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祝政宏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4):32-36
兼有东西方两种文明是俄罗斯鲜明的民族特性和传统文化理念。它对俄罗斯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俄罗斯几个世纪对外政策的总原则:维持对西方和对东方的外交平衡,重点在西方。 相似文献
2.
路晓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93-95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死观也显示出不同的内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死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死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故而不同的路向便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哲学、宗教、道德、艺术一样,也是一种文化过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西方科学和中国传统科学(如中医学)由于是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信仰信念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两种形态不同的科学,因此它们之间在文化特征上呈现出巨大差异。中西方科学之间的差异表明,我们要想在(西方)科学上作出重大创新,首先就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培育与其相应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4.
徐瑾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96-100
中西方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本质区别:中国的"天"是形上层面的"德性之天",西方的"天"是经验世界中的"自然之天;"中国的"人"是整体主义环境下的强调"天(道)"的人,西方的"人"是个体主义环境下的强调人类自身发展的人;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中国是内省式的,从正心开始,而西方是外求的,从研究自然开始。二者应当保持和谐的张力:在形上的超验层面应当具有传统中国"天人合一"的信仰,而在经验世界里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天)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5.
刘大椿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4):1-5
17世纪以来 ,最深刻影响中国科技与文化整合的因素 ,一是 2 0 0 0多年自我发展所孕育出的传统文化 ,二是近代以来西方化的主张及其行动的后果。极其重要的问题相应是 :把传统文化的终极价值观与科技的功利性结合起来 ,同时 ,不仅要从价值观的层次 ,而且要从实践运作的层次对西方化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6.
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雨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1):6-21,56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既规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起源、理论宗旨,奠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规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轨迹,同时它也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的差异,我国学术界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却较为现象化、表层化,甚至存在主观判定和误读的缺陷,由此影响了我们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和理论传统的认识,这更加突显了加强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晓秋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98-100
西方现代派的"艺术变形"已从西方传统文学单纯的、局部的表现技巧上升为一种自觉的、带整体性的创作理念,渗透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它随着创作主体的文学观念、思维模式和观照方式的转变而成为一种必然;它借助具体的艺术技巧,最终以物化形态呈现于文本之中,从而形成一个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独特的话语世界,一个审美的变形世界.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吸血鬼”影视作品的题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21-125
“吸血鬼”是西方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创意题材之一,“吸血鬼”小说与“吸血鬼”影视密切相关,后者通常以前者为基础,通过改编和影视拍摄,使虚构的吸血鬼形象走向了世界。这些“吸血鬼”影视作品往往主动发挥影视艺术的特点,强化作品的视觉效果;广泛借鉴文学、动漫和游戏等创意元素,自主创新;反哺其他文化创意,催生新的文学艺术作品或动漫游戏。同时,它们的题材不断演变,其形象逐渐去鬼怪化而走向人化;不再是个体的,而有家庭或群体性的;并在人们的虚构中混迹于人类社会,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颜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4)
东方学是以二元对立论的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为基础的权力话语。东方世界也存在这种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 ,与西方优势文化遭遇时则产生了西方学。西方学有其东方的本土结构 ,它与东方学共同建构了统治全球的文化霸权 ,启蒙与解放就是为了摆脱其奴役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礼失求野”,是近代中国主张仿西变法的一种思维范式,具有相当普遍性和比较完整而严密的逻辑结构。它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并对这一进程产生了巨大作用,且至今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民工潮”的出现,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遏制城乡差距扩大,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性问题。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对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融入城镇的各种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部科研基地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在于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成立 联合会机构,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由此达到从整体上有效整合西部科研基地资源的目的,从而提升西部地 区的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地在引领、促进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思想现状和行为现状,概括该群体的特点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具体从社会保障制度、市民化素养提高、城乡群体心理鸿沟弥合、职业角色和身份定位、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农民工是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社会职业群体。借鉴恩泽格尔的移民分析四维度模型,对其城市融入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社会融合理论三个层次说,剖析了阻碍其城市融入的因素。应从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特征和其城市融入困境因素着手,政府应消除二元体制,排解“融城”障碍;高校应加大职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个体应注重资本积累,拓展就业渠道等,以圆其“融城梦”。 相似文献
16.
高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1):58-62
中西矛盾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和文化历史演进的线索 ,也建构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在学术上 ,中与西加强了我们的文化身份认同 ,并且突显了我们的学术自我意识。中与西 ,不论是从社会文化本身来说还从我们对于社会文化的研究与认识来说 ,过去是 ,现在是 ,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将是我们的一大症结和困惑。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部公共工程建设中引入民间资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4):130-134
我国西部地区公共工程基础薄弱 ,发展长期滞后 ,已成为制约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西部公共工程建设中的资金短缺便成了当务之急。本文着眼于此 ,认为在西部公共工程建设中引入民间资本是解决其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李合亮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如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与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问题。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我们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有关理论、观点充分借鉴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两者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思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说,打破旧有的东西是主要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矛盾理解片面化的产物,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矛盾是生态的危机,因此建立一个生态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视界下的西部大开发--一种另类现代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是一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历程.本文从西部地区的人文传统和自然生态的角度,提出西部大开发是一种另类现代性的主张,并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