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向有二说:一种观点认为,《招魂》系屈原所作。首倡此说者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这里虽未明言,但他把《招魂》置于三篇屈作的中间,并称“悲其志”,可见是视为屈原之作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招魂》系宋玉之作。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2.
一、衍变历史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渊源,“哀怨起骚人”应追溯到屈原,他在《惜诵》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作为心理范畴最早发韧于《诗经》:“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这些诗句说明从事审美创作的动机为泄愤懑、抒忧思,但尚不具备忧愤深广的社会内容。至汉代,司马迁对历代创作实践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遂其志之思也。……《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审美创作的内驱力是“愤”,其具体内涵是“意有…  相似文献   

3.
楚辞《招魂》的作者是谁?所招之魂又是谁?千百年来众说纷坛,至今仍然是一个疑案。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字里行间,分明确认《招魂》是屈原的作品。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毅然决然的语气,表明王逸对宋玉作《招魂》深信不疑。王递当然知道司马迁认为《招魂》是屈原所作的,然而未敢苟同。王逸与宋玉同乡共土,知之抢而悼之深。至于王逸不去批驳司马迁,则可能是因为他心仪昔贤的高风。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孔子与老子大致同时,…  相似文献   

4.
对屈原为何而作《天问》,历代都有争论。《天问》是屈原的一篇重要作品,是研究屈原思想的重要史料。因而,弄清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一、关于《天问》的主题要辩明屈原为何作《天问》,须先辩明《天问》的主题。王逸首先提出“舒愤说”。他说《天问》是屈原放逐后,看见楚国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辞章句·天问叙》)。王逸是东汉人,他的《楚辞章句》是较早的  相似文献   

5.
<正> 《楚辞·招魂》,到底是谁作来招的谁魂的,自古迄今,其说纷纭。第一个就此发表过意见的人是西汉司马迁。他在《史记·屈贾列传》中曾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确指《招魂》为届原所作。只是他未就作来招谁之魂,说明已见。迄至后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异说遂起。据我所知,其说大约有五。(1)宋玉招屈原生魂。王逸《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  相似文献   

6.
<正> 《招魂》的作者、对象、写作年代,自汉朝以来竞相争论,未得统一。笔者想从以上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招魂与招生人魂,招生人魂源变等五个方面,试成辩正,以求教于专家。一、《招魂》的作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这“其”是代词,指屈原,“志”应当是爱国主义精神。从《列传》这一总结性的言论,说明《招魂》是屈原的作品。屈赋二十五篇,这里仅列举四篇,可见  相似文献   

7.
《招魂》为屈原所作,抑为宋玉所作,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归屈原者,多引司马迁《史记》本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近时郭沫若、马茂元等少数学者主其说,惜论证尚嫌疏略。主归宋玉者,多承王逸《楚辞章句》的说法:“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返之  相似文献   

8.
叶庆兵 《天府新论》2021,(2):140-149
《楚辞·天问》为屈原根据楚先王宗庙壁画而作,经历了从图像到文本的过程。这一生成过程对《天问》的文本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天问》集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于一体,在文本上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这是由于具有宗教作用和训诫意义的宗庙壁画本身含有这些内容,屈原据图而作,自然受其影响。《天问》内容丰富,但在结构上有清楚的层次,从出土汉画像石来看,层次分明亦是壁画的通例,《天问》的结构安排也应与楚宗庙壁画有关。《天问》虽是据图而作,但却不是“述图之作”。屈原在创作《天问》时,一方面客观呈现壁画内容,另一方面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并调动个人的知识储备。这些内容融入《天问》中,使得《天问》据图而作的线性叙事结构被打破,从而造成文本“不次序”。总之,《天问》的文本特征多与其从图像到文本的生成过程有关,其文本所存在的问题也应放到这一过程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9.
《天问》是楚辞中最难理解的一篇,它因为文理杂乱,内容深僻,二千余年来始终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难猜之谜。 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天问》注解是王逸作的。王逸于序中说: 《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倘桅,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  相似文献   

10.
《楚辞灯》的作者林云铭说过:“一部〈楚辞〉,最难解者莫如〈天问〉一篇。”诚非虚语。就《天问》本身来说,难中之难者,又莫如对宇宙天体形成及其结构模式的追诘。历史上注释《天问》的人很多,但不少注者不能得其要领.认为屈原撰写《天问》,只是“呵而问之,以谍愤懑。”殊不知,屈原实际上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索世界之本原,追询宇宙之演化。 历代注家中,能够打破对字法词义诠释的局限,而从哲学和天体科学的高度,对《天问》中有  相似文献   

11.
太史公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身残名丧,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差里,演《周易》;孔子启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在《报任少卿书》中亦有类似的论述。后人把司马迁的这种文学思想概括为“发愤著书”说。  相似文献   

12.
《楚辞集注·天问篇》,是南宋朱熹对屈原《天问》的注释。《天问》作为一篇哲理诗,在整个楚辞中别具一格。朱熹对《天问》的注释,诚然涉及到文学、历史种种问题,在整个《楚辞集注》中也主要是一篇哲学作品。人们从这里既可以看到朱熹研究《天问》的长短得失,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朱熹哲学的某些特色。因此,研究屈原《天问》者,《集注》此篇不能不读,研究朱熹哲学者,  相似文献   

13.
<正>位于我们青海西南部的昆仑山,以其横空出世、莽荡辽阔而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它便犹如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一样,成了众神聚集的地方.《山海经》说它是“帝之下都”,有“天枢”、“天门”,为“百神之所在”.因此,昆仑山不仅是江河的源头,它还是我国神话的一大源头呢!从古老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到后来的“白娘子盗仙草”,无不与昆仑山有关.而保存昆仑神话最多的典籍,则应算是屈赋了,它比《山海经》、《淮南子》中记录的昆仑神话还多,以至使大学问家、大考据家朱熹“疑《山海经》、《淮南子》二书,皆缘《天问》而作”①.这“疑”虽说不对.但它却可借以说明屈原《天问》保存神话之丰富,而《天问》所保存的神话,又“大都是昆仑区的故事”②.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他是一个浪漫主义大家,一生坎坷,命运多蹇,其作品往往借助神话来抒发他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篇篇都有神话,特别是昆仑神话.下面分别叙说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屈原“虽怀内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谗贼,于是放言遐想,称古帝,怀神仙,呼龙虬,思(女失)女,申纾其心”③.诗中曰:  相似文献   

14.
《天问》解题衍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问》中的“天”应当训释为“大”,《天问》即“大问”,是屈原身处绝境的忧愤之作,其中带有一种强烈的怀疑和与世决绝的情绪  相似文献   

15.
王逸《〈天问章句〉序》提出屈原“呵壁”而作《天问》.这是研究《天问》创作问题的起点.历代学者对此说持续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仍有诸多疑问尚未解决.从《天问》的文体辨析出发,对“呵壁”说重新审视,可知王逸所言虽有合理之处,但与《天问》的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16.
《天问》是屈原的一篇奇特的哲理诗,通篇问难,没有一个答案。因此,任何人注释《天问》,不管主观上愿意与否,都不能不暴露出自己的哲学世界观。王夫之是一个兼有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多重资格的思想家,透过其《楚辞通释·天问篇》,人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考察其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由于《天问》本身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通释·天问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夫之其他哲学著作的补充,因此它在哲学史上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 ,学术界对于屈原《天问》“受礼天下 ,又使至代之”一句诗一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在分析各家得失、考察《天问》文例的基础上 ,提出了“至”为“隹”(谁 )之误字的新说。  相似文献   

18.
宣寄情志联类已身──两汉骚体赋与文人不遇心态马正学关于两汉骚体赋,古今论者已多有研究,本文试就两汉骚体赋予屈骚言志精神之承沿及其所折射的两汉文人的心态作一粗浅考察。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思序》中说:自屈原终没之后,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离骚》、《九章》之...  相似文献   

19.
读《吕氏春秋》随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吕氏春秋》随札冯瑞生《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过这样的话:“昔西伯拘麦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坟》,《诗》三百篇,大抵圣...  相似文献   

20.
从内证看《天问》的著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天问》是一首诡奇难解的哲理诗(叙事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屈赋内的位置,并不亚于《离骚》,甚至超逾《离骚》。它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焰,显现着诗人屈原的怀疑,批判由天及人的一切旧观念、旧传统的大无畏的战斗激情。作为中国“摩罗”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正通过《天问》之创作而“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