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陕北特产杂果、杂粮的营养、保健、市场及其耐寒、耐旱、适应性等特点分析,说明种植杂果、杂粮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退耕还林(草)的情况下,发展陕北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的陕北,一方面存在着因中央政策调整形成的退耕还林巨额资金缺口,涉及千家万户,急待解决;另一方面,能源开发中资源浪费等问题较为严重,也须强力纠校。本建议提出了一些对策,包括捆绑解决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陕北地区城市化问题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地区地理区位及政治地位特殊,属于资源富集而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是陕西经济腾飞沉重的一翼。加快陕北城市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必须因地制宜,克服各种制约因素,走符合当地实际的城市化之路。主要包括:培育并强化现有两座中心城市的功能,以资源开发催生一批小城市;把县城镇作为小城镇建设之重点;结合"退耕还林"试行"生态移民",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防止形式主义和反城市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是解决陕北丘陵沟壑区长期贫困和水土流失的良策。本文就退耕还林在实施运用中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实现林、草、畜有机结合,提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5.
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发展,是制约陕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实现陕北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为关键,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龙头,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陕北秧歌的原始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民俗文化的延续中,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性特征,陕北秧歌也不例外。陕北秧歌的原始性特征表现为:陕北秧歌源起于上古人类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秧歌内容中保留着大量原始性,如秧歌角色"方相氏",巫舞"三山刀"、"羊皮鼓",谒庙秧歌、排门子秧歌及转九曲等,都保留着诸多源自上古的习俗;陕北秧歌洋溢着浓郁的原始狂欢精神。可以说,陕北秧歌是陕北民俗中保留原始性特征最多的民俗事项,对于我们了解陕北历史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陕北现在已有了"资源诅咒"的征兆,陕北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现阶段就必须发展接替产业。"关联效应法"和"区位商法"都为区域接替产业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陕北各个行业的实证研究确定出陕北的接替产业又为陕北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陕北民歌依附于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于陕北民歌有着重要的作用。陕北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使陕北民歌的演唱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而土色土香的陕北方言词汇大大增强了陕北民歌的表现力;另外陕北方言词法运用的一些特点,让陕北民歌生动而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陕北文学入手,剖析了它与陕北文化的直接渊源关系,企图寻找当前陕北文学滞后的根由以及预测陕北文学未来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陕北特色图书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用定藏"是图书馆建设的基本原则,陕北独特的物产资源与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艺术,以及作为革命老区的独特的政治传统,使建立陕北特色图书馆成为开发和发展陕北的前提和基础,而陕北特色图书馆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走数据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在陕北行走,听得最多的自然是陕北话。陕北话总体上发音比较低沉——不像陕北民歌那样高亢激越。而且,陕北人说话似乎口齿比较含混,你费劲地听也很难听懂。其实任何一个外地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听本地人说话都是这种感觉。不过听陕北人说话,却发现有许多奇特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陕北     
第四次去陕北了!第一次,我们大三,在我的"忽悠"下全班同学决定放弃"十一"长假,提前去米脂写生,同行的还有05级的师哥师姐。当时很傻很天真,竟然没有想到包车去,我们先坐火车到太原,再坐汽车到米脂县城,因为进山的路大车进不去,所以还得麻烦嫂子彩彩租一辆小巴车拉我们进山,这就是我们早几年的进山"写生三部曲"。第二次,是我毕业的第一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跟着老师党震画画,当然也跟着他去陕北写生。这一次我比大部队晚到了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米脂三村庄的实地考察资料对环境压力下陕北农村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三村居民收入不高,对自然环境的期望值不高,环境意识偏低,对退耕还林持态度积极,外出打工较普遍,农耕技术几乎没有改进。  相似文献   

14.
陕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环境的发展。在生态环境恢复的同时,当地农民亟需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道。各级政府部门要针对农民的受教育层次模式,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实用、有效的知识援助,使农民以更高的自身素质实现更强的生存能力,从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陕北民歌中既有近代以来民众对鸦片毒害的痛斥和西方列强侵略的控诉,也有民众对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鞭挞和灾荒中困苦生活的呐喊,也有对民风民俗的反映和描述,又有对民众朴实革命思想的表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陕北民歌对近代陕北民众社会生活及社会变革也有深刻的写照和记录,以及陕北民歌中大量关于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军民生活和斗争的记述和歌颂。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方式涵盖了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从陕北地区经济发展转变的自我规定性人手,通过“二元”经济结构、政府角色、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当前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最终形成了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陕北历史文化暨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13-14日在延安大学召开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共一百余人,提交会议论文约70篇。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交流陕北历史文化的相关课题,标志着"陕北"开始真正成为区域史研究的完整对象。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是高校的学者们与陕北各地的草根专家们既展示了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真正开始了相互交流和切磋,标志着陕北历史文化研究在整合研究力量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陕北地区不但比较早地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党的先驱者开始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之后,陕北党组织即开始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适应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向陕西省委提出两项互相联系的重要战略,即创建陕甘边新苏区和红二十六军,之后,陕北各路红军也于1935年初改编为红二十七军。陕甘边和陕北红军的创建经历了一个由建立红军游击队进而形成大规模正规红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支红军开创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并最终实现了两支红军、两个苏区的统一领导,为中共中央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论述陕北生态地理环境演化和陕北人种构成入手,分析了陕北历史文化的精神品格,认为:陕北文学是陕北历史文化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它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中,最有价值、最震撼人心的是陕北文学所蕴含的悲苦意识的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20.
陕北方言中保留有大量先秦、秦汉古语,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出陕北社会的佛道信仰习俗。通过对陕北方言这些特点的剖析,我们认为,陕北方言的主要形成期应该在秦汉时期,陕北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应该在秦汉时期初步成型。陕北方言及其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正是中华民族汇聚凝固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