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有如下四个基本要点 :一、它确认在它那个时代 ,艺术创作活动已经而且还在继续地演变转化为一种“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 ,由于这一变化 ,引起了艺术的一系列的根本性变化 ;二、以此为立足点 ,它把人类的艺术活动从宏观上划分为“非生产劳动”的“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和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生产”阶段 ,这一有别于传统的划分为人们理解艺术活动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法 ,开拓出新的广阔的理论境界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提出了一种进步与丧失并存、普及之中又有沦落、伟大的天才又是异化的“非人”的辩证地看待艺术发展进程的观点和方法 ;四、对“艺术生产”活动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规律 ,特别是关于艺术消费与艺术生产具“同一性”的特征作出了深入分析和把握。“艺术生产”理论独特而深刻的内涵表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乃是一个具多元分支系统和发展趋向的大系统 ,它的多元的理论生长点为它在新的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和重建开辟了异常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艺术生产"理论与审美价值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艺术生产”论蕴涵着对商品经济条件下艺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的揭示 ,即审美价值的社会实现和艺术商品经济价值的社会实现的两重矛盾。艺术生产的本质是审美价值的实现。在市场经济下 ,审美价值与艺术商品经济价值相互促进、共生共进之路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艺术生产具有物质生产的性质,是一种具有加工性、物化性和商品性的实践活动,但艺术生产又是一种追求审美价值的实践行为,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中,无论是作为“生产”的艺术,还是作为“艺术”的生产,“艺术”和“生产”密不可分,体现出马克思把艺术的认识性、精神性和实践性、商品性相结合,使得艺术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具有二重性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五四”时期现代长篇小说是在“五四”“人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才真正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人的文学的凸现使“五四”现代长篇小说家们开始在广阔的艺术视野中探寻世界 ,表现人生 ,作品所表现的面对命运与既有秩序的抗争态度 ,与“五四”文学“人的自觉”的光芒相映成辉。有个性的复杂人物的描写 ,双重视角的透视特别是对人的自身弱点所酿成的悲剧的批判 ,人的多重意识世界的揭示以及在双重文化的烛照中透视国民的灵魂 ,在追求叙述手法的多样化和强化叙述的主观色彩的同时走向文体的自觉等艺术特质 ,使它和旧文学彻底区别开来 ,并真正迈开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人的对象化“视界”与心灵“化境”所构筑的双重“空间场”的意义上。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绘画艺术就其实质而言是绘画主体对“空间事物”存在方式的意象性把握与美艺性创造,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维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6.
加强"情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战略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的分析 ,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使其充分认识到 ,重视和加强“情感教育”的“素质教育” ,不仅能充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而且会使接受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增进快乐与幸福的过程。只有这样 ,教育才会真正变成尊重人、培养人的“人本教育” ,而不是“本本教育” ,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传统艺术理论中,常以“再现”或“表现”言说艺术的本质,本文即试图以“艺术再现论”和“艺术表现论”来概括比较20世纪以前的中西艺术本质论,并从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因素出发探究“再现”“表现”在中西方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再现”和“表现”。  相似文献   

8.
《编辑人的世界》是由自称“编辑老兵”的美国人格罗斯主编的、集30多位“资深编辑”而成的“多人文章的合集”。该书自1962年问世以来,经1985年和1993年两次大的修订,“已经成为美国编辑艺术和技巧的标准版本”(p1。中文版页码,下同)。该书中文版(齐若兰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相似文献   

9.
宫本百合子笔下的“伸子”与丁玲笔下的“莎菲”,在叛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虽然具有表层类似的孤独、自尊、多愁善感、以我为主的爱情观,但本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物形象。莎菲是中国 20 世纪 30 年代追求个性解放、婚恋自由的女性典型形象,复杂而又真实,虐人而又自审,给人一种艺术的残缺美。伸子则是作者背离生活真实,臆造出来的观念化的追求所谓“理想”的女性符号,孤芳自赏、高大完美掩饰不了她给人的虚假感。  相似文献   

10.
还原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苏童的“新写实”小说中论述还原与“超越”的深层含义。全文共分 4部分即“新写实”与苏童、还原·人与命运、还原·生存环境·诗意印象、“超越”·表现的意义 ,通过这几部分 ,探讨了苏童如何将自己所理解的世界、生活、人以现代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还原了生活、又“超越”了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终结”是当下艺术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对这一话题的言说是一桩现代性事件,所谓“终结”既是艺术哲学体系的终结也是艺术传统的终结。只有把“艺术终结”置于现代性视野中加以理解和阐释,才能真正捕捉到这一事件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2.
苏轼以“郊寒岛瘦”来评述唐代苦吟诗人的代表——孟郊和贾岛的诗作艺术风格,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附和。这种评述更多地表现了贬斥的倾向。孟郊和贾岛的诗作确实具有“寒”、“瘦”之风,然而,其成因是来自于内心,是诗人用艺术的语言对个人境遇和社会现实不满的情感渲泄。全面考察孟郊和贾岛的诗作,不难发现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并非“寒”、“瘦”二字所能完全概括。  相似文献   

13.
刘心武先生“揭秘”后的秦可卿,存在着诸多矛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揭秘”过程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对文本语句理解的绝对化;二是在以“史实”论证的过程中,其“史实”全凭一己之见,而其“论证”的过程也以主观推测为主;三是对秦可卿的理解是从印象出发,不顾及《红楼梦》整体思想与她在全书中的作用。刘心武先生对《红楼梦》和秦可卿“揭秘”,实则是不顾其作为小说的艺术特点,消除了其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发现了“个人” ,从而使“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蜕变。“五四”运动解放了“散文的心” ,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 ,为现代散文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它也影响了其他艺术的发展。“五四”时期“散文的心”也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量和质的状态关系,这种不平衡是普遍的、广泛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变更的状态关系,这种不平衡是必然的、绝对的.不平衡的根源在于艺术生产自由自觉的特性,在于艺术生产共同性主题与独特性创作相统一的特性和艺术生产作为最直观的人类心理思维史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中后期小说在解构性写作姿态的背后潜藏着无所不在的“结构”意识形态。它以对启蒙叙事的消解,放弃了对人的理性化和感性诗意化的整合。人的生存过程和场景被纳入“结构”中,人的具体性、复杂性被个体无法把握的“结构”所控制,成为话语、权力和社会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无”是一个涵义深广的概念。庄、禅美学具有极强的“本无论”色彩,它立足于对人生困境的超验性和本元性反思与解脱,并演绎到艺术之中,成为艺术境界和艺术创构的审美法则。“无”的艺术传达同时也表明,中国美学的“本无论”和“存有论”是辩证统一的。有人用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概念解释庄、禅之“无”影响下的“无意于佳乃佳”的审美法则,是对中国美学“本无论”精神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当今对于影视艺术及其分支的研究,与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如何对待受众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很多新兴学科的关键。通过比较霍克海姆和费斯克两者的论点,探索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属于“消费性”还是“生产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目的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政治文明主要解决人对“人的依赖”(实对权力的依附)问题,实现人的平等;物质文明要解决人对“物的依赖”,最终使人的劳动成为“自由创造”;精神文明则要解决人的“自我(精神)强制”问题,充分唤起人的主体性、创造性。质言之,加强“三大文明”建设就是为了从不同层面克服历史展开过程中人的异化,最终使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神思》是一篇完整的艺术想象论。篇中提出了”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等命题涉及了艺术想象活动。首先 ,艺术想象主要是在情感领域里进行的 ,所以其中“神与物游”应是一种充满情感的艺术想象活动。其次 ,“神思”篇中“物”与“象”应有所区别 ,“象虚而物实” ,由此强调了艺术想象活动中另一个基本特征 :虚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