之从容、语调之平实、语言之练达、比喻之生动、观察之细腻、态度之理性、意见之尖锐、问题之逼近、判断之准确、思想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2.
正缔造传奇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以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迅速成为青岛的新核心。新区处处彰显出空间格局之美、蓝色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宜居环境之美、幸福生活之美、人文精神之美。新区钟灵毓秀,聚天地之精华,凝山川之灵气,山峦树木丰茂,万物灵动欢乐。从2014年6月3日获批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成果丰硕,地区的GDP总量位居国家级新区前三强,东方影都、70公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民本思维与古代民本思维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根洪 《学术交流》2004,(11):23-27
由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截然不同,决定了现代民本思维从根本上超越了古代的民本思维。这种超越性体现在现代民本思维与古代民本思维具有着七个方面的根本区别上。即人民之"民"与臣民之"民"的区别、自本之"民"与神本之"民"的区别、主体之"民"与客体之"民"的区别、本体之"本"与工具之"本"的区别、发展之"本"与生存之"本"的区别、政治之"本"与经济之"本"的区别和法治之"本"与人治之"本"的区别,从而使现代民本思维具有了全面性、普遍性、必然性、内在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而古代民本思维具有的只能是片面性、特殊性、偶然性、外在性、局部性、多变性的特点。可见,现代民本思维比古代民本思维更彻底,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本思维。因此,只有现代民本思维,才是符合今天时代发展要求的主导性政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周生春  明旭 《浙江学刊》2003,(1):166-171
本文首先探讨了春秋时寿梦至夫差七代吴王的墓址 ,指出   吴之蛇门外大丘、筑山北塘、胥女大冢和蒲姑大冢分别为寿梦、诸樊、余祭、余昧之墓 ,王僚、阖闾、夫差之墓分别位于吴之狮子山、虎丘和徐枕山。文章又在梳理考订越王世系的基础上指出 ,句践至朱句四代越王之墓应在琅邪 ,翳之墓在句容大横山下 ,翳以下诸王之墓均应在吴地 ,蒸山 (真山 )南面夏驾大冢应为无余之或无 弓 一田一田一 之墓。  相似文献   

5.
正开宗明义:书法者,章法、技法、笔法、墨法也;道者,一阴一阳之谓也;阴阳者,宇宙、时空、能量之对立统一也。一言以蔽之,书法之道、之妙、之境界,在于书法之形神、主次、大小、奇正、疾徐、刚柔、黑白、浓淡、轻重、方圆、起止,等等,和谐共生,对立统一,移形换位,变化无穷。  相似文献   

6.
正每当余步入崇山峻岭,或面对海洋江川,或仰望无垠苍穹,或俯首苍茫大地,一种莫名的激动与震撼便油然而生。面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宇宙的深邃神秘,尤感人类生命之渺小、世人逐利钓誉之荒诞、世态人心之炎凉、人性精神之失落,突有鼻酸悲恸之凄。余欲把内心感受抒发于纸素,况心力不济,却也示己天人合一之轨迹,脱开臀部观其胎记,展现一个赤裸之  相似文献   

7.
“誓”作为一种文体,生成于原始宗教祈祷神灵的仪式。先秦“誓”体根据所用礼仪场合的不同,分为祈祷之誓、军旅之誓、会盟之誓、私人之誓、假道之誓、约剂之誓和悔过之誓等多个类型。各种“誓”体的内涵和仪式虽然不同,但其文化功能是一致的。“誓”之行为,是在神灵的监临下限制起誓主体的随意行为,建立、规范、调节人神关系、人际关系,以达到维持和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誓约行为中蕴含了丰富的契约精神,包括神灵信仰、对等原则和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8.
潇洒马     
正纵观历代画马名家之作,无论是韩幹、曹霸,还是李公麟、赵孟頫,皆为工笔细写,至清末任伯年始兼用小写意法点染画马。至于用大写意笔墨画马、痛快淋漓挥洒自如而形神兼备者,惟有徐悲鸿始能此。年轻时的徐悲鸿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己极矣……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并亲力亲为赴法留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两方面,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理论中“神”的意义。哲学中的“神”有主体,客体之分,客体之神为“自然之道”,主体之神是人之志、气、性、情、欲的综合体。哲学之“神”首先被引入绘画理论,接着由刘勰引入文学理论,强调主体之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自唐以后,文学艺术的审美注意凝聚于客体,主体之神由“意境”、“象外”向客体转移,从“诗而入神”实现主体之神对象化,这就是主、客体“神遇而迹化”,创造出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的内涵、性质、原因、答案等。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学者们主要研究了问题本身、学校的内涵以及杰出人才的定义等内容。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性质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这一命题本身的真伪性、"钱学森之问"和"钱学森之陈"的同一性等内容。在探讨"钱学森之问"存在的原因时,学者们主要考虑传统文化、哲学与意识形态以及教育体制等因素,由此提出改进传统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改进高等教育哲学和创新思维方法,引导国家政策和营造社会创新氛围,改革教育体制和设计具体制度等解决措施。未来,"钱学森之问"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大体包括三个方向:"钱学森之问"的真实内涵与延伸内涵,"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分类与量化研究,"钱学森之问"的解决路径与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老龄化发展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之重、困难之多、压力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地发展养老服务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2.
朱罡 《社会》1989,(10)
《天演论·导言十七·善群》说:“世治之最不幸,不在贤者之在下位而不能升,而在不贤者之在上位而无由降。”“不贤者之在上位”何以“无由降”呢?“门第、亲戚、援与、财贿、例故,与夫主治者之不明而自私,之数者皆其沮降之力也。”“譬诸重浊之物,傅(辅佐)以气脬(尿泡)木皮;又如不能游者,挟救生之环,此其所以为浮,而非其物之能溯洄凫没以自举而上也。”“使一日者,取所傅而去之、则本地亲下,必终归于其所。”那么,  相似文献   

13.
龚晓康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2,(3):73-82+168-181
学界依王阳明“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等说,形成了意义论、价值论、感应论等观点,而对阳明“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之说则甚少留意。“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表明,“物”为心、知、意、身之聚集,并构成了源初的存在场域:本心之感应而有良知之明觉,良知之明觉而有意识之发动,意识之发动而有事物之呈现,事物之呈现而有身体之感触。这种身—心—意—知—物所共同构成的源初场域,即是物之“自体”;经由意识之对象化而为身体所感触者,则为物之“现象”。而基于主体间性的作用,“物”也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意识在自我象化的同时往往存在着小我的执着,遂使身—心—意—知—物的源初场域破裂,“物”成为外在于人的存在者,而人亦为外物所役使。故而,格物的重点在于诚明工夫,物来顺应而不为物所役,最终回归源初的存在场域。究言之,阳明所论之“格物”,超越了单纯的事物认知而成为道德的工夫,“不诚无物”说也就获得了存有论的阐明。  相似文献   

14.
我国语言艺术的灿烂群星中,演讲是闪烁光辉的一颗。当地球上大多数国家还未形成自己的文字和历史时,我国已出现了卓越的演说家。他们运用口头语言的表达艺术,阐述政见、鼓舞士卒、宣传学说、聚徒讲学……。荀子曰:“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  相似文献   

15.
<正>朝阳可谓是石头的天地。朝阳境内已发现的鸟、鱼、植物等古生物化石年代之久、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保存之好、价值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因此朝阳被称为"中生代庞贝城"。作为化石之都,朝阳还有被称为有机宝石的木化玉和因战国时期就走红而得名的战国红玛瑙远近闻名。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回答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问,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科学回答了人民之问,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回答“四个之问”的过程中,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王鹭 《青岛画报》2011,(10):98-99
兰有"王者之香",灵动秀丽、高洁素雅,历来多有文人雅士颂咏,以其为品格高尚、含蓄大美之象征,近日更得藏家之青睐。三生缘爱兰久矣,堂内奇石艺品间总有几株兰花,有书家撇叶之爽利,更兼幽香怡人,见之神清气爽,嗅之超凡脱俗。兰既雅,岂可以俗器配之?三生缘深知其道,日前,经专家鉴而定之,求得几件老紫砂盆及青  相似文献   

18.
张保宁 《唐都学刊》2011,27(3):119-120
诗、书、画三者,乃中国文人浸润灵魂之芳泽,亦是其抒写性情之才能,更是其艺术心智之结晶。凡为文人,诗、书、画之三技者,或擅其诗,或擅其书,或擅其画,诗、书、画三者兼而得之者,可视为通才——艺术创造方面的通才,而非今之所谓学问家者流所提倡的通才。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5,(12):5-9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法解读中国梦的基本蕴涵,它应依循、并践行着生态之梦助成生态文明、廉政之梦趋向政治文明、民生之梦蕴含制度文明、法治之梦诉求法治文明、人权之梦追求人类文明等基本思维逻辑的持续展开;让法治成为信仰,让文明成为常态;在法治实践中,中国梦是生态的更是人文的,它是政治的更是民生的;这一法治之梦的愿景是接地气、可持续、能长效的,它的实现关乎民生之本、政体之基、生态之源,具有实在的法治价值和践行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古典戏曲家看来,戏曲是“以离合之事,抒悲欢之情”。离合之事,是叙事;悲欢之情,是抒情;叙事得小说之筋骨,抒情取诗歌之精神。因此,古典戏曲与诗歌、小说之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