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蒋卫菊 《经营管理者》2013,(26):291-291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它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对降低农村人口就业压力、带动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城市化过程中也必然出现一系列问题,只有使这些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才能顺利推进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大陆目前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行政区,都安县位于广西最贫困的岩石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本文主要是对都安县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就其各个产品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市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咨询》2005,(11):17-19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2004年中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城市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7%.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化率从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04年的41.7%,11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5%、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6%都来自城市.  相似文献   

4.
<正> 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是人口、资源、财富和信息的高密度载体,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动力源。加速四川城镇等级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是四川迎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中国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即农村剩余人口主要向建制镇和中、小城市迁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明这一发展方式转变,可以继续保持城镇化率维持在每年0.8%左右的高增长速度,加快解决农村人口迁移落户问题;可以化解大城市及其城市群人口严重“超载”带来的环境污染等城市环境质量问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建制镇和中小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平稳较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心—外围理论是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重要的分析框架。本文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传统的中心—外围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四川省攀西中心与外围地区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结构特征。在探讨了中心市域与外围县域、主要与次级中心、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人口聚集与生态环境几对基本关系后,提出了针对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几条思路与对策,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聚集人口;融合生态文明理念,走绿色可持续城镇化道路;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地区综合竞争水平;加大对外围县域的支持力度,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2004年中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 城市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7%。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化率从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04年的41.7%,11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5%、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86%都来自城市。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中国政府一贯将城市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第三产业逐渐崛起.第三产业的领域覆盖性很广,关乎国计民生,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郑州市为例,深入分析其第三产业发展概况,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郑州市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加快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步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看。劳动者首先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然后由第一、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看。随着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将相对地和绝对地增加。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需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本文通过探究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互动关系,从而提出加快我国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市制的变迁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建国以来市制发展历程及得失1-行政建制的分合市是城市型行政单位,是人口密集的聚居“点”上的行政建制,其居民主体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市民(即非农业人口),这是世界通例。在民国时期,中国在这一点上与世界各国并无不同。1949年以后,最初实行的市制基本上延续了民国的体制;后来,随着城市郊区的扩大,市领导县,地市合并,整县改市,建制市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广域型行政建制;最后,人口密集的聚居“点”上的行政建制反而不叫市而改成了其他的建制名。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曾在其管辖的根据地规划和设置过…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方式能否促进产业持续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加快转变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式,注重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发展第三产业是各级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该文分析了莆田市涵江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浙江省1978-2007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总量以及人均GDP、人口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虽然浙江的产业结构变迁符合结构演变规律,但目前浙江的结构转换滞后于总量增长.虽然目前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且超过其份额,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且人口的增长将加速这一进程.因此不能盲目扩大第二产业,应着力提高其产业竞争力.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比例还是就业比例均随着人均GDP及人口的增加而提高,且具有最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应大力发展,同时还应处理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区街集体经济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一、充分认识第三产业在区街集体经济中的重要位置区街集体经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建设 ,已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实力。目前随着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 ,区街集体经济正处于重要的十字路口 ,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在实践中 ,笔者认为区街经济发展的出路在第三产业 ,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第三产业。首先 ,从区街经济的特点和现状看 ,区街企业具有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专业技术人员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了广东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GDP和就业情况,借用三大产业间的比较方法,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考察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比例结构,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是否合理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差异指数V,用以测度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偏离l的变动趋势。最后对广东省第三产业结构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运用时间序列理论,分析了浙江省国际旅游的就业效应和收入效应。其中,协整模型检验表明,浙江省国际旅游创汇与第三产业收入、就业人数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说明国际旅游对第三产业和就业人数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短期内浙江省国际旅游创汇收入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而非收入的格兰杰原因,但第三产业收入而非就业人员数是国际旅游创汇收入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1982-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采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对广东省人口城市化对就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进行动态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化有利于就业结构的演进发展。城市化对就业结构影响体现在第一产业的长期负效应,第三产业的持久正效应。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第三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推动力。作为洛江区的经济中心城区,万安街道经济存在发展水平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分析万安街道第三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洛江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有效优化经济发展结构。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考察了成都1985-2008年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长期动态影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互为双向因果关系,其相互促进;在短期内,随着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促进城镇化率进程的发展。从方差分解结果可以得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对城镇化率的贡献度相对比较大。  相似文献   

20.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义乌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尤其是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扩大。本文旨在通过对义乌市第三产业的分析,揭示出义乌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