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根本指导思想及执政总方针和总政策的理论概括和升华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不仅明确提出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还提出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我们党执政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肖唐民 《南方论刊》2005,(1):45-46,5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当前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为党的六条执政经验之一,并把“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作为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3.
刘祥福 《南方论刊》2004,(11):8-9,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后,我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有关文件,与同志们交流了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并结合我所在的司法行政部门实际,理解与思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意义深远的现实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课题,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用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司法行政工作,  相似文献   

4.
关于依法执政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明确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执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求、扩大和夯实其法理基础的过程,实行依法执政,是新时期重塑并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法理基础的必由之路和程序保障。而增强依法执政意识,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建立制度治党机制,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实现依法执政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新理念,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更好执政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略,也为现代化条件下的高校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提供了发展的根本原则。文章从推进高校建设的政绩、人才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把握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与内涵,以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为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一决定中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本文着重研究探讨了邓小平的选人用人理论的三大方面。这对于我们当前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们党即将迎来90岁生日,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已有61年的历史。历史、现实和未来,使命、事业和责任,都要求我们党必须解决怎样执好政的重大课题,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以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执政的目标追求,提出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改革精神统领党的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年的经验总结,符合世界潮流,顺应民心民意,因此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引领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为我们党确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向和目标;邓小平从体制创新上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个目标拓宽了道路;江泽民提出认真探索执政规律,执政为民,依法治国等重要思想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找到了准确定位。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探索,是一个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试论党的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展和创新了党的执政理论,初步完成了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方面内容的执政理论建设。在党的会议和文献中,还是第一次鲜明而系统地阐述这一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认为,适应党的历史方位的变迁,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伟大转变。一、提出加强党的执政…  相似文献   

10.
黄飚 《学术论坛》2005,(8):71-74
群众基础是党的根本执政基础,做好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关系极大。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问题,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完整科学的概念。五种执政能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体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以提高五种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刘芳  袁潇 《社会科学》2005,(6):28-33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坚持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本质、执政能力与执政规律、执政能力与执政体制、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的辩证统一,既是科学理解和全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党把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的重要标志,更是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达到新高度和新境界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既具有丰富实践内涵,又具有重大理论创新的文献。它以一系列新的思想和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论。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认真学习《决定》,掌握党的发展了的执政理论,对于搞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重大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即将迎来90岁生日,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已有61年的历史。历史、现实和未来,使命、事业和责任,都要求我们党必须解决怎样执好政的重大课题,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以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执政的目标追求,提出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改革精神统领党的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年的经验总结,符合世界潮流,顺应民心民意,因此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引领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这个《决定》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一个创新,也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核心。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体现到党的执政能力上来。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7.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目标,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要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一个共同的环节是必须加强程序化建设,逐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8.
资料信息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有三大成果 中共中央党校资深党建研究专家叶笃初教授认为,《决定》将以三大成果载誉史册。一是总结了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二是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决策;三是规范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叶笃初指出,《决定》总结了建国55年来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决定》概括的六个历史经验即"六个必须",它同  相似文献   

19.
论执政成本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季建林 《理论界》2005,(2):10-12
“提高执政效果”,“降低行政成本”,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的重要思想。本文论述了执政成本的构成,影响执政成本与效率的主要因素和执政成本支付的原则,这些研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孙承鹏 《理论界》2006,(4):234-23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极为深远。我们应当坚持“三个结合”,做到“六个必须”,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