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对旧哲学的突破首先是方法论的突破张义生唯物辩证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上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进行考察。本文采取的是后一种方法。它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前提王长里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这是大家熟知的。但着眼的是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往往忽视了他的社会历史观对唯物史观形成的重大影响。在黑格尔晦涩思辩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思想发展与世界历史...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但是,不是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也不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78页)。什么是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的新东西呢?是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其中唯物史观是当时科学思想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主客体辩证法、实践唯物史观合一的实践哲学体系,标志着马克思实践哲学创建的完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在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及其整个体系架构,对于我们今天,返本开新、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1985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山大学叶汝贤副教授编著的《唯物史观发展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研究的一项丰硕成果。一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专著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这个哲学基础之上的。研究这个理论,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唯物史观发展史》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阵地,但又不落旧套。它对唯物史观理论从动态上作了系统的研究,把唯物史观理论放到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历史中加以考察,从而对一百四十年唯物史观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实践观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理解,体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不同理解。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辩证法,这种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把这种既唯物又辩证的一般世界观应用于各个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现、认识论和历史观(唯物史观);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  相似文献   

7.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就立足于存在主义哲学对苏东哲学体系中的唯物辩证法展开了批判,并在某种程度上对辩证法进行了重构,其代表人物是萨特和梅洛一庞蒂.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辩证法既不能适用于自然界,也不是纯粹的客观规律;辩证法有其限度,一方面,现实的历史规定了辩证法的界限,另一方面,我们只能在主体的历史性—在世性生存中重构辩证法.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传统唯物辩证法存在的问题,其对唯物辩证法的修正和改写对于我们今天重思唯物辩证法也具有较大的启发性.不过,借助于阿尔都塞的理论逻辑,我们发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所建构的辩证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人本学和主体哲学的地基,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拯救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被马克思恩格斯指认为"真正的实证科学"。但是,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成和构成中,哲学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替代的。唯物史观阐述现实的起点是经过唯物主义中介后的"我思",因而其作为起点的必然性和确定性得到了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的支持。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唯物史观提供了考察社会历史的方法和整理资料的概念框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提出了主观自由与客观自由和解的时代使命,这一使命也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并使之成为唯物史观考察的终极目标。反过来,此目标也赋予唯物史观以批判性。因此,唯物史观并不是对于社会历史现象的单纯经验总结、描述和抽象,而是基于哲学所形成的对于经验的人类社会历史及其产生过程的概念式掌握。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究竟是它的体系还是方法?这个问题历经多年的讨论而至今难有共识.五、六十年代以前,国内持传统观点的学者大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与方法.所谓观点指的是世界观、宇宙观,进而至于人生观;所谓方法指的便是辩证法以及它在自然、历史和人文科学中的应用.其实,观点和方法是贯通的,其实质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它既是根本的观点,也是根本的方法,把它运用于研究作为总体的自然,就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把它运用于研究作为总体的社会和历史,就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依次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观、认识论和伦理学等等.在旧版以及后来稍稍改进了的教科书体系中,上述内容一般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为了和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区别开来,在这一部分不得不加大份量地介绍一般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取材主要来自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及《哲学笔记》中的有关部分;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由于在这一部分中强调为现实斗争服务,因此在基本历史哲学理论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料吸收和阐发得极为粗浅,大大损害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批判性;再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这一部分在强调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同时虽然也突出了实践论,但由于实践范畴仅仅在认识论上被强调,而没有首先在社会存在论上被强调,因此历史中的主体--客体辩证法就未能纳入认识论的视域而获得充分的表述,结果就使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逻辑学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不能真正地统一(同一)起来,从而大大地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正> 1988年7月,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在广东省江门市举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围绕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再认识的问题,与会代表解放思想,各抒己见,展开自由争论.一方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僵化的理解,进行了批评性分析,指出这是当前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深入研究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就如何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新见解.在会上,笔者谈到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多样化的哲学体系,从结构上看,它包含着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在近现代世界哲学史上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但是,自从恩格斯揭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以来,论者多认为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是革命的,其哲学体系是保守的。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在这里存在着一个尖锐的矛盾:内容和形式只有对立,没有统一。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不是对立的统一,是违反事物存在的逻辑的。本文一反百年成说,揭示出这个矛盾。它指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由辩证法构成的,其辩证法势必扩展为哲学体系,二者有机地结合为统一整体,是一致的;其辩证法和哲学体系都具体有二重性,都有革命方面和保守方面,这正是黑格尔辩证法和体系一致性的表现。文章进而指出,过去人们之所以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有革命而无保守性,其哲学体系有保守性而无革命性,是因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革命地改造过的辩证法看作黑格尔的辩证法。因此,我们要:认识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体系的一致性,必须区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史研究自胡适开创以来。成为哲学家们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基础,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中国哲学史.进而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冯契对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突出贡献就在于,他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新定义中国哲学吏。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进而建立起了独具个性的中国哲学史观。  相似文献   

13.
李达的《现代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启蒙传播时期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它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释,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表述体系,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创造性的探索,赋予唯物史观以广阔的理论视野,深刻地体现了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不但是当代中国理论界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和课程教学面临的难题。缺少整体性研究不但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不能形成一个总体的把握,而且使得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地位和研究现状出发,我们认为只有首先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最终突破。对于以下四个理论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不但有助于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整体性的凸显,而且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总体把握。第一,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相互统一关系。第二,人的观点、实践观、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三者的相互统一关系。第四,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思想是一个博大的体系。就他的哲学来说,是中国旧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峰。王船山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传统,批判了唯心主义--特别是宋明理学唯心主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形而上学作了批判,创立了一个新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可以说,他把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在若干环节上、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起来。当然,他的哲学也是有很多缺点的:(一)缺乏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费尔巴哈论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诞生的标志,因为它彻底摆脱了费尔巴哈,确立了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费尔巴哈论》则是恩格斯晚年为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这两篇著作,论述了一个极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一切旧哲学体系的区别。其他经典著作,如《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是批判其它哲学体系的产物,因此亦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通过“实践”的概念完成了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彻底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既看成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体”(具有本体论意义),又看成是检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否“统一”的标准(具有认识论意义),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变革.从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的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出发,通过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能动地改变世界和改变自身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人自身的异化物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认识论的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上,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已经成了当前哲学研究中,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同意借口突破旧唯物论的反映论,而违背唯物主义的某些论述;也不同意借口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而否定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我们认为,在认识论的主体—客体问题上,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相似文献   

19.
人、生态、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中心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了以往旧哲学的思维范式,始终把“人的问题”作为其学说体系得以成立的立脚点,形成了以关注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路径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哲学体系。其中,伴随着以工业文明为开端的现代文明的进步,生态问题也逐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当代视野中,重新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应围绕人、生态、发展这一主旋律,才能够更好地在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不断把握其新的时代意义、彰显其新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20.
"体系哲学"作为旧哲学的代名词具有本质主义、结构强制和"终极真理"的共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革命性地颠覆了"体系哲学",建立了始终面向现代世界历史,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可开放的哲学体系;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是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廓清"体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