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末,随着法制改革的进行,清政府对传统的诉讼法律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诉讼法制的近代化。本文拟对这一改革的背景、过程、特点及历史影响等,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年,在内外新旧矛盾的交织中,风雨飘摇的清朝统治集团发布"变法"、"仿行宪政"的上谕,推行"预备立宪"、"修订法律"等项措施,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进行了一场被后人称之为变法或法制改革的政治运动.作为清末变法重要组成部分的"修订法律"的作用地位意义,法律史学界基本给予正面肯定,一般认为:清末修律导致了沿袭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解体,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发展的基础,促使中国法制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对以后中华民国诸政权法制甚至现代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试析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促进了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而在此过程中,废除西方列强加诸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这些条约所规定的一系列法律特权,成为中国进行法制改革不得已的动力.在此过程中,有关治外法权及领事裁判权之争论,在一段时间内曾经成为一个十分热烈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志田钾太郎虽作为清末法制改革中被清政府以高薪聘请的日本法律专家,却在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之下,背负着日本政府“方便以后日本在中国开展一系列活动”的政治目的,带着对中国人的鄙视,来到清国.随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迅速完成了其帮助清政府编纂商法典的任务.以上因素就决定了志田钾太郎在晚清的商法改革中无法发挥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朝末年,清政府"自上而下"地实行了大规模的法制改革,它是20世纪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虽然清末法制改革是清政府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中日益激化的各种矛盾而迫不得已采取的应对措施,但其客观上却促使了中国由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6.
清末法制改革的现代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法制改革是20世纪中国法制史极其重要的一页.它所表现出来的现代化特征主要有初步树立了"变法图强"、"以法为治"的现代化法律观念;确立了立宪法、开议院、伸民权,建设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体系较为完备的现代化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开创了司法制度和法律操作程序现代化的先河.清末法制改革的成果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钦定大清商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商事法律,也是清末法律改革中颁布最早的新法.它是在没有先例和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为应当时之需,按"模范列强"的原则制定的.关于该法对外国法的移植,论者多持批评态度,但有关情况究竟如何,并非十分清楚,本文谨就其主要方面作一些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与清末法制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张之洞在清末法制改革中所扮演的倡导、示范改革 ,又阻止改革深入的复杂角色 ,并分别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闻法制是在清末"预备立宪"以及变法修律的背景下出现的,既受到了变法修律的影响,其本身也是变法修律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专门的新闻法律的产生,在客观上对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末法制变革是在清末立宪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清末宪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体系的重构、司法独立精神的彰显和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是法制改革的创新。宪政的本质是法治,虽然法制改革尚不是民主宪政,但它却是宪政制度和现代民主国家建立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末法制改革具有很强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末法制变革的倡行者尽管在司法改革的必要性上形成普遍共识,但是对司法权是否应当独立于君权这一关键问题的认知却存在歧义。检察制度在清末得以顺利创立的主要原因在于检察制度的相关内容既与权力争夺的重心关联不大,也不触及传统的伦常纲教,同时还有利于君主利用司法权的分散来操控司法。从清末检察制度创立可以看出,法制变革的最大阻力来自利益相关者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如何协调与平衡法制变革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决定法制变革成败的关键。法制变革的顶层设计必须警惕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纷争对法制变革的阻力,而设计者对自身利益与改革目标两者之间得失权衡所表现出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采取的一次改革活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经统治者认可的和平改革。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这次宪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分权、民权和法治原则,初步实现了从皇权至上到法律至上,由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价值转型,是一个从传统的人治社会向现代型的法制社会的创造性转换过程;这次改革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绝非骗局说可以概括之,它本身对于中国宪政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制现代化,其发端既非西学东渐的19世纪后半叶,也非辛亥革命后制度大变迁的转折点,而是始自于20世纪初的清末立宪运动。这主要基于运动的几个突出特点:立宪运动立足于体制上的根本变革,它有别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历次变法运动,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立宪运动的实质是以法律救国为宗旨,寄希望于挽救大清的同时挽救中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主要模式;立宪运动跳出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变迁和调整过程所贯穿的三个观念(华夷之辨、义利之辨、体用之辨);它不仅仅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更是转型中的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广范围参与的民众社会运动,所以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论清末财政制度的改革及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财政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 :改革行政管理体系 ,强化中央调控能力 ;设立银行 ,建立公库制度 ;整理全国财政 ,试办财政预算等。推动财政制度改革的原因 ,除了清末“新政”和“宪政”运动的需要推动外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的影响以及国内爱国运动的推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此次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权力 ,促进了晚清财政制度现代化的发展 ,而且为民初财政的管理也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但改革并不顺利 ,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15.
清末地方司法改革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特殊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一方面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推动了地方司法改革等新政的实行;另一方面有利的社会条件又推进了改革的进度。该文主要以地方司法改革中的审判监督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重庆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作者、读者、载体、传媒等方面的必要条件,促进和制约着20世纪初期的重庆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儿童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发生与发展,并为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审级权限制度的改革是晚清以奉天为代表的地方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式的审级权限制度的确立为地方审判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前提 ,奠定了基础。“四级三审制”以及区域审判权限的划分和确立 ,对推动以奉天省为代表的地方审判制度的改革以及国人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变革 ,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谕令全国进行学制改革,建立学堂教育制度。甘肃各府厅州县设立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或两等小学堂;于省会设速成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初级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陆军学堂,农林学堂,矿物学堂等。清末学制改革,揭开了甘肃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序幕。  相似文献   

19.
晚清经济社会的变迁,使传统文官制度的各种弊端凸显了出来,传统文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清政府相继在官制设置、文官选拔和考核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促进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但由于清政府的改革是在被动中进行的以及改革策略上的失误,中央政府的权威在改革中逐步流失。一场进步的改革并没有挽救改革者的命运,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它留给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对清末司法改革目前有三种评价:一是旧权力的残喘,二是近代化的权舆,三是一种权宜的做法。事实与逻辑在学术研究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上是变动不居的。对于清末司法改革的动机、行动与成效三个核心问题,视角转变,评判也随之改变,是视角决定了评判。因此,应警惕任何一种绝对的评判,对开拓出相关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