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者认为,社会分层机制总是嵌入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并由规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特征的产权所有制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的。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并以行政性的委托—代理方式经营,人力资本产权残缺;这样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人力资本只能以非市场贸易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结合,经营剩余以国家租金的形式存在;国家公共权力不但表现为索取剩余的租金权力,也表现为分配这些租金的再分配权力。再分配者在再分配过程中偏向自己而导致阶层分化。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情形下,公有资产的既具行政性又具契约性的委托—代理制度,以及嵌入在政治权威结构之中的市场制度,共同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如此制度安排,决定了国家公共权力持续地但只是部分地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同时它还衍生成了权力精英谋取私利的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对生活机遇的分配产生着影响。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共同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以这些动力基础为依据,作者构建了一个由十个阶层构成的框架,以呈现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轮廓。  相似文献   

2.
城镇社会中的精英选择机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文化资格正在成为最重要的精英选择标准。当然,只要再分配体制在城镇社会中保留着主导地位,那么政治性选择标准仍然将发挥作用。就目前而言,由于市场系统在城镇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处于次要地位,所以私营企业主或高收入群体远还不能算是城镇企业结构中的精英群体,这一群体未来的社会位置或是否能成为社会精英集团的一部分可能将取决于两个因素:源于干部群体的流入者比例,或者再分配系统与市场系统的主次地位变化。根据我们对私营企业主和高收入群体的家庭出身背景和个人获致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2001,(1):1-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正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它们不仅是经济活动中的经营主体,在社会活动中也同样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在集中计划经济的再分配社会体制里.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负担曾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起因。那么。在企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将是如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的是:私营企业家的体制资本对私营企业家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什么影响,以此从一个方面透视中国大陆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基本结论是:体制改革所引发的市场体制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制度结构和机会结构,仅就进入市场经济来说,更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了改变社会地位和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但是,再分配权力的主导地位和自由流动资源的缺乏,使得那些拥有体制资本的私营企业家在发展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使用一个1996年收集的全国抽样数据,并结合事件史分析方法(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本文探讨了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到底是哪些农民能够抓住机会实现经济上的成功并成为农村中的精英阶层。本研究具体检验了中国农村居民的精英职业地位获得是如何受到他们改革前或解放前的家庭背景影响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旧式精英(解放前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和新式精英(解放后再分配经济时期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家庭背景的农民,改革后进入非农职业的机率都比较高。第二,在不同历史阶段,精英职业获得模式是不同的。低风险性是导致改革早期新、旧精英的后代的选择趋同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他们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走向无法清晰把握时的一种选择理性,而改革后期他们非农化道路的分野则充分体现了个体的社会行动是如何受其家庭背景(或精英文化因素)影响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提出精英文化的代际传承观点,指出除了当前学界讨论较多的权力和人力资本因素之外,文化因素也是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不平等现象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越来越突出。之如此 ,是因为此前中国社会实行的是单一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社会不平等最大限度地被这一制度所体现的平均主义所替代。而 80年代开始的改革则打破了这种均衡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多元化分配政策拉开了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随后的各种制度变革把已经存在的差距制度化 ,造成原本无太大差别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巨大差距 ,造就了一批利益获得者和利益丧失者。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在社…  相似文献   

7.
龚雯 《现代妇女》2014,(12):245-245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这一重大的创新理论,由此中国找到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开启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面对当前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新问题,我们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和求的认识,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8.
对技校招生工作的几点思考吴建康,王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企业用工制度完全自主,计划经济体制下技工学校实行统招统配的制度已成过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技工学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拓...  相似文献   

9.
近一段时期来,围绕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关于"改革使相对利益受损最大的是领导干部"的论述,学术界、新闻媒体掀起了一场论战.那么,中国社会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干部相对利益受损的"关心"上,还是应该反思"改革是否导致一个由权力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上呢?  相似文献   

10.
近一段时期来,围绕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关于“改革使相对利益受损最大的是领导干部”的论述,学术界、新闻媒体掀起了一场论战。那么,中国社会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干部相对利益受损的“关心”上,还是应该反思“改革是否导致一个由权力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上呢?  相似文献   

11.
王子奕 《现代交际》2011,(5):122-122
扬克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分配不平等的弊端,提出了“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其核心是要在保持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效率的同时消除其在“非劳动的财产收益”分配方面的极端不平等。正因为它比其他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要更接近和类似于资本主义现实,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也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所以称其为“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本文简单地对扬克的“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天下事     
《老年人》1994,(6)
天下事中央办公厅通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广大干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基本知识。通知说: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性的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  相似文献   

13.
党和国家对优抚对象的生活历来是十分关心的节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多次作了调整,使优抚对象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这对于鼓舞部队士气,巩固国防,促进军政军民团结,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方面给优抚对象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优抚对象的生活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部分干部和群众对人民军队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所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  相似文献   

14.
4、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是什么?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1)考虑到我国人口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等因素,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合理确定社会保险的范围、项目和待遇水平。(2)考虑到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险制度要实行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结构。(3)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4)考虑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某种既得利益格局和心理惯性,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要循序渐进,平稳过渡。(5)考虑…  相似文献   

15.
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中国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的区分。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那时社会上人们经济不平等程度较低,而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甚至存在较严重的政治歧视。改革开放以后,政治不平等程度大大下降,而经济不平等程度却大大上升。因此,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并不简单地就是差距拉大的过程,而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也可以说,政治分层差距的弥合,对于经济分层差距的拉大起到了一种补偿或平衡的作用。由此,作者对于国际社会学界关于市场转型的理论提出质疑。作者认为,在中国,如果说有所谓市场转型的平等化效应的话,那也不是在经济分层方面,而是在政治分层方面。本文也是对于经济学倒“U”型理论提出的一种挑战,认为该理论把眼光仅仅集中在经济分层上,完全忽视了政治分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从波兰尼所谓“大转变”、特别是布洛维所谓“第二次大转变”的观点来看待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形成了“新古典的社会学”与“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两条不同的学术路线。前一条路线关注精英,后一条路线关注工人阶级和底层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社会,由于转型起点上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平等,市场社会意义上的中国工人阶级可能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被塑造成型,社会学的“劳工研究”的理论传统中现存的两大理论模式,即“马克思模式”和“波兰尼模式”,分别对“农民工”和原国有企业工人如何形成为市场社会中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透镜。借助于这些理论透镜,可以重建对“农民工”的整个研究问题并将之纳入阶级形成的框架中。最后,布洛维的“工厂政体”概念,可能为对转型期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进行具体的、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和方法论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7.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展社会互助尤其必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互助作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并突出地加以提倡,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社会互助如赈济灾民、人道主义援助、社会福利捐赠等,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中华民族更有社会互助的优良传统。但在计划经济和吃大锅饭的体制下,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主要由国家、集体、单位解决,社会互助显得不那么重要。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劳动者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使得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  相似文献   

18.
政企分离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实现经营机制转型的首要条件。本文从政企职能,结构、身份、利益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面对市场经济时,企业组织在社会系统中职能位置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与政府组织结构的分化、企业内部权力系统从双轨制向单轨制的转化、企业经营者身份与官阶系列分离、企业利益与政府利益分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分析了由于以上诸方面变化的不同步性,可能使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中的某些消极面得到综合放大,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提出在实现政企分离的过程中,必须完善社会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过程。在传统社会体制下,政府单一承担了组织社会生产、管理社会生活的功能,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体制那种单一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丁需要动员社会的力量来参与社会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帮助政府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因此有了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  相似文献   

20.
王莹 《社会学》2007,(1):6-10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着整体性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在以单位制为主、街道一居委会制为辅的体制基础之上,权力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行政化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何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遵循两大原则:1.政府行政性与社区自主性相结合;2.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