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文法自近代以来,其自身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首先是对成文规财确定性的绝对强调,接着,自由法的思想代替了“概念法学”.而后现代语言分析哲学勃兴,从而使法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得以正视.本文在分析成文法演变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法制建设中的成文法思想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再论法律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文法是为了防范人性弱点而设计的 ,是现代社会法律的主要存在形式。成文法在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的优点的同时 ,也具备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要克服成文法律的局限性必须实现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的结合 ,法律原则在法律中的兴起是实现这种结合的最佳途径。另外 ,法律原则的效力包括效力范围、合法性及拘束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理论诠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理论诠释武树臣法律样式是法律实践活动的宏观程序,有判例法、成文法、混合法三种类型。中国的法律样式经历了由判例法发展为成文法,再由成文法发展为混合法的“否定之否定”式的漫长历程。自西汉到清末,中国法律样式的总体面貌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  相似文献   

4.
董玉庭  董进宇 《北方论丛》2007,25(6):139-144
成文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包括: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滞后性等。这些局限性是以语言作为成文法载体而产生的内在的无法靠自身力量完全克服的法律障碍。成文法的局限性之根源在于法律承载着人的多元的价值追求。多元法律价值选择之间存在着冲突,成文法的局限与这种冲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5.
吴锦标 《东岳论丛》2005,26(4):154-157
诚信原则是贯穿民法始终的,在民事活动中是维持民事主体利益及社会利益平衡的行为准则,同时亦是立法、司法活动的准则和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依据。该原则之模糊性授权法官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由裁量权,其衡平性则授权法官灵活变通适用现行法律的欠缺性规定,二者构成了诚信原则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理论根基,从而为该原则在司法审判中的较高位阶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明证。  相似文献   

6.
法律是如何发现的--国际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法在法律的发现上兼采了成文法与判例法的方法,具有突出的特点。本文在分析成文法与判例法在法律发现上的特点以及国际法在法律发现上的特点,指出在我国的法律建设过程中,在法律适用和法律发现上应吸收国际法在这一方面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7.
李玉洁 《中州学刊》2007,(1):187-191
郑国在产生第一部成文法的同时,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郑国的成文法是为了维护诸侯国的统治,是为诸侯国排忧解难的;而"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是反对诸侯国统治的,所以"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的倡导发起者邓析子遭到郑国统治者的杀害.春秋时期的郑国出现我国第一部成文法、"悬书"和狱讼辩护制度,是在郑国经济的繁荣、民众思想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古代蒙古族法律与法医学杨选第古代蒙古族法律,经历了习惯法时期、成文法时期直至法典日益完善时期。公元9世纪初──12世纪末,是蒙古民族用习惯行为规范调节和约束人们社会活动的习惯法时期。①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帝国到13世纪中期,是成文法《大札撒》...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们认识或立法技术的不足,成文法总是存在规则的漏洞,法律原则是克服成文法这一局限的工具。在成文法的背景下,法律原则的适用要满足二个条件,一是事实条件,即个案裁判事实存在规则漏洞;二是推理条件,即法官必须经由一个说理性的"更强理由"的论证过程,来解释为何某条法律原则可以作为个案裁判的依据。法律原则的适用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律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与社会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法律形式分类中习惯法与成文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过程中也会涉及到正确看待和合理运用社会习惯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对习惯与习惯法、习惯法与成文法以及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良好习惯等关系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法律有不同的规则表现形式,最突出的是普通法与成文法二种形式。法律所采取的形式往往有相应的思想背景,与特定的传统思想相联系。正是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作为行动规则的法律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如古罗马法的发展深受斯多葛主义的影响,罗马法学家很少有不是斯多葛主义...  相似文献   

12.
雷沛鸿教育法律思想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教育家雷沛鸿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期间,曾接受了美国法学家庞德的社会学法学学说.雷沛鸿教育法律思想就是以庞德社会学法学为主要渊源,在他的教育论著和教育实践中都深深地反映出庞德社会学法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庞德看来,历史上各种法律哲学和法律思想存在着一个一般性的思想谱系。据此,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理论通过对19世纪历史法学派的直接批判得以转出,同时,其理论的最终建构也是对当时社会历史情境的回应和对各种外部思想资源的借鉴和吸收。庞德社会学法学理论的建构路径可能的启示在于,在建构中国当下的法学理论中或许可以寻求到一条相似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法学方法论为法学理论的重要分支,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涵盖法学的基本内容、成文法之构成、事实判断、法律适用与解释、法律漏洞与法律续造等基本问题。根据目的之所需,良好的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础,对于法学的知识梳理与脉络认知,离不开法学方法论。鉴于学界对法学研究之中居于关键地位的法学方法论仅有感性上的认识,并未深入法律实践尤其是部门法实践之中,有必要回归法学方法论的基本文本,研究卡尔·拉伦茨的名著《法学方法论》一书,概要梳理法学方法论的基本知识,为法学研究尤其是法教义学研究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5.
解释法律何以可能,即如何能够良善地解释法律.文章尝试从分析“解释法律”和“法律解释”的区别与关联入手来认识“解释法律”的内涵,观察解释法律活动的现时境况,揭开“解释法律”的面相;秉持“法律是一项解释活动”的整体观念来寻找良善地解释法律的方式,以法律理解与法律解释之间何以能够顺畅循环作为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经由对法律理解和法律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现实关系的探讨,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时间间距、空间间距和心灵间距,最终通过对这些间距状况和存在原因的分析,在哲学解释学的理论中寻觅跨越这些间距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界对法律共同体的考察常常局限于宏观描绘.对不同法律职业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他们面对同一个法律纠纷的世界,但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对纠纷世界的关注点和理解方式都不同.而法学教育则是法律共同体的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语言哲学是理解哈特法哲学思想的核心,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哈特的法哲学思想有着若干思想会聚.本文主要运用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家族相似"和"生活形式",阐发了哈特法律理论背后深刻的哲学基础,揭示了哈特为反对法学中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所作出的智性努力,为更好地把握哈特的法哲学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关于法学属性的前提性认识对于法律思维的进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更多地强调法学的科学属性,那么在法律思维的过程中就会更多地坚持形式主义思维的进路,倾向于对法律规范进行客观性的解释,并将解释结果通过三段论推理运用于案件,其关注的是法律的可预测性和确定性的实现;如果认为法学更多地是有关价值性问题的学问,那么法律思维就会倾向于关心法律的价值性和实效性以及案件实质正义的实现,旨在通过发掘、寻找有关的资料、论据以确证结论的可接受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法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世伦  付池斌 《东岳论丛》2006,27(2):179-184
现实主义法学,是美国极其重要的法学理论,从它一诞生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对美国的传统法学思想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法学思维范式:从关注“书本上的法”转向“现实中的法”;从关注法律规则的作用转向法官的司法活动。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战后新法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美国的现代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经济分析法学、批判主义法学、后现代法学和“新公法运动”都仍然闪烁着现实主义法学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语言分析哲学的兴起和以此为基础的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整个人文学科形成强烈的冲击,对法律的最显著的影响就是提出了法律具有不确定性这一命题。它对法律的概念、内容、范围,法律制度的结构,法治的内容与意义及其与人治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回答,这对各国的法制,特别是成文法国家的法律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