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践证明,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迄今为止,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象我们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迫切需要我们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全力以赴地予以解决。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下,创办农村综合性实验学校,势在必行。一湖南省风凰县第一民族中学,就是这样的一所农村综合性实验学校。它的创建,不仅适应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与要  相似文献   

2.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其中农村教育改革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强化农村教育改革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有效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3.
农村教育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30年来,川渝地区的农村教育改革经历了先行探索、大力推进、曲折探索和重点突破四个阶段。作为一个典型样本,川渝地区的实践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大致历程和行动逻辑,也为下一步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和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农村高等教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解决农村贫困的核心战略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呼唤农村教育改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呼唤农村高等教育发展;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不是梦;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对策五个方面,论述了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由之路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决定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出现了种种错位现象,为此必须从农村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实现义务教育目标为纲,统领体现"农"字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等多元化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理论呼声迫切而强烈,而行动却步履蹒跚。实际上,这股农村教育改革的浪潮,是由政府号召及教育工作者从宏观和长远目标考虑而掀起的,并非来自绝大多数农民对现实生产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这就难免事与愿违。为此,研究农村教育不能论甘忌辛,我们必须思考农村教育改革的阻力问题。这种阻力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到底,一切则在于落后的乡村传统文化,即潜在于农民的生产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中的消极因素,它与农村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7.
略论农村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的巨大成就同样令世人瞩目。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农村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农村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中的最薄弱环节。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是解决我国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农村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农村的办学方向。切实地来一个战略性的转变,要从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本地培养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这就从指导思想上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办学的任务和要求。我县作为省市教育改革的实验区,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战略性转变,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现结合我县经济与教育发展实际,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当前农村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向前发展,但总体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诸如农村教育政策、经费、办学条件、教育结构、师资等。为了推进农村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必须从农村教育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入手,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0.
农村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改革则是难点。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在这方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改革有许多可供借鉴启发之处。本文试从农村学校的办学方向。劳动教育思想和创造教育的物质基础三个方面阐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农村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马克兰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十年制学校,在确定该校的培养目标上,是培养普通劳动者还是为升学服务?苏霍姆林斯…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非农行业与农业争水现象普遍,水资源“农转非”已是大势所趋。文章以河北省兴隆县转轴沟村水资源转移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水资源“农转非”对农村发展已经发生和潜在的影响。结果发现:水资源“农转非”不仅会挤占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水资源,而且还会危害自然环境、破坏未来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并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农民的水权,影响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建议必须在水资源转出速度和数量上给予限制;加强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尽快研究、完善中国的水权制度;并应克服无序竞争性用水行为,及早采取切实可行的开源、补偿、保障及管理等配套措施,以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和谐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实际上是农村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现在,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然要向城市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应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城市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在此基础上构筑城市经济圈,统筹区域发展。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应打破行政界限,顺其自然地构建城市经济圈,因市制宜地探索城市经济圈的发展道路,逐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法治生态环境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困境,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构建良好的法治生态环境,从物权化的视角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进行了简要回顾。分析表明,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逐步增加了农民的权益,但现行土地制度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改革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现实选择,是实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同时,农村土地制度的物权化改革需要相匹配的改革模式,即构建以使用权为核心的农村土地财产权利的生态体系,通过这一体系为农村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规则和秩序,推动农村土地高效流转。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最新成果 ,发挥后发优势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必须遵循农业和信息发展的共同规律 ,与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紧密结合 ,寻求多种途径 ,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区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应重点加强对村民委员会、农村社区经济组织、农村社区科技文化组织和农村社区保障组织的培育。人力资本是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和组织功能发挥的关键要素,重点是要加大对农村社区人力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村社区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还相对滞后,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迅速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全面分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总结青岛市城阳区后田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并提出新形势下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优先目标就是解决农业经营体制和微观机制的问题,但由于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缺乏应有的培育和发展,一再拖延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下一步应恢复建国初期确立的复合型农地产权制度,建立以农村合作信用社为主体、民间借贷为补充、国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再造和激活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  相似文献   

18.
论财政分配政策与“三农”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源于计划经济的城市偏向和工业偏向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造成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根源.在公共财政模式下,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应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改变公共品对农村的排斥,实现城乡协调、统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决定于农村全面整合。农村全面整合是包括结构调整、产业组织整合、技术进步、制度进化、金融整合、财政整合、市场整合和社会福利整合的协调一致化。利用1986~2003年国家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经检验得出:(1)农村各项治理措施是相关的,由此奠定了农村全面整合的基础;(2)实行全面整合繁荣农村经济举措可改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绩效弹性。随着全面整合程度的逐渐增强,农村经济繁荣程度逐步提高。采取全面整合举措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最佳选择;(3)在实施全面整合繁荣农村经过程中,应继续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市场整合、技术进步、社会福利整合和财政整合同时,重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积极稳妥地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大力推进制度进化和产业组织整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实行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要切实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