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以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为中心的“顿河史诗”荣获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他是一位塑造典型的艺术大师,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多是顿河哥萨克农民,也有代表他们利益的布尔什维克和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还有各种类型的敌人。他们当中,有的已进入世界文学典型形象的艺术画廊。如《静静的顿河》中的葛利  相似文献   

2.
肖洛霍夫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以反映苏联顿河地区哥萨克的生活著称。其中被誉为顿河史诗的《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先后获得斯大林奖金(1941)和列宁奖金(1960)。 1965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肖洛霍夫诺贝尔奖金,“借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肖洛霍夫整个创作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其内涵是非常丰富复杂的。本文仅就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来谈谈他早期创作的若干特色。  相似文献   

3.
每一部作品里都有一个由艺术家创造的“独特的世界”——艺术时空。《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时空有着独特的处理方法,表现在时间的主观游戏和意象空间的建构上。作品真实、客观地突出了“人性”最纯朴、最美好的一面: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家园的憧憬。  相似文献   

4.
肖洛霍夫的获奖小说《静静的顿河》和陈忠实的获奖小说《白鹿原》,都是史诗性的长篇小说,虽然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民族习俗、国家意识以及宗教传统的巨大差异,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性格、爱好、追求、命运等方面反差极大,但由于二人都是旧传统的自觉和不自觉的维护者,他们的命运仍然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米·亚·肖洛霍夫(1905—1984)是继高尔基之后苏联最有声望的艺术大师,在世界文坛上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当代苏联文学巨匠。一提到肖洛霍夫,人们就会联想到他的宏篇巨著《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短篇名作《一个人的遭遇》等,而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却鲜为人知。虽说《顿河故事》(1923—1926)是作家创作初期的试笔之作,然而,这些短篇小说使作家在文学生涯的起步中初露才华,并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1965年,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奖金的证书上写着:“借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各  相似文献   

6.
勃洛克(1880—1921)是本世纪初俄国最有才华的诗人,俄国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马雅可夫斯基说,他“作为最享盛名的象征主义大师给整个现代诗歌以巨大影响”,他的创作代表了俄国“整整一个诗的时代。”(《俄苏文学评论集》)327页,莫斯科版)戴望舒是我国三十年代“诗坛的领袖”,他“提倡象征派诗”,(《现代文学讲演集》365页)当时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这两位诗人的作品都以美著  相似文献   

7.
由于诗集《女神》,郭沫若获得了“浪漫主义诗人”的称号,而和鲁迅分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文学潮流的前锋。虽然如此,但看来他似乎无意固守在浪漫主义这个领域之内。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走适合于自己个性的艺术之路,而不顾别人的忠告与惋惜。不少研究郭沫若诗歌艺术个性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只有浪漫主义最适合他的艺术个性,他应该永远浪漫下去才对。黄侯兴同志所写的《郭沫若的新诗和他的艺术个性》(《现代文学讲演集》)一文,就反映了这一  相似文献   

8.
在《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里高里在抗争、呼喊、悲愤中完成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格里高里的性格悲剧导致了他_生的坎坷与无奈,在痛苦煎熬中生活,在矛盾中不断挣扎。对格里高里悲剧性格的着重描写也是作家本人性格双重性的折射。  相似文献   

9.
陈忠实在197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无畏》,是一个典型的艺术为政治服务的作品,这给他带来了持久且多重的羞愧。不过这也逼出了他的一种自新,并直接催化了他的文学创作心理的裂变。他要以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为自己雪耻。《白鹿原》的创作,是死生之战,是陈忠实复活的证明。陈忠实终于以它垫棺做枕而瞑目。  相似文献   

10.
一八六九年,托尔斯泰经过七年的紧张劳动,完成了洋洋一百多万字的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被高尔基誉为“十九世纪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一出版,就震动了俄罗斯文坛。一八七九年,法译本《战争与和平》问世后,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莫泊桑相继撰文,高度评价《战争与和平》及其作者,托尔斯泰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并跻身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和巴尔扎克的行列。一九三九年,肖洛霍夫耗费了大约八年的心血,完成了另一部巨著《静静的顿问》。这部小说在苏联国内外所引起的轰动,与当年《战争与和平》所引起的轰动颇为相似。一九二八年,《静静的顿河》第一、二部刚一发表,就博得了高尔基、绥拉菲摩维奇等人的交口赞誉。接着,《静静的顿河》被译成十几个国家的文字出版,一股“肖洛霍夫热”风靡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1.
相似的人生经历与同样深厚的草原情怀,使玛拉沁夫对肖洛霍夫产生了异乎寻常的亲近感。《茫茫的草原》就是他借鉴肖洛霍夫创作艺术的成功范例。无论是在情节安排、风土人情与景物描写,还是在抒情方式与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可看出它与《静静的顿河》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它身上还带有《新垦地》中的某些艺术痕迹。  相似文献   

12.
《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悲剧蕴含了西方悲剧的三个历程,即命运悲剧、个性悲剧和社会悲剧。社会悲剧是葛利高里悲剧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根本的。  相似文献   

13.
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他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在他充满矛盾冲突的性格中,葛利高里这个悲剧形象实现了他的审美价值以及独特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述了我国新时期以来的肖洛霍夫研究工作;总结了评论界对作家的阶级属性、现实主义的文艺观、“写真实”的得与失、创作风格和特色等重大问题的观点和论争;还介绍了我国评论界对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3部主要作品的不同评价观点。  相似文献   

15.
写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加个子题:感情是创作的动因,作家一种情感赋予他一系列作品以体系上的统一性。黑格尔在《美学》里讲到情感与艺术关系时这样说:”激情是构成艺术的真正中心和真正世界,”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感受到的。”沈从文对此有许多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一切作品需要个性,都必须渗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沈从文别集·边城集》)如果“过分加重他的道德观念的责任,而忽略产生创造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可少的情感动力”(《抽象的抒情》第9面)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文学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见于文…  相似文献   

16.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不仅揭示了顿河哥萨克的历史命运,还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在小说中发挥着多重功能:在结构上作为开篇,具有提供活动背景、暗示故事发展方向的功能;在结尾处能与叙述相结合,传达出深刻的象征意味;过渡性的景物描写则具有转换生活场景和叙述焦点的功能。在人物塑造上,自然景物所承载的艺术语境以人物为核心,通过以景释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等方式强化人物情感和心理。在作者态度上,对顿河土地的热爱和哥萨克命运的反思凸显了人道主义关怀,这也是《静静的顿河》脱离了苏联时代的历史语境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静静的顿河》的主题层次与葛利高里的悲剧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现人的魅力”的主题与葛利高里的人性美一九五七年《人的命运》发表之后,肖洛霍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作家说来,他首先需要的是把人的心灵的运动表达出来。我在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身上就想表现出这种魅力,但是没有完全成功。或许,我在描写为祖国而战的人们的长篇小说中,能够作到这一点。”苏联肖洛霍夫研究家康·普里玛对这番谈话作了这样的评价:“肖洛霍夫做了说明,他坚定地声称有些文艺学家和批评家不了解他在《静静的顿河》中的艺术构思,他希望通过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形象向世界说明‘关于人的魅力’。肖洛霍夫的这次谈话对文艺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许多艺术语言大师们开创了新的天地。不久,文艺学家们的新的巨著和辉煌的研究成果便出现了——维·别捷林的《肖洛霍夫的人道主义》(以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肖洛霍夫的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的艺术特征,认为这本巨著在结构上,两条平行而又交织发展的情节线索展示了广阔的史诗画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取了真人真事和艺术虚构相结合的办法;在语言上,使文学语言和民间口语相结合,形成多音调的合奏曲;在创作中,特别注意景物描绘,突出反映顿河哥萨克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表现出高超的创作技巧、精深的思想内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在俄苏文学中,有两部小说堪在构思的深邃,画面的宏阔,形象的意蕴,语言的丰采和心灵运动奥秘的揭示上相媲美,这就是《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它们都写理想,即用现实的生活画卷,传达出历史行程的脚步声,寄托人民革故鼎新的意愿,以追求人类进步的精神去显示“应当存在的事物”。《静静的顿河》自一九四○年全书出齐后,每逢重版,多有修改,其中修改较大的就有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和一九五七年同是这家出版社出的苏联长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心理、叙事学多重角度比较、阐述《静静的顿河》、《白鹿原》、《羊的门》三部作品的价值立场、审美取向,中俄女性不同的命运轨迹,探讨女性本体存在之于文学的意义。《静静的顿河》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人道主义传统,女性作为博大奇美的生命存在,与男性的雄强犷放之美相互依存,构成浑然天成的世界图景;而《白鹿原》与《羊的门》则受制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男性偏见,表现的是扭曲变形的人性,女性沦为诱惑者、抽象的原欲象征符号,男性也因此失去生命根基,世界因而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