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北方草原文化是人类史上最古老、最持久的生态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历史最悠久的文化类型,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蒙古族这一“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凝练出了属于自身的草原文化形态,而这种草原文化形态又更多地体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相似文献   

2.
北京汇平原、草原、水乡为一区,故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外来文化进入北京地区后,均能有"曾似相识"之感.北京历史上实现过三次文化大融合,辽金元系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大融合,明朝系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大融合,清朝系关东文化与京师文化的大融合.上述地域文化在北京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乃至都城宫殿的建设无不体现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的特征.<马可波罗行纪>中所记载的元大都的城建规划正是这种二元文化特色的有力说明.而元初的朝会礼仪、节庆活动也保留了不少草原文化的传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元大都是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的科学主义、理想主义、和平主义构成了大陆新武侠文化先进性的"三大主义".科学主义体现了"第一生产力"对于武侠小说文体发展的动力作用,理想主义体现了大陆新武侠站在历史发展规律性高度对人物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的表现,和平主义是对人类生命和尊严的维护、尊重以及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前进动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2009年8月23日,"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第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主题演讲在内蒙古大学学术会议中心召开.这些主题演讲既有对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历史观照,又有对当前草原文化面临的生存危机给予的现实关怀,涵盖了"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这一大会的主要研究议题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氛围·制度·品牌——大学文化育人的三维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氛围"到"制度"再到"品牌",是大学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氛围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构为导向、以品牌塑造为手段的动态三维结构.文化是大学氛围、制度与品牌的共同内核,是大学生存发展变迁的主线.大学文化与大学氛围、大学文化与大学制度、大学文化与大学品牌相互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表明,大学发展的最终依据是文化传承、文化变迁与文化创新,因而就文化机构而言,大学发展的最理想形态是"文化有机体"的生命存在.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启发学术文化自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校园,实施文化育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神话历史——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观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长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政策文化,其所展示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智慧.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是"天人合一"观对现存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催生科学的"天人合一"现的文化因子;发展科学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是"天人合一"现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与思想精神是一种学术态度和思想精神.在那样一个社会、政治、文化大转型的时代里,他选择远离政治权力风暴的中心,孤独地徜徉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在已凝固的字里行间,窥测贯注于其间的生命律动.先生对于中国文化而言,体现着一种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沉重的文化承载;先生的学术经历与人生磨难,曲折地呈现给学人的是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精神森林.  相似文献   

10.
耶律楚材是13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曾出仕金朝。燕京征召后,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西游录》记载和描述草原丝绸之路走向、沿途人文景观、主要城镇和驿站、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故事,包括中亚自然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等。草原丝路有多条走向。耶律楚材经历的前段由燕京至哈剌和林,出居庸关、经云中、武川、越阴山大漠;后段由哈剌和林至中亚,翻越阿尔泰山、过额尔齐斯河、穿越天山,经伊犁河流域进入中亚。《西游录》是草原丝绸之路的珍贵史料,承载着草原丝路文化的重要遗产。《湛然居士文集》,收录了耶律楚材西征中亚期间的大量诗文,与《西游录》所记为互补,内容更为丰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西游录》和《湛然居士文集》所载内容,将成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具有鲜活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一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中国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即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本民族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两个内涵不完全相同的命题,把二者等同看待是对“中国化”的严重误解和误读,必须在总结以往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再释。  相似文献   

12.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家的“硬实力”不断增强。如今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与“硬实力”相比,我们的“软实力”相对滞后。因此,要实现文化强国和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必须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软实力”。而搞好应用翻译不失为增强“软实力”、让世界了解中国,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应用翻译的研究。为此,本文就应用翻译的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应用翻译与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汉语国际推广的地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性"是笔者用来考察汉语国际推广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地域和文化两个相互依存的层面.笔者认为,"地域性"概念是汉语国际推广中一个潜在的重要命题,一直是重要的存在却从未有学者整理挖掘.以往的学者基本上是从母语是否是汉语这一角度展开论述的,但我们发现这种以语种和文化圈的概括并不能解决所有重要的问题.从"地域性"的角度,一些问题反而可能得到较贴切较合理的解释说明,虽然也不是全部,但这至少是观察和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认知视角,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对理解、研究并提升这个学科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从"地域性"出发,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多种教学形式、教材建设等相关论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国内、国外教学及面临的问题做了可能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必须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必须对他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前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偏弱等诸多问题。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准确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全方位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5.
红学研究近百年来的概况表明,在对《红楼梦》主旨探讨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两篇文章均借用了西方的哲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均可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找到契合点,因此对《红楼梦》主旨的探究是可以回归于本土文化的。《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宝玉”的生命历程正是佛教所认为的从“执”到“悟”也即从“觉心起念、相续不断、住持苦乐”再到“除灭无明、见本法身”生命历程的再现。从这一角度切入,可使红学研究中的几桩公案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认为它已经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分析了“和”文化对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认为“和”文化构成了古代朝贡体系的文化基础,但在近代外交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和”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智力源泉;指出“和”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语言"和"文字"是语言文字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中国知识界普遍拿"文字"说"语言"。张桃先生的文章《汉语走向世界的时代》误把"汉字文化圈"当成"汉语文化圈",在此基础上论证"汉语日渐成为世界性语言"毫无科学性可言。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宏观的语文知识"急需进入中等教育,中国知识界急需在这方面集体补课。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华文教育中存在的"重语轻文"现象,提出应在外国留学生中大力加强汉字教学的教育理念.汉字既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又凝结着汉民族文化的诸多内容,是汉民族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文教育中,应以文字为桥梁,将语育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文道结合",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于知识传授当中,通过汉民族语言的推广.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德国是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其企业文化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前者以儒家文化为主,强调伦理道德,注重人事管理;后者以基督教精神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创建了一套理性的管理制度。从理论上了解“企业文化”一词的内涵和实质,比较中德企业文化的差别,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进行富有成效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么,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如何正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是人们必须思考和弄清楚的问题。本文从文化、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层面,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