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不包含人文主义精神 ,加之排斥科学技术 ,致使中国教育至今留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严重不足的痕迹。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引进了科学教育 ,但受“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思想影响 ,强化了科学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 ,分离和削弱了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 ,必须在我们的教育中充分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而同补 ,发展教学工具的合理性 ,淡化工具主义倾向 ,加强人文主义导向 ,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源远流长。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受西方影响,当代中国人文主义蓬勃兴起,但仍存在两大现实疑窦:其一为中国传统思想如何与西方人文主义相融合;其二为科学、物质的不发达与反科学、反物质压迫而提倡人文主义问的矛盾。对传统官本位遗毒的批判和以人文主义科学观为代表的西方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吸收,是当代中国人文主义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造 ,较深层次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更新。文章通过论述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重新研究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及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 ,从而说明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 ,应坚持科学精神 ,才能完成社会文化形态的全面更新  相似文献   

4.
1.中国面临的现代化使命,使人们不能不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反思中,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看法,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类见解大都从儒家思想中寻找自己的根据。某些海外新儒家也持类似观点,象杜维明先生即是。儒家学说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又以孔子的思想为发端和内核。因此,考察孔子思想的性质,对于反省和估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人文主义和孔子思想之间,不仅具有地域差异,它们一个  相似文献   

5.
黄玉顺同志主编的《追寻中国精神丛书》,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6月出版。本丛书由《中国之伦理精神》(林存阳、刘中建著)、《中国之民主精神》(张小平著)、《中国之科学精神》(鞠曦著)、《中国之自由精神》(黄德昌、黄玉顺等著)四大分册组成(黄玉顺、林存阳、张小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九七级博士研究生),约80余万字。作者分别从伦理、民主、科学、自由四个层面,运用“二重分析”法,对历史加以文化反思,以寻求其“现代性”之根,从而探讨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化的出路。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根植于其自身的传统,唯有如此,才能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指导 ,以对传统宗法性宗教的考察为基点 ,以孔子创立的儒学宗教理论体系和儒家基本经典为依托 ,以人文主义为主流 ,以有神与无神为两翼 ,充实当代新儒家宗教观的内容 ,探索儒学传统思想宗教性的内在发展规律 ,寻找儒学宗教性的人文主义精神与世界宗教文化的共通性和结合点 ,凸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当代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中国原始儒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三个方面,其精神蕴涵十分丰富,不仅奠定了中国人文主义传统,对传统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与当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颇多相通。科学地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对于推进现实社会文化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立的实质是 :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为惟一的文化模式并以之改造其他文化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以人文主义“规范”科学主义。二者各有其合理之处 ,亦存在偏颇。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即 :科学精神是人文主义 (精神 )的基础 ,人文精神规范科学精神。在深刻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 ,而更重要的是 ,马克思主义在人文层次 ,是关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教育思想 ,影响、制约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与现代教育的民主观念相去甚远 ,阻碍着现代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厚实 ,科学精神薄弱 ,影响到中国现代教育张扬科学精神、培育创造能力的文化氛围不足 ;传统文化中尚德、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 ,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地位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具有积极作用。因而应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 ,抓住属于未来的精华 ,变异为新文化的成分 ;抛弃传统文化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负累 ,使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 ,加速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语境中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命题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发展思路。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可围绕以下三重维度: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激活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基因,进而对之批判性继承和反思;二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注重对现实的关照,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三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在吸收外来文化思想精髓和有益养分基础上进行创新。新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加以理解与阐释,对于当下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维柯是18世纪意大利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其历史哲学、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思想在世界近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维柯《新科学》中的民政世界、诗性智慧和天神意旨这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人文主义思想。维柯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开创了人文主义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物质生存条件的改善,也意味着人的文化创造和人类精神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中国现代化则不仅要关注于构筑传统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即人本精神,而且要发扬光大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人文价值即和谐精神。只有这样,中国现代化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胡先骕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国学家,他本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双重追求,对历史进化过程中的人性异化趋势始终保持警觉.他强烈反对胡适等人鼓吹的全盘西化论,和以西方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以白话文完全取代文言文的主张.胡先骕主张审慎对待传统文化,批评文学革命倡导者对待传统文化的偏激之举,主张吸取传统文化之精髓,弃其糟粕,融合古今中外文化,建设中国之新文化.在与激进派的论战中,胡先骕凸显出他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致力于人的素质提高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师现代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 ,需要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我们必然要受到传统的制约 ,要面对传统与现代这一带有根本性质的矛盾冲突。从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的角度 ,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教师民主观念和创新精神培养所产生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以对今天的教师有所启发 ,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宋明理学是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的产物。这一文化融合模式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吸收现时代的先进文化,对自身的形式和义理进行现代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精神导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精神传统与全球化尊重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即重个体自由的精神实质颇有差异。中国要适应全球化,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借鉴西方文化重个体自由的文化精神以革新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精神传统的弊端。中国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是为现代化服务的,所以必须遵循如下的基本精神导向:有分析地吸收优秀外国文学所体现的重个体自由的精神以革新中国文化重群体而轻个体的精神传统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组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匡亚明教授的夙愿。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以新时代的目光,描述“自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五百年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结构以及二百余位传主对中国思想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揭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展现学术界对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作者对“华夷之辩”、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人文主义精神等方面的新鲜见解。其最终目的是使之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正处于由前现代化向现代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区域化向全球化的转型之中,其核心是由前现代化向现代化的转变。因此,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社会转型的总体视野中加以审视才能确定其良莠,抽象地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在方法论上是不可取的。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的封建性、保守性、封闭性既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也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启动之后的社会发展。中国要顺利实现社会转型需要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须拒斥一切形式的“体用”说,要立足于中国和现代,面向世界和未来,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具体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注重和谐的思想和忧患意识,儒家的群体意识及义利观中包含的义利统一的思想;西方文化中包含的对主体性和人的价值的高扬、对待外国文明的开放精神、对个性的肯定和对个体权益的认同,以及合理的经济伦理观念,都值得我们认真吸取。在有机融合中西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转型期需要的、既优越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优越于西方现代文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史导论》的评述,揭示了钱穆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的贡献:建立的一整套人文主义特色的文化观和方法论;从中国固有的地理及气候环境出发.探讨中国文化、文明起源的背景和历史演进的阶段;突出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的融和精神;尤其是在中西文化史比较方面,反对不加分析地把中国文化传统与性格的不同,看成是一古一今之别,反对以西方文化模式剪裁中国文化,阐述出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藏书文化源远流长 ,绵延至今 ,极大促进了中华传统文明的延续和发扬。而其中贯穿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精神内核———人文主义精神 ,可以概括为“仁人爱物” ,它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